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舍(梵upekṣā,巴upekkhā、upekhā,藏btaṅ-sñoms)


  平静、无关心之义。音译忧毕叉。
  (一)心所名︰又称行舍。指令心平等正直、住于寂静的精神作用。《俱舍论》卷四云(大正29‧19b)︰“心平等性,无警觉性,说名为舍。”《品类足论》卷三云(大正26‧700a)︰“舍云何?谓身平等、心平等,身正直、心正直,无警觉、寂静住,是名为舍。”
  然而大乘唯识所说与《俱舍》有异,即不认为舍有别体,乃精进及无贪、无瞋、无痴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,使住于寂静,即名为舍。《成唯识论》卷六云(大正31‧30b)︰“云何行舍?精进三根,令心平等正直、无功用住为性,对治掉举,静住为业。谓即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,静住名舍。平等正直无功用住,初中后位辨舍差别。由不放逸先除杂染,舍复令心寂静而住。此无别体,如不放逸离彼四法无相用故,能令寂静即四法故,所令寂静即心等故。”
  又,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九十五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二十九等,以七觉支中的舍觉支为奢摩他品所摄。但《大般涅槃经》卷三十以见奢摩他毗钵舍那之异相为舍。其文云(大正12‧547a)︰
  “若取色相不能观色常无常相,是名三昧;若能观色常无常相,是名慧相;三昧、慧等观一切法,是名舍相。(中略)又奢摩他者名曰寂静,能令三业成寂静故。又奢摩他者名曰远离,能令众生离五欲故。又奢摩他者名曰能清,能清贪欲瞋恚愚痴三浊法故。以是义故,故名定相。毗婆舍那名为正见,亦名了见,名为能见,名曰遍见,名次第见,名别相见,是名为慧。忧毕叉者,名曰平等,亦名不诤,又名不观,亦名不行,是名为舍。”
  另外,《摩诃止观》卷三(上)承此意,谓“止”即奢摩他,“观”即毗婆舍那,“他”与“那”等故,即“忧毕叉”通三德。此以舍为中道观之异名,即其义之引申。
  (二)三受之一,五受之一︰又称舍受、不苦不乐受(aduhkhāsukha-vedanā)、不苦不乐觉。即指由于领纳中容之境而产生的处中(非苦非乐)觉受。《俱舍论》卷三云(大正29‧14c)︰“中谓非悦非不悦,即是不苦不乐受。此处中受名为舍根。”《成唯识论》卷五云(大正31‧27a)︰“领中容境相,于身于心非逼非悦,名不苦乐受。”
  又,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一五将三受业配列于三界九地中,以广果系之善业及无色界系之善业为顺不苦不乐受业。此意即认为欲界及下三静虑地无顺不苦不乐受业。
  《成实论》卷六〈辩三受品〉则依《杂阿含经》卷十七之意,谓乐受是贪,苦受是瞋,舍受为无明使。此外,八识中,前六识皆与三受相应,唯第七、第八与舍受相应。此乃因第八识之行相极微细,不能分别违顺之境相,第七识则恒转于内门而无转易,与变异受不相应。
  (三)舍失之意︰即指已得者而今舍失。相对于“得”而言。与“不成就”同义。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六十三云(大正27‧324b)︰“如是九遍知谁舍几谁得几?答︰有诸有情无舍无得,谓诸异生。”同论卷一一七云(大正27‧608c)︰“住不律仪者受八戒斋时,舍不律仪得律仪,至明旦时,舍律仪不得不律仪。得律仪故舍不律仪,分齐极故又舍律仪,是故尔时名非律仪非不律仪。”
  [参考资料] (一)《大毗婆沙论》卷四十二;《成实论》卷六;《显扬圣教论》卷一;《入阿毗达磨论》卷上。(二)《中阿含》卷五十八〈法乐比丘经〉;《发智论》卷十四;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四二、卷一四三;《大乘义章》卷七;《杂阿毗昙心论》卷四;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一;《顺正理论》卷五十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