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舍利弗(梵śāriputra,巴Sāriputta,藏śa-riḥi-bu)


 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。有“智慧第一”之称。又作舍利弗多、舍利弗罗、舍利弗怛罗、奢利富多罗、设利弗呾罗。意译鹙鹭子、鸲鹆子、鸲鹆子。梵汉并译,则称舍利子、舍梨子。其母为摩揭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摩陀罗之女,以眼似舍利鸟,乃名舍利;故“舍利弗”一词之语意即“舍利之子”之谓。又,别名忧波提舍、优婆室沙、邬波底沙、优波替,此系从其父提舍(Tiṣya)之名而得。
  舍利弗生于王舍城外那罗陀村(Nālada),有七弟一妹。幼时,即与邻村之目犍连结交,尝相偕共诣祇离渠呵山大祭,见群众杂沓,油然心生无常之感,遂相约出家学道。旋入删阇耶毗罗胝子(Sañjayavairaṭṭiputra,六师外道之一)之门下,七日七夜即会通其教旨,成为其门人二五0人(一说五百人)中之上首。然舍利弗于内心仍未得安静。一日,见马胜比丘威仪端正、进止有方,乃问其所师何人,所习何法。马胜答已,并示“一切诸法本,因缘生无主,若能解此者,则得真实道”一偈,舍利弗顿得法眼净,乃迳告目犍连,各率弟子二五0人,共受佛戒。归依佛陀后,常随从佛陀,破斥外道,论究法义,代佛说法,主持僧事。领导僧团,多方翼赞佛化。
  在佛陀弟子之中,舍利弗与目犍连被称为佛陀门下的“双贤”,是佛陀弘法的左右手。佛陀曾说︰“舍利子生诸梵行;目连比丘,长养诸梵行。此二人当于我弟子中最为上首,智慧无量,神足第一。”
  佛陀对舍利弗是极为信任,极为称叹的。《杂阿含经》曾载︰“佛告舍利弗︰汝今如是为我长子,住于仪法,我所应转法轮,汝亦随转。”佛陀也曾称赞他“持戒多闻,少欲知足,正念正受,捷疾智慧……。”在佛法的弘扬,众生的教化方面,舍利弗有相当大的贡献。
  除了智慧、弘法为后人所称道之外,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友情,及其对佛陀的情谊,也是至情至性的。当目犍连为执杖梵志所伤,即将涅槃时,舍利弗又知道佛陀即将辞世,他不忍见到佛陀与目犍连先他入灭,因此乃向佛陀请辞,然后回到故乡安详地入涅槃。
  相传《舍利弗阿毗昙论》《阿毗达磨集异门论》即为舍利弗所撰。
  ◎附︰印顺《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》第二章第一节(摘录)
  阿毗达磨论师
  在初期集成的《杂阿含经》,佛教界已传有同类相聚的学团形态。对佛教的开展,部派的分化,阿毗达磨论的兴起,都应有思想与风格上的渊源。阿毗达磨是属于“法”的部门;与“法”有关的佛世大比丘,领导僧伦,化洽一方的,有舍利弗(śāriputra)、大目犍连(Mahāmaudgalyāyana)、大拘絺罗(Ma-hākauṣṭhila)、大迦旃延(Mahākātyāyana)、富楼那(Purṇamaitrayṇīputra)、阿难(ānanda)。试分别诸大阿罗汉的特性,以推论阿毗达磨学系的传承。不过,佛陀时代,一味和合时代,这几位圣者,都是佛教界所尊敬的,彼此间也是相互学习的。即使学风有些特色,也决没有后代那样的宗派意味,这是我们应该记住的。
  舍利弗、大目犍连、大拘絺罗,可以看作同一学系。舍利弗与目犍连,起初都是删阇耶(Sañjaya)的弟子,同时于佛法中出家,同负助佛扬化的重任,又几乎同时入灭。法谊与友谊的深切,再没有人能及的了。舍利弗为“大智慧者”,大目犍连为“大神通者”,为佛的“双贤弟子”。大智慧与大神通──大智与大行,表征了佛教的两大圣德(圆满了的就是佛,称为“明行圆满”)。大目犍连被誉为神通第一,对法义的贡献,传述自不免缺略了(舍利弗少有神通的传说,其理由也是一样)。在《中阿含经》中,舍利弗被称誉为犹如生母,目犍连如养母︰“舍利子比丘,能以正见为导御也。目犍连比丘,能令立于最上真际,谓究竟漏尽。”陶练化导僧众的能力,目犍连是不会比舍利弗逊色的。《中部》〈牛角林大经〉,大目犍连以为︰“是二比丘,为论阿毗达磨,相互发问;相互发问,应答无滞。”足以使林园生色。阿毗达磨论师的风尚,明白的表示了出来。说一切有部传说︰大目犍连造《阿毗达磨施设论》,也表示了大目犍连与阿毗达磨间的关系。
  大拘絺罗与舍利弗的关系,异常密切。说一切有部传说︰大拘絺罗是舍利弗的母舅。铜鍱部的传说︰大拘絺罗从舍利弗出家受戒。无论为甥舅,或师弟间的关系,从《阿含经》看来,舍利弗与大拘絺罗的问答最多,而且着重于法义的问答。如《中阿含经》(卷五十八)的〈大拘絺罗经〉,《中阿含经》(卷七)的〈大拘絺罗经〉,都是法义问答集,而被称为毗陀罗的。以《杂阿含经》来说,共三经,问答的主题,是明与无明,这正是《毗陀罗大经》问答的开端。此外,如问缘起非四作,如来死后不可记,欲贪是系,现证、应观无常苦空无我。大拘絺罗的问答,几乎都与舍利弗有关。而且,南传与汉译,问者与答者,往往相反。这可说是二大师的相互问答,思想已融和为一。又如大拘絺罗得无碍解第一,考《小部》的〈无碍解道〉,可说是以无碍解得名的。无碍解的本义,与圣道中心的阿毗达磨有关。四无碍的解说是︰法无碍的法,是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圣道支;义无碍,词无碍,辩说无碍,就是这些法(圣道)的义,法的词,法的辩说。切实的说,由于阿毗达磨论(圣道)的论说,注意到法的义、法的词、法的辩说,而形成四无碍解一词。大拘絺罗称为无碍解第一,可以想见他与阿毗达磨论的关系。
  舍利弗大智慧第一,是“逐佛转法轮将”,称“第二师”,可说释尊以下,一人而已。在经、律中,舍利弗有多方面的才能,如破斥外道,分别经义,代佛说法,编集经法,主持僧事,维护僧伽的健全与统一,与其他大弟子问答等。着眼于阿毗达磨的渊源,那末,(1)与大拘絺罗的法义问答,被称为毗陀罗。(2)《中阿含经》(卷七)的〈分别圣谛经〉,《中阿含经》(卷七)的〈象迹喻经〉,都是舍利弗对四谛的广分别。条理严密,近于阿毗达磨的风格。舍利弗的特重分别,在初期圣典中,已充分表现出来。(3)大拘絺罗称无碍解第一,而这也是舍利弗所有的胜德。如说︰“初受戒时,以经半月,得四辩才而作证。”“舍利弗成就七法,四无碍解自证知”。(4)舍利弗的深广分别,在教团内,引起了部分人的反感。除提婆达多(Devadatta)系而外,黑齿(Kaḷārakhattiya)比丘一再在佛前指诉︰舍利弗自说生死已尽,自称能以异文异句,于七日七夜中,奉答佛说。舍利弗说灭尽定(阿毗达磨义),受到优陀夷(Uddāyin)的一再反对。舍利弗领导大众,游行教化,某比丘向佛指诉︰舍利弗轻慢了他。虽然舍利弗始终受到佛的赞叹,佛的支持,但可见舍利弗在当时,领导僧众的地位,问答分别的学风,曾引起教内部分人士的不满。
  综合圣典的传述来说,舍利弗、大目犍连、大拘絺罗,从事僧团的领导,法义的论究工作,成一有力的系统。这一学系,对于阿毗达磨,有最深切的关系。《杂阿含经》中,舍利弗与大拘絺罗的法义问答,已表现了分别的学风。到《中阿含经》,阿毗达磨论,毗陀罗论,毗崩伽的发达,莫不传说为与舍利弗及大拘絺罗有关。虽不能就此论定,这是舍利弗、大目犍连、大拘絺罗自身言行的直录。然如解说为︰这是舍利弗(大拘絺罗)及承受其思想的学者,在佛法的开展中,阐明舍利弗等传来的学说的集录,应该与事实的距离不远。在这一系中,舍利弗居于主导的地位。
  [参考资料] 《佛本行集经》卷四十七、卷四十八;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一;《十二游经》;《中阿含经》卷五~卷七;《增一阿含经》卷十八、卷二十六;《众许摩诃帝经》卷十一、卷十二;《贤愚经》卷十〈须达起精舍品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