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舍身(梵ātma-parityāga,藏lus yoṅs-su-gtaṅ-ba)
舍弃身命之意。又称烧身、遗身、亡身。经典中,述及烧身供养佛及舍利者,称之为舍身供养、烧身供养,此为布施行中之最尊最上者。如《法华经》卷六〈药王菩萨本事品〉云(大正9‧53b)︰
“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,不如以身供养,即服诸香、旃檀、薰陆、兜楼婆、毕力迦、沉水、胶香,又饮瞻卜诸华香油,满千二百岁已,香油涂身,于日月净明德佛前,以天宝衣而自缠身,灌诸香油,以神通力愿,而自然(燃)身,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。其中诸佛同时赞言︰(中略)善男子,是名第一之施,于诸施中最尊最上。(中略)勤行大精进,舍所爱之身,供养于世尊,为求无上慧。”
另外,有施舍自身之肉体以布施众生之菩萨行,此种舍身亦是布施行的最上乘。如《金光明经》卷四叙述佛于前生为摩诃萨埵王子时,曾舍身喂饿虎。又,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四亦述及舍身闻偈之本生故事。
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一谓布施有内外之别,舍却身命以施予众生者称为内布施,财物之布施为外布施。
中国自东晋末年后即曾流传舍身之事迹。其初多为慈悲行而舍身命。及鸠摩罗什译《法华经》盛行之后,修行者仿效药王菩萨以行舍身供养者亦屡有其人。如刘宋‧元嘉、孝建年间(424~456),有法羽、慧绍、僧瑜等人曾经烧身供养。《续高僧传》亦曾列举唐初入水、自刎、投身悬崖而舍却身命之诸僧传记,以及贞观(627~649)末年荆州比丘尼姊妹烧身之事迹。此外,在日本亦有此等事迹流传。《元亨释书》卷十二、《本朝高僧传》卷六十六等处,亦曾记载兴福寺贤憬等十五人舍身之事迹。镰仓时代以后,随着净土教的流行,投身或入水以求往生者,亦常有其人。
但是,依释尊所制定的戒律,凡夫之自杀或助他人自杀是不被允许的。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卷四〈烧身不合〉条云(大正54‧231a)︰
“初学之流,情存猛利,未闲圣典,取信先人,将烧指作精勤,用燃肌为大福,随情即作,断在自心。(中略)大士捐目捐身,即令乞士将身目而行施。仙预断命,岂律者所为。慈力舍身,非僧徒应作。比闻少年之辈勇猛发心,意谓烧身便登正觉,遂相踵习,轻弃其躯。(中略)□□自断躯命,实亦未闻其理。自杀之罪,事亚初篇矣。”
同书〈傍人获罪〉条又云(大正54‧231c)︰
“凡烧身之类各表中诚,或三人两人,同心结契,诱诸初学,详为劝死,在前亡者自获偷兰,末后命终定召夷罪。不肯持禁而存欲得,破戒求死,固守专心,曾不窥教。傥有傍人劝作,即犯针穴之言,若道何不投火?便招析石之过。呜呼,此事诚可慎哉。”
可见单纯地想以舍身求证果位,这不祇干犯戒律,而且也不合佛法之真精神。至于在必要时,若舍却一己身命,则得以拯救无数众生。此等舍身行径,自是菩萨道之行持,值得尊敬。此与“企求投崖得道、自杀证果”者不可同日而语。
[参考资料] 《大品般若经》卷十六;《大宝积经》卷八十、卷一一一;《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》;《高僧传》卷十二;《续高僧传》卷二十七;《宋高僧传》卷二十三;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三;《法苑珠林》卷九十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