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般舟三昧(梵pratyutpanna-samādhi)
修行法之一。指经过七日乃至九十日间的依法精进修行,终得佛现前的三昧,即所谓“见佛定”。语出《般舟三昧经》。“般舟”一词,智顗《摩诃止观》卷二之一译为常行或佛立;善导《般若赞》译为常行道,又名立定见诸佛;元晓《般舟经略记》译为定意。
译为“常行”及“常行道”,乃根据《般舟三昧经》卷上〈四事品〉所说(大正13‧906a)︰“不得卧出三月,如指相弹顷;经行不得休息,不得坐三月,除其饭食左右。”取其行相不得住、坐、卧。即行道无间断之意。《般舟赞》更依此说其行相(大正47‧448b)︰“或七日、九十日,身行无间,总名三业无间。”盖此行相虽属身业,但因口称佛名,意观佛体,三业相应,故名三业无间。
又译为“佛立”,也是根据《般舟三昧经》卷上〈问事品〉所说“十方诸佛悉立在前”及〈行品〉所说“持是行法便得三昧,现在诸佛悉立在前”之意而得名的。善导对此加以解释,说“由前三业无间,心至所感,即佛境现前。”
所谓“定意”,是称其心专注于一佛;又,“立定见诸佛”的“立定”是指能修之人,“见诸佛”是指所见之境。《般舟三昧经》卷上〈行品〉云(大正13‧905c)︰“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,在所欲见何方佛,欲见即见,何以故?(中略)持佛威神力,持佛三昧力,持本功德力,用是三事故得见佛。”
关于此一法门的修习方法,《般舟三昧经》〈四事品〉所载,当在三个月中,除饭食及大小便之外,不坐、不卧、经行而不休息。善导的《观念法门》则另举一种行法,云(大正47‧24a)︰
“欲入三昧道场时,一依佛教方法,先须料理道场,安置尊像,香汤扫洒。若无佛堂,有净房亦得扫洒,如法取一佛像西壁安置。行者等从月一日至八日,或从八日至十五日,或从十五日至二十三日,或从二十三日至三十日,月别四时佳。行者等自量家业轻重,于此时中入净行道,若一日乃至七日。尽须净衣,鞋□亦须新净。七日之中皆须一食长斋,软饼粗饭随时酱菜俭素节量。于道场中昼夜束心,相续专心念阿弥陀佛,心与声相续,唯坐唯立,七日之间不得睡眠,亦不须依时礼佛诵经,数珠亦不须捉,但知合掌念佛,念念作见佛想。”
东晋‧慧远首先于庐山结白莲社,曾聚众修习此法。尔后善导、慧日、承远、法照等人又相继著书、设道场加以弘扬,天台宗智顗更将之列为四种三昧之一,称之为常行三昧。
◎附一︰〈般舟三昧经〉(编译组)
般舟三昧经(梵Pratyutpanna-buddha-saṃmukhāvasthita-samādhi-sūtra,藏Da-ltar-gyi saṅs-rgyas mṅ on-sum-du bshugs-paḥi tiṅ-ṅe-Ḥdsin),三卷。支娄迦谶译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(179)。又作《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》《大般舟三昧经》《十方现在前立定经》,收在《大正藏》第十三册。全经凡分〈问事〉、〈行〉、〈四事〉、〈譬喻〉(以上卷上)、〈无著〉、〈四辈〉、〈授决〉、〈拥护〉、〈羼罗耶佛〉(卷中)、〈诸佛〉、〈无想〉、〈十八不共十种力〉、〈劝助〉、〈师子意佛〉、〈至诚佛〉、〈佛印〉(卷下)等十六品,叙述依般舟三昧以明见佛之法。
所谓“般舟三昧”,据善导《般舟赞》所释(大正47‧448b)︰
“梵语名般舟,此翻名常行道,或七日、九十日,身行无间,总名三业无间,故名般舟也。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,此翻名为定,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,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,亦名立定见诸佛也。”
本经之异译本有同为支娄迦谶译之《般舟三昧经》一卷,以及《拔陂菩萨经》一卷(后汉失译)、《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》五卷(隋‧阇那崛多译)等。其中,一卷本《般舟三昧经》,据说其原传于高丽,义天于肃宗十年(1105)携至日本。《开元释教录》卷一则以其为阙本,谓其译于光和二年,由竺佛朔翻译,支谶传语,河南孟福、张莲笔受。
◎附二︰印顺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十一章第三节(摘录)“般舟三昧”,意义是“现在佛悉立在前(的)三昧。”“现在佛”,是十方现在的一切佛。三昧修习成就了,能在定中见十方现在的一切佛,所以名“般舟三昧”。见十方现在一切佛,为什么经中说念西方阿弥陀佛呢?修成了,能见现在一切佛,但不能依十方一切佛起修,必须依一佛而修;修成了,才能渐渐增多,见现在的一切佛。所以,“般舟三昧”是能见现在一切佛的,修习时也是不限于念阿弥陀佛的。如《大方等大集贤护经》说︰“若有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清净持戒,具足诸行,独处空闲,如是思惟。于一切处,随何方所,即若西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,是人尔时如所闻已,(中略)系念思惟,观察不已,了了分明,终获见彼阿弥陀如来。”“有诸菩萨,若在家,若出家,闻有诸佛,随何方所,即向彼方至心顶礼,心中渴仰,欲见彼佛,(中略)得见彼佛光和澈,如净琉璃。”
经文明显的说︰“于一切处,随何方所,即若西方阿弥陀如来”;“随何方所,即向彼方”,可见西方阿弥陀佛,只是各方中的一方一佛而已。《般舟三昧经》也说︰“菩萨闻佛名字,欲得见者,常念其方,即得见之。”学习“般舟三昧”,是可以随所听闻而念各方佛的。依〈四事品〉说︰“般舟三昧”的修习,在三月中,不坐、不卧、经行不休息,除了饭食及大小便,这是三月专修的“常行”三昧。〈行品〉说︰“念西方阿弥陀佛,(中略)其国名须摩提,一心念之。一日一夜,若七日七夜,过七日已后见之。”一日一夜,或七日七夜的念阿弥陀佛,与小本《阿弥陀经》相合,与〈四事品〉的三月专修不同。《阿弥陀经》只说“于其卧止梦中见阿弥陀佛”,与“般舟三昧”的定中见佛不同。三卷本补充为︰“过七日已后,见阿弥陀佛;于觉不见,于梦中见之”,才含摄了梦中见佛。所以“般舟三昧”的三月专修,定中见佛,本来是与《阿弥陀经》所说不同的。所以举西方阿弥陀佛,当然是由于当时念阿弥陀佛的人多,举一般人熟悉的为例而已。“阿弥陀”的意义是“无量”,阿弥陀佛是无量佛。“无量佛”等于一切佛,这一名称,对修习而能见一切佛来说,可说是最适合不过的。所以开示“般舟三昧”的修习,就依念阿弥陀佛来说明。“般舟三昧”是重于定的专修;念阿弥陀佛,是重于斋戒信愿。不同的法门,在流传中结合起来。如以为“般舟三昧”,就是专念阿弥陀佛的三昧,那就不免误解了!“般舟三昧”,是念佛见佛的三昧,从十方现在佛的信仰中流传起来。在集成的《般舟三昧经》中,有值得重视的──唯心说与念佛三昧︰修“般舟三昧”的,一心专念,成就时佛立在前。见到了佛,就进一步的作唯心观,如《般舟三昧经》说(大正13‧899b)︰
“作是念︰佛从何所来?我为到何所?自念︰佛无所从来,我亦无所至。自念︰欲处、色处、无色处,是三处(三界)意所作耳。(随)我所念即见,心作佛,心自见(心),心是佛,心(是如来)佛,心是我身。(我)心见佛,心不自知心,心不自见心。心有想为痴,心无想是涅槃。是法无可乐者,(皆念所为);设使念,为空耳,无所有也。(中略)偈言︰心者不自知,有心不见心;心起想则痴,无心是涅槃。是法无坚固,常立在于念,以解见空者,一切无想愿。”
这段经文,试参照三卷本,略为解说。在见佛以后,应这样的念(观)︰佛从那里来,自己又到了那里?知道佛没有从他方净土来,自己也没有到净土去,只是从定心中见佛。因此,就理解到三界都是心所造作的,或者说是心所现的。随自己所念的,那一方那一佛,就在定心中见到了,所以只是以心见心,并没有见到心外的佛。这样,心就是佛,就是如来,(心也就是自身,自身也是心所作的)。自心见到了佛,但并不能知见是自心。从这“唯心所见”的道理,能解了有想的就是愚痴、生死,没有想才是涅槃。一切都是虚妄不真实的,无可乐着的,只是“念”所作的。那个“念”,也是空的,无所有的。前说境不可得,这才说心不可得。如能够解见(三界、自身、佛、心)空的,就能于一切无想(无相)、无愿,依三解脱门而入于涅槃了。这一唯心观的次第,是以“唯心所作”为理由,知道所现的一切,都是没有真实的。进一步,观能念的心也是空的。这一观心的过程,与后来的瑜伽论师相近。经中为了说明“唯心所作”,举了种种譬喻︰梦喻──如梦中所见而没有障碍相,梦见女人而成就淫事,梦还故乡与父母等谈论;观尸骨喻──见白色、赤色、黑色等;镜、水、油、水精喻──见到自己的身形。无著成立唯识无境的理由,也就是这样,如《摄大乘论本》卷中说(大正31‧138a)︰“应知梦等为喻显示;谓如梦中都无其义,独唯有识。虽种种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舍、林、地、山,似义显现,而于此中都无有义。”“于定心中,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,一切无别青瘀等事,但见自心。”
唯识宗所依的本经──《解深密经》;成立“唯心所现”,也是以净镜等能见影像,来比喻“三摩地所行影像”的。依念佛三昧,念佛见佛,观定境唯心无实,而悟入不生不灭(得无生忍),成为念佛三昧,引归胜义的方便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〈入法界品〉,善财童子所参访的解脱长者,成就了“如来无碍庄严法门”。在三昧中,见十方诸佛︰“一切诸佛,随意即见。彼诸如来,不来至此,我不往彼。知一切佛无所从来,我无所至。知一切佛及与我心,皆悉如梦。”《华严经》所说,与《般舟三昧经》相近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是以十六观,念阿弥陀佛土依正庄严的。第八观“观佛”说︰“诸佛如来是法界身,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。是故汝等心想佛时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。”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,虽与《般舟三昧经》相同,但已经是“如来藏”说了。“般舟三昧”在思想上,启发了唯心所现的唯识学。在观行上,从初期的是心作佛,发展到佛入我心,我心是佛的“如来藏”说。
另一值得重视的,如《般舟三昧经》说(大正13‧899a)︰“念阿弥陀佛,专念故得见之。即问︰持何法得生此国?阿弥陀佛报言︰欲来生者,当念我名莫有休息,则得来生。”“欲见佛,即见;见即问,问即报,闻经大欢喜。”
成就“般舟三昧”的,能见阿弥陀佛。不只是见到了,而且还能与佛问答,听佛说法。这是修习三昧成就,出现于佛弟子心中的事实。这一类修验的事实,在佛教中是很普遍的。西元三至五世纪间,从北印度传来,佛弟子有什么疑问,就入定,上升兜率天去问弥勒。西元四世纪,“无著菩萨夜升天宫,于慈氏菩萨所,受瑜伽师地论”,也就是这一类事实。在“秘密大乘”中,修法成就了,本尊(多数是现夜叉相的金刚)现前;有什么疑问,可以请求开示,也是普遍存在的宗教事实。在定中见到了,可以有问有答,在“原始佛教”中,早已存在。如《中阿含经》〈长寿王品〉,就有好几部经,与定中见闻有关的。《长寿王本起经》中,佛为阿那律说︰在没有成佛以前的修行时,修习见光明,见形色,“广知光明,亦广见色”的过程。《天经》中说︰修得光明,见形色;与天(神)共相聚会;与天“共相慰劳,有所论说,有所答对”;知道天的名字;知天所受的苦乐;天的寿命长短;天的业报;知道自己过去生中,也曾生在天中。这样的修习,逐渐增胜的过程。《梵天请佛经》中,佛于定中升梵天,与梵天问答。《有胜天经》中,阿那律说︰光天、净光天、遍净光天的光,有优劣差别。“彼(天)与我集,共相慰劳,有所论说,有所答对”。在定中,到另一界,见到诸天及魔等,与他们集合在一起,与他们论说问答(与大乘的到他方净土,见他方佛与菩萨的情形相近),是存在于“原始佛教”的事实。在“原始佛教”中,佛与大弟子们,往来天界的记载不少。但那时,佛与大弟子们,对于定中所见到的,是要开示他们,呵斥他们,警策他们,所以佛被称为“天人师”。佛涅槃以后,演化为在定中,见当来下生成佛,现在兜率天的弥勒菩萨。十方佛现在说兴起,“大乘”佛弟子,就在定中见他方佛。在“秘密大乘”中,佛弟子就在定中,见金刚夜叉。在定中有所见,有所问答,始终是一致的。但起初,是以正法教诲者的立场,教化天神;后来是请求佛、菩萨、夜叉们的教导。这是佛法的进步升华呢?佛教精神的迷失呢?
《般舟三昧经》集出的时间,试依八大菩萨而加以论断,如《般舟三昧经》卷上说(大正13‧902c)︰
“□陀和与五百菩萨俱。(中略)罗怜那竭菩萨,从堕舍利大国出;桥曰兜菩萨,从占波大国出;那罗达菩萨,从波罗斯大国出;须深菩萨,从迦罗卫大国出;摩诃须萨和菩萨,(中略)从舍卫大国出;因坻达菩萨,从鸠闪弥大国出;和轮调菩萨,从沙祇大国出︰一一菩萨各与二万八千人俱。”
〈拥护品〉中,“是八菩萨”集在一起,称为“八大菩萨”。其中,□陀和(Bhadra-pāla)译为贤守,或贤护,是王舍城(Rajag-ṛha)的长者,《般舟三昧经》就是因贤护的启问而说的。罗怜那竭(Ratnākāra)译为宝积,是毗舍离(Vaiśāli)的长者子。桥曰兜(Guhya-gupta),译为星藏,是占波(Campā)的长者子。那罗达(Naradatta)译为仁授,是波罗斯(Bārāṇasī),或说弥梯罗(Mithilā)的婆罗门。须深(Susīma)是迦维罗卫(Kapilavastu)人。摩诃须萨和(Mahāsusārthavāha)译为大导师,或大商主,是舍卫(Srāvastī)的优婆塞。因坻达(Indradat-ta)译为主天,实为主(天)授,是鸠闪弥(Kauśambī)人。和轮调(Varuṇadatta)译为水天,实为水神授,是沙祇(Sāketa)的优婆塞。八位菩萨的集为一组,《般舟三昧经》以外,《贤劫经》《八吉祥神咒经》,都说到“八大正士”。帛尸梨蜜多罗(śr^mitra)译的《灌顶经》,也多处说到这八位。
这八位菩萨,是释尊的游化地区,恒河流域的在家菩萨。《般舟三昧经》是为在家菩萨(贤护)说的;并嘱累阿难(ānanda)等比丘,及八菩萨受持宏通。在家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,显然的重要起来。这是大乘佛教流行,早期在家菩萨的代表人物;在传说中,多少有点事实成分的。后来,大乘经有十六菩萨,如“中品般若”,及《持心梵天所问经》《无量寿经》《观察诸法行经》《净信童女会》《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陀天经》等。大体依《般舟三昧经》的八菩萨(或缺少一二位),加入其他菩萨而成。数目的倍倍增多,是印度佛教的一般情况。从《般舟三昧经》的八菩萨,进到“中品般若”、《持心经》等十六菩萨。依据这一点,《般舟三昧经》的成立,约为“下品般若”集成,“中品般若”还在成立过程中,应为西元50至100年顷。“中品般若”不但序列十六菩萨,〈序品〉中说︰“念无量国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”,表示了对“现在佛悉立在前三昧”的尊重。
“般舟三昧”,是在家、出家,四众弟子所共修的法门。早期的在家菩萨,出于恒河流域,或表示“念佛见佛”法门,是从佛教中国传来的。四众弟子中,出家比丘修行的条件,第一是“当清净持戒,不得缺如毛发,常当怖畏(地狱苦痛)。”三卷本作︰“一切悉护禁法,出入行法悉当护,不得犯戒大如毛发,常当怖畏。”可见这是比丘的“戒具足”──“安住具戒,善护别解脱律仪,轨则圆满,所行圆满,于微小罪生大怖畏”,是比丘在僧团中所受持的律仪生活。在家弟子而想修“般舟三昧”的,“常念欲弃家作沙门,常持八关斋,当于佛寺中”;“敬事比丘、比丘尼,如是行者得三昧”。“般舟三昧”虽通于在家修行,而是尊重传统出家僧团的,与寺院通俗教化的斋戒相应的。无论在家、出家,这是三月专修的法门(可能与出家人三月安居静修有关)。到了印度北方,念阿弥陀佛的地区,结合而流行起来,于是有了“一日一夜”、“七日七夜”(《阿弥陀经》所传)的修法。“般舟三昧”的本质,是依假想观而成三昧,属于“定”法,但依此深化而又浅化起来。深化是︰在定中起唯心无实观,引入三解脱门;或融摄“般若”而说无著法门。浅化是︰与“般若法门”一样,使成为普遍学习的法门。对一般人来说,如三归、五戒、布施而外,“作佛形像”,“持好素写是三昧”。造佛像与写经,成为当时佛教的特色。“闻是三昧,书学诵持,守之一日一夜,其福不可计”,与“下品般若”一样的,推崇读、诵、书写的功德。〈拥护品〉说︰八大菩萨是“人中之师,常持中正法,合会随顺教”,更说“持是三昧”所得的现世功德,与“下品般若”所说的相近。后来,“若有急(疾),皆当呼我八人名字,即得解脱。寿命欲终时,我八人便当飞往迎逆之”,八大菩萨成为闻声救苦的菩萨。《般舟三昧经》,就这样的成为普遍流行的法门。三卷本说到︰“却后乱世,佛经且欲断时,诸比丘不复承用佛教。然后乱世时,国国相伐,于是时是三昧当复现阎浮利。”《贤护经》又说︰“复此八士诸菩萨,当来北天授斯法。”《般舟三昧经》,在北方全部集成,约在西元一世纪末。
[参考资料] 《拔陂菩萨经》;《坐禅三昧经》卷下;《大智度论》卷七;道端良秀《中国净土教史の研究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