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般阇罗国(梵Pañcāla,巴Pañcāla)


  中印度古国名。又作般阇荼国、般遮罗国、般遮耶国、半时罗国、般遮国、磐遮罗国、半阇国、半左国。意译五能、五不动、五都,或五,为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。关于此国国名之由来,《慧琳音义》卷十八释云(大正54‧420b)︰“般遮罗(中略),梵云般遮,唐云五,数名也。罗名为执。此乃国名,王之美称也。言彼国王性多慈爱,纵有犯死刑者,不忍杀之,但缚五体,送于圹野山林,时人嘉之,因为国号也。”
  此国自古即分为南北二部,即南般阇罗与北般阇罗。此二部彼此相诤。据史诗《摩诃婆罗多》所述,此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和瞻巴(Chambar)河之间。大约在西元前1430年之前,受都巴达(Drupada)王统治,后为多罗那(Dronā)所征服。
  又,据《撰集百缘经》卷一〈佛说法度二王出家缘〉所载,佛在世时,有二王(梵本《Avadāna-śataka》载此二王为北槃遮耶王及南槃遮耶王)常忿诤不已。波斯匿王意欲拔济此二王,遂请佛陀教化二王。另据英国学者戴维斯(Rhys Davids)所述,佛世时,南般阇罗之首府为坎毗拉(Kampilla),北般阇罗之首府为曲女城(Kanyakubja)。
  [参考资料] 《长阿含》卷五〈阇尼沙经〉、〈人仙经〉;《中阿含》卷五十五〈持斋经〉、〈优陀夷堕舍迦经〉;《杂阿含经》卷二;《增一阿含经》卷三十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