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舌根(梵jihvendriya,巴jivhendriya,藏lce h idbaṅ-po)


  指味觉能力,或味觉器官。此器官系指味觉神经,并不是指舌头。为五根或六根之一、十二处之一、十八界之一、二十二根之一。略称为舌。指为舌识之所依,取味境无见有对之净色。《品类足论》卷一云(大正26‧692c)︰“舌根云何,谓舌识所依净色。”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四二云(大正27‧731b)︰“作不共事者,(中略)唯舌能尝。”
  关于舌的语义,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卷三云(大正45‧298b)︰
  “舌者能尝、能吮、能除饥渴义。梵云时乞缚,此云能尝。除饥渴故。瑜伽云,能除饥羸,数发言论,表彰呼召,故名为舌。然由世俗发言论者,是舌依处,故瑜伽中通以胜义、世俗二义俱名为舌。翻为舌者义相当,故依唐言译。”
  舌根唯在欲、色界才有。关于色界有舌根,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九十云(大正 27‧463c)︰“问︰若尔鼻舌彼亦应无,彼无嗅香尝味事故。答︰鼻舌二根于彼有用,谓庄严身及起言说。”此谓色界未具段食之性,故无香味二境及鼻舌二识,但以发言论故有舌根。又舌根在十二处中名为舌处(jihvāyatana),在十八界中名为舌界(jihvādhātu)。
  [参考资料] 《俱舍论》卷一、卷二;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五十四;《显扬圣教论》卷一;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》卷一;《成唯识论》卷八;《俱舍论光记》卷一、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