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般若灯论释(梵Prajñā-pradipa-mūla-madhya-maka-vṛtti,藏Dbu-maḥi rtsa-baḥi Ḥgrel-paśes-rab-sgron-ma)


  十五卷。偈颂为龙树菩萨原著。释论为分别明菩萨所撰。唐‧波罗颇蜜多罗译于贞观六年(632)。略称《般若灯论》。系解释《中论》之书,收在《大正藏》第三十册。02全论凡分二十七品,卷首慧赜序云(大正30‧50c)︰
  “般若灯论者,一名中论,本有五百偈,龙树菩萨之所作也,借灯为名者,无分别智,有寂照之功也。(中略)然则灯本无心,智也亡照,法性平等,中义在斯,故寄论以明之也。(中略)分别明菩萨者,大乘法将,体道居衷,遐览真言,为其释论,开秘密藏,赐如意珠,略广相成,师资互显。(中略)西域染翰,乃有数家,考实析微,此为精旨,若含通本末,有六千偈,梵文如此,翻则减之。”
  关于撰者分别明菩萨究为何人,古来颇有异说。一说其为《中论》长行作者青目,一说为清辩,或说系智光。西藏所传则谓清辩尝作《般若灯论》,以释《中论》,并驳斥佛护等所说云云。现代学术界以为此分别明应即指清辩。
  本论对《中论》之解释,较青目之《中论释》更为详尽,且于各品之末列出教证,以发挥本颂之意义,又广举外道及小乘诸部之名,以难破彼等所说。此外,且主张破文必用因明之三支立量。故本论有其独特价值。可惜中译本之译笔甚为难读,故历来皆未受重视。
  本论梵本今已不存,藏译本则收于《丹珠尔》中,与佛护《根本中论注》等均为西藏八种《中论》注书之一。另据本论之曾举佛护之说,并加以破斥看来,可知本论撰于《根本中论注》之后。
  ◎附︰梶山雄一(等)着‧李世杰译《中观思想》第一章第一节(摘录)
  《般若灯论》可说是《中论》最初的正规注释,其重要性,有下面两点︰
  第一,在此注释里,清辩把龙树的多样论证方式──即︰归谬、两难式、四重体(四肢式)、三段论法等,改写为由陈那所整理的因明学推论式(自立论证)。清辩发现︰用诗颂所表现的龙树论证之中,有些是很明显的,有些则是隐含着定言推论式的构成要素,因之,他相信龙树的议论,可以把它当做是定言的推论式来了解它。清辩会叫做自立论证派的原由,即在于兹。
  第二,清辩由此立场,批判了佛护所采用的归谬方法,即本来,归谬乃不过是假言的间接论证而已,而佛护竟将这个归谬作为是中观论者的方法。清辩的这种论理主义的自觉,是要经过“正理学派”(Nyāya)的发展或经过陈那的佛教论理学的体系化的时代为背景,才能够获得的。
  [参考资料] 安井广济《中观思想の研究》;江岛惠教〈般若灯论に于ける推论式の一断面〉、〈Bhavaviveka研究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