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舍利弗问经(梵śāriputra-paripṛcchā)


  一卷。东晋时人译,译者不详。又名《菩萨问喻》。系与戒律及部派分裂事迹有关的论著。收在《大正藏》第二十四册。内容所述,为佛灭以后的僧团、佛法经弗沙蜜多罗王(Puṣyamitra)的毁法而后复兴的情况、戒律诸部的分派、正法分散的理由、有关衣钵饮酒杀生等事之开遮、偏袒两肩之作法、八部鬼神闻法之因缘、净食不净食,及有关父母恩与师恩等问题。此经云(大正24‧900b)︰
  “迦叶所结名曰大众律,外采综所遗,诳诸始学,别为群党,互言是非。时有比丘,求王判决。王集二部行黑白筹,宣令众曰︰若乐旧律,可取黑筹,若乐新律,可取白筹。时取黑者乃有万数,时取白者只有百数,王以皆为佛说,好乐不同不得共处,学旧者多,从以为名为摩诃僧祇也,学新者少,而是上座,从上座为名为他俾罗也。”
  此外又谓(大正24‧900c)︰“摩诃僧祇,其味纯正。其余部中,如被添甘露。”可知此经系大众部所传,且是以大众部观点来看异部分裂的记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