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般若波罗蜜(梵prajñā-paramitā,巴paññā-pāramī,藏śes-rab-kyi pha-rol-tu-phyin-pa)


  又作般若波罗蜜多、般罗若波罗蜜、钵罗肾攘波罗蜜;意译慧到彼岸、智度、明度、普智度无极、明度无极。或称慧波罗蜜多、胜慧波罗蜜多、慧波罗蜜、智慧波罗蜜。六波罗蜜之一,十波罗蜜之一。指照了诸法实相、穷尽其极之菩萨大慧。如《大品般若经》卷二十一〈三慧品〉云(大正8‧376a)︰
  “佛言︰得第一义,度一切法到彼岸。以是义故,名般若波罗蜜。复次须菩提,诸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,用是般若波罗蜜得度彼岸,以是义故,名般若波罗蜜。复次须菩提,分别筹量破坏一切法,乃至微尘,是中不得坚实,以是义故,名般若波罗蜜。复次须菩提,诸法如法性实际,皆入般若波罗蜜中,以是义故,名般若波罗蜜。”
  《大智度论》卷十八云(大正25‧191a)︰“般若言慧,波罗蜜言到彼岸,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,到一切智慧边,穷尽其极,故名到彼岸。”同书卷八十五亦云(大正25‧655c)︰“一切菩萨道名菩萨行,悉遍知诸法实相智慧,名般若波罗蜜。”
  般若波罗蜜乃六波罗蜜之根本,一切善法之渊源,又称诸佛之母。如《大品般若经》卷十四〈佛母品〉云(大正8‧323b)︰
  “是深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,能与诸佛一切智,能示世间相,以是故诸佛常以佛眼视是深般若波罗蜜。又以般若波罗蜜能生禅那波罗蜜乃至檀那波罗蜜,能生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,能生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,能生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。如是般若波罗蜜能生须陀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诸佛。须菩提!所有诸佛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今得、当得,皆因深般若波罗蜜因缘故得。”
  “般若”即指慧,声闻缘觉等亦得般若,然声闻缘觉等唯求尽速趣向涅槃,不求智之边际,故未能得波罗蜜。唯菩萨求一切智,遂到彼岸,故名之为具足般若波罗蜜。《大智度论》卷四十三云(大正25‧371a)︰
  “凡夫人虽复离欲,有吾我心着离欲法,故不乐般若波罗蜜。声闻辟支佛虽欲乐般若波罗蜜,无深慈悲,故大厌世间,一心向涅槃,是故不能具足得般若波罗蜜。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成佛时,转名一切种智,以是故般若不属佛,不属声闻辟支佛,不属凡夫,但属菩萨。”
  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七〈般若波罗蜜品〉亦云(大正24‧1075b)︰
  “是智慧非波罗蜜者,所谓一切世间智慧、声闻缘觉所行智慧。是波罗蜜非智慧者,无有是义。是智慧是波罗蜜者,所谓一切六波罗蜜。非智慧非波罗蜜者,所谓一切声闻缘觉施戒精进。”
  关于“般若不属佛,唯属菩萨”之论题,《大智度论》卷十八曾有申论,其文云(大正25‧190a)︰
  “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,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、慧是般若波罗蜜。问曰︰若尔者不应名为波罗蜜,何以故?未到智慧边故。答曰︰佛所得智慧是实波罗蜜,因是波罗蜜,故菩萨所行亦名波罗蜜。因中说果故。是般若波罗蜜在佛心中变名为一切种智。菩萨行智慧,求度彼岸,故名波罗蜜。佛已度彼岸,故名一切种智。”
  依此可知佛所得智慧亦为波罗蜜,然在佛心者,特称为一切种智而不名波罗蜜。菩萨求一切种智,期度彼岸,故独名其慧为般若波罗蜜。
  关于般若波罗蜜之自性,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一举出多说。一说般若波罗蜜为无漏慧根,菩萨未断结,其行相似无漏般若波罗蜜,故得名行般若波罗蜜。一说般若波罗蜜为有漏慧,菩萨先有大智慧及无量功德,然诸烦恼未断,至道树下乃断结,故其慧即有漏。一说初发意至道树之间所有智慧名般若波罗蜜,至成佛时,转名此慧为萨波若。一说菩萨有漏无漏智慧总名般若波罗蜜,以菩萨观涅槃、行佛道,故其智慧为无漏,以未断结使,事未成办,故亦名有漏。一说菩萨般若波罗蜜为无漏无为不可见无对。一说般若波罗蜜为不可得相,非阴入界所摄,非有为、非无为、非法、非非法,无取无舍,不生不灭,出有无四句,适无所著。此中,前二说及第四说,恐为阿毗昙人等所立;末说或为龙树依经所按。
  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八揭示般若波罗蜜之自性、因、果、业、相应及其品类,文云(大正31‧630a)︰
  “正择者,是慧自性,由离邪业及世间所识业正择出世间法故。定持者,是慧因,由定持慧如实解法故。善脱者,是慧果,谓于染污得善解脱,何以故?由世间、出世间、大出世间正择故。命说者,是慧业,由慧命及善说。慧命者,以彼无上正择为命故;善说者,正说正法故。诸法之上首者,是慧相应,如经中说,般若者一切法中上故。彼亦有三种者,是慧品类。彼人有世间、出世间、大出世间三品正择故。”
  此谓般若波罗蜜以正择出世间法为其自性,以定持为其因,于染污法得善解脱为其果,以无上正择为其命,以正说正法为其业;且谓般若乃一切法中上首,有世间、出世间及大出世间三种品类。
  关于般若波罗蜜之修习,诸经多有宣说。如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卷四说五法,文云(大正16‧418c)︰
  “一者常于一切诸佛菩萨及明者者供养、亲近,不生厌背。二者诸佛如来说甚深法,心常乐闻,无有厌足。三者真俗胜智,乐善分别。四者见修烦恼,咸速断除。五者世间技术、五明之法皆悉通达。善男子!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波罗蜜。”
  《大乘宝云经》卷二说十法,其文云(大正16‧249b)︰
  “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,般若波罗蜜具足。何者为十?一者善解无我真理,二者善解诸业果报,三者善解有为之法,四者善解生死相续,五者善解生死不相续,六者善解声闻辟支佛道,七者善解大乘之道,八者善解远离魔业,九者智慧不倒,十者智慧无等。”
  又《大宝积经》卷五十至卷五十三〈般若波罗蜜多品〉叙述般若波罗蜜之正行、如理正观、证入、如理句及分别善巧等。《发菩提心经论》卷下〈般若波罗蜜品〉明修习智慧有自利、他利及二俱利三种,并谓当发善欲亲近善友心等二十心。
  ◎附︰印顺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〉悬论(摘录自《妙云集》上编{1})
  般若(梵prajñā,巴paññā,藏śes-rab),华言慧。从前,须菩提在般若会上,曾提出四个问题──何者般若?何名般若?般若何用?般若属谁。今随顺龙树论而略为解说︰
  何者般若︰佛说的般若,到底是什么?依佛所说的内容而论,略有三种︰(1)实相般若︰《智论》说︰“般若者,即一切诸法实相,不可破,不可坏。”如经中说的“菩萨应安住般若波罗蜜”,即指实相而言。(2)观照般若︰观照,即观察的智慧,《智论》说︰“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,于其中间,知诸法实相慧,是名般若。”(3)文字般若︰如经中说︰“般若当于何求?当于须菩提所说中求”,此即指章句经卷说的。
  (1)实相般若︰实相即诸法如实相,不可以“有”、“无”等去叙述他,也不可以“彼此”、“大小”等去想像他,实相是离一切相──言语相、文字相、心缘相,而无可取相的。《智论》说︰“般若如大火聚,四边不可触。”古德说︰“说似一物即不中。”都指示这超越戏论而唯证相应的实相。凡夫的所知所见,无不为自性的戏论所乱,一切是错误的。这种虚诳妄取相,不但不见如实空相,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。从见中道而成佛的圆证实相说︰从毕竟寂灭中,彻见一切法的体、用、因、果,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如《法华经》说︰“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,所谓︰如是性,如是相,如是体,如是力,如是作,如是因,如是缘,如是果,如是报,如是本末究竟等。”所以,空寂与缘起相,无不是如实的。但这是非凡愚的乱相、乱识所得,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,这即非“空无所得”不可。所以,经论所说的实相,每侧重于如实空性、无性。要见性相、空有无碍的如实相,请先透此“都无所得”一关──迷悟的关键所在。
  实相──约理性边说,是空还是有?《中论》说︰“空则不可说,不空不可说,空不空叵说,但以假名说。”实相非凡常的思想、世俗的语言可表达,这如何可以说是空是有,更因此而诤论?然而,实相非离一切而别有实体,所以不应离文字而说实相。同时,不假藉言说,更无法引导众生离执而契入,所以“不坏假名而说实相”,即不妨以“有”、“空”去表示他。《中论》说︰“一切实非实,亦实亦非实,非实非非实,是名诸佛法。”末句,或译“诸法之实相”。众生的不能彻悟实相,病根在执有我法的自性;所以见色闻声时,总以为色声的本质是这样的,确实是这样的,自己是这样的。由于这一根本的执见,即为生死根本。所以,经中所说的实相,处处说非有,说自性不可得。本经也说︰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;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”高扬此实相无相的教说,尊为“不二解脱之门”。即是说︰实相非空非有,而在“寄言离执”的教意说,实相是顺于“空”的;但不要忘却“为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”!
  有人说︰实相是客观真理,非佛作亦非余人作,是般若所证的。有人说︰实相为超越能所的──绝对的主观真心,即心自性。依《智论》说︰“观是一边,缘是一边,离此二边说中道。”离此客观的真理与绝待的真心,才能与实相相应。实相,在论理的说明上,是般若所证的,所以每被想像为“所”边。同时,在定慧的修持上,即心离执而契入,所以每被倒执为“能”边。其实,不落能所,更有什么“所证”与“真心”可说!
  (2)观照般若︰再作三节解说︰凡、外、小智之料简︰{1}世间凡夫也各有智慧,如文学的创造、艺术的优美、哲学与科学的昌明,以及政治、经济等一切,都是智慧的结晶;没有智慧,就不会有这些建树。但这是世间的、利害参半的。如飞机的发明,在交通便利上,是有益人群的;但用他来作战,就有害了。常人所有的“俗智俗慧”,偏于事相的、含有杂染的,不能说是般若。{2}外道也有他们的智慧,像印度的婆罗门、西欧的基督教等。他们的智慧,以人间为丑恶的、痛苦的,要求升到一个美妙的、安乐的天国。于是乎行慈善、持戒、祷告、念诵、修定等。这种希求离此生彼的“邪智邪慧”,如尺蠖的取一舍一,没有解脱的可能,不能说是般若。{3}二乘行者得无我我所慧,解脱生死,可以称为般若;但也不是般若经所说的般若。大乘的诸法实相慧,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;悲智不二的般若,决非二乘的“偏智偏慧”可比。离此三种,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,才是般若。
  空、般若、菩提之转化︰《智论》说︰“般若是一法,随机而异称。”如大乘行者从初抉择观察我法无性入门,所以名为空观或空慧。不过,这时的空慧还没有成就;如真能彻悟诸法空相,就转名般若︰所以《智论》说︰“未成就名空,已成就名般若。”般若到了究竟圆满,即名为无上菩提。所以说︰“因名般若,果名萨婆若”──一切种智。罗什说︰萨婆若即是老般若。约始终浅深说,有此三名,实际即是一般若。如幼年名孩童,读书即名学生,长大务农作工又名为农夫或工人。因此说︰“般若是一法,随机而异称。”
  般若、方便之同异︰般若是智慧,方便也是智慧。《智论》比喻说︰般若如金,方便如熟炼了的金,可作种种饰物。菩萨初以般若慧观一切法空,如通达诸法空性,即能引发无方的巧用,名为方便。经上说︰“以无所得为方便。”假使离了性空慧,方便也就不成其为方便了!所以,般若与方便,不一不异︰般若侧重于法空的体证;方便侧重于救济众生的大行,即以便宜的方法利济众生。《智论》这样说︰“般若将入毕竟空,绝诸戏论;方便将出毕竟空,严土熟生。”
  (3)文字般若︰文字,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。常人以书籍为文字,其实,文字不尽是书本的。书籍,是依色尘而假立的文字;但佛世却是以音声作文字。佛怎么说,弟子即怎么听受。所以,佛经以名句文身而立,而名句文身是依声假立的。或者偏爱不立文字,以教义的钻研为文字而加以呵斥,不知言说开示即是文字。凡能表显意义,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,都是文字相。笔墨所写的、口头说的,以及做手势、捉鼻子、竖拂、擎拳,那一样不是文字!文字虽不即是实义,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实义;如离却文字,即凡圣永隔!此处说的文字,指《大般若经》中的第九分。
  初学般若,应先于文教听闻、受持,以闻思慧为主。经合理的思考、明达,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,即观照般若,以思修慧为主。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,现觉实相,即实相般若了。这三者,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,如意在实相,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。如意在观慧,即依境成观,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。如意在文字,即重在安立二谛,抉择空有。
  何名般若︰为什么称为般若?在这一问题中,即抉示出般若究竟指什么?应该说︰般若是实相;观慧与文字,是约某种意义而说为般若的。如观慧,因依之深入而能现觉实相──般若,所以也称为般若。观慧是因,实相是──非果之果,即是因得果名。又,实相不是所观的,但观慧却缘相而间接的观察他;为境而引生观慧,所以也可假说为从境──实相般若而名为般若。至于文字,约他的能诠实相,及藉此能诠教而起观,得证实相──般若,所以也就从所诠而名为般若。
  般若,本是世间旧有的名词,指智慧而言。但佛陀所要开示的,即正觉现证的──能所不二的实相,本非世间“般若”的名义所能恰当,但又不能不安立名言以化导众生。从由观慧为方便而可能到达如实证知的意义说,还是采用“般若”一名。不过,虽称之为般若,而到底不很完备的,所以《智论》说︰“般若定实相,智慧浅薄,不可以称。”
  般若何用︰从般若是实相说,这是万化的本性──一切法毕竟空故,世出世法无不依缘而成立。这是迷悟的根源──众生所以有迷有悟,凡夫所以有内有外,圣人所以有大有小,有究竟有不究竟,皆由对于实相的迷悟浅深而来,所以本经说︰“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”
  从般若是观慧与实相相应慧说,可有二义︰(1)证真实以脱生死︰一切众生,因不见性空如实相,所以依缘起因果而成为杂染的流转。要解脱生死,必由空无我慧为方便。这观慧,或名正见,或名正观,或名正思惟,或名毗钵舍那,或名般若。从有漏的闻思修慧,引发能所不二的般若,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。解脱道的观慧,唯一是空无我慧,所以说︰“离三解脱门,无道无果。”(2)导万行以入智海︰大乘般若的妙用,不仅为个人的生死解脱,而重在利他的万行。一般人修布施、持戒等,只能感人天善报,不能得解脱,不能积集为成佛的资粮。声闻行者解脱了生死,又缺乏利济众生的大行。菩萨综合了智行与悲行,以空慧得解脱;而即以大悲为本的无所得为大方便,策导万行,普度众生,以此万行的因华,庄严无上的佛果。要般若通达法性空,方能摄导所修的大行而成佛。这二种中,证真实以脱生死,是三乘般若所共的;导万行以入智海,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。
  般若属谁︰约实相般若说,这是三乘所共证的,即属于三乘圣者。约观慧般若说,如约解脱生死说,般若即通于三乘。所以经中说︰“欲学声闻地,当应闻般若波罗蜜。欲学辟支佛地,应闻般若波罗蜜。欲学菩萨地,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。”但佛说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实为教化菩萨,即属于菩萨。如本经说︰“为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。”《解深密经》也说︰第二时教“但为发趣大乘者说”。不过,佛说般若,虽说但为菩萨,而也有二乘在座旁听。经说︰要得二乘果,必须学般若,这固然是三乘同入一法性,也即是解脱生死的不二门──空无我慧。然也就是密化二乘,使他们听闻大乘胜法,久久熏习成熟,即可宣告“汝等所行是菩萨道”,而回心向大了。所以般若是“通教三乘,但为菩萨”。从前,成论大乘师说︰般若是通教,不够深刻;唯识大乘师说︰般若但为菩萨,不够普遍。总之,照他们看,般若是不究竟,“通”又不好,“但”又不好,这可说是“般若甚深,诸多留难”!那里知道般若通教三乘,但为菩萨,深广无碍,如日正中!这所以般若于一切大乘经中,独名为大!
  般若属于菩萨,为什么不属于佛?约般若唯一而贯彻始终说,如来当然也有般若。不过,佛说般若,重在实相慧离言发悟,策导万行。般若“以行为宗”,所以与侧重境相而严密分析,侧重果德而拟议圆融者不同。
  梵语波罗蜜,译为到彼岸,简译为度。到彼岸,是说修学而能从此到彼,不是说已经到了。所以,重在从此到彼的行法,凡可由之而出生死到菩提的,都可以称为波罗蜜。经中或说六波罗蜜,或说十波罗蜜,但真实的波罗蜜,唯是般若,其他都是假名波罗蜜。因为,没有空慧策导,布施等即不成为波罗蜜了。声闻乘法,能度生死河到涅槃岸,为什么不名波罗蜜?因为,波罗蜜又有“事究竟”的意义,所以要能究尽诸法实相,圆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,才名为波罗蜜。声闻的三无漏学,不能究竟,所以不名为波罗蜜。
  [参考资料] 《六度集经》卷八;《放光般若经》卷四〈摩诃衍品〉、卷七〈遣异道士品〉、卷十六〈沤憩品〉;《大品般若经》卷十一〈照明品〉;《大般若经》卷七十一、卷五九三;《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》卷十;旧译《华严经》卷二十五、卷三十七;《中观哲学》(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》{64});Ge ngun H. Sa-saki《Lingnistic Approach to Buddhist Thought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