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色界(梵rūpa-dhātu,巴rūpa-dhātu,藏gzugs-kyi khams)


  三界之一。又称色天、色行天。色者,变碍、示现之义;界者,能持自相、种族之义。此界位于欲界上方,离欲界之染污,一切物质皆为清净。亦即物质世界中,欲望强盛的,称为欲界,而无此强盛欲望的,则称为色界。其众生离诸欲,不着秽恶之色法,但仍为清净微细之色法所系缚,无男女之别,不生忧、苦,衣着皆自然而有,且以光庚食物与语言。《法蕴足论》卷十一云(大正26‧504c)︰“云何色界?谓有诸法,色贪随增,是名色界。”
  此界诸天依禅定的深浅次第,可分成四地(即所谓四禅天)︰
  (1)初禅︰因离欲界之恶而生喜乐,故又称离生喜乐地。此地有三天︰
  {1}梵众天(梵Brahma-pāriṣadya,藏Tshaṅs-ris)︰为大梵王所领、所化之众。
  {2}梵辅天(梵Brahma-purohita,藏Tshaṅs-pa mdun-na Ḥdon)︰于梵王前行列侍卫,为其辅翼之臣。
  {3}大梵天(梵Mahā-brahman,藏Tshaṅs-pa-chen-po)︰娑婆世界的主宰,即大梵王。其由广善所生,获中间定、威德等胜,最初生,最后殁。
  (2)二禅︰因由初禅定中更生寂静之喜乐,故又称定生喜乐地。此地有三天︰
  {1}少光天(梵Parīttābhā,藏Ḥod-chuṅ)︰于二禅天中光明最少。
  {2}无量光天(梵Apramāṇābhā,藏Tshad-med-Ḥod)︰光明转增,其量难测。
  {3}极光净天(梵ābhāsvara,藏Ḥod-gsal)︰其光明胜前,遍照自地,因以光为语音,故别称光音天。
  (3)三禅︰因离第二禅之喜乐,住于非苦非乐之境地,更生静妙之乐,故又称离喜妙乐地。此地有三天︰
  {1}少净天(梵Parītta-śubha,藏Dge-chuṅ)︰因意地受乐,故名为净,然三禅中此净最少。
  {2}无量净天(梵Apramāṇa-śubha,藏Tshad-med-dge)︰乐受转胜,其量难测。
  {3}遍净天(梵śubha-kṛtsna,藏Dge-rgyas)︰乐受最胜,且复周普。
  (4)四禅︰因舍第三禅之妙乐,唯念修养功德,而得不苦不乐之极深感受,故又称舍念清净地。此地有八天︰
  {1}无云天(梵Anabhraka,藏sprin-med)︰其下为空中天所居之地,如云密合;此上诸天更无云地,故为无云之首。
  {2}福生天(梵Puṇya-prasava,藏Bsod-nams-skyes)︰有异生胜福方可往生此天。
  {3}广果天(梵bṛhat-phala,藏Ḥbras-bu-che)︰在色界中,此为最殊胜之异生果。
  {4}无烦天(梵Avṛha,藏Mi-che-ba)︰因无繁杂,故有此名。又因不求趣入无色界,乃别称无求天。
  {5}无热天(梵Atapa,藏Mi-gduṅ-sba)︰已善伏除杂修静虑中上品之障,意乐调柔,离诸热恼。
  {6}善现天(梵Sudṛśa,藏Gya-nom-snaṅ-ba)︰已得杂修上品之定,果德易彰。
  {7}善见天(梵Sudarśana,藏śin-tu-mthon)︰已离修定之障,余品至微,见极清澈。
  {8}色究竟天(梵Akaniṣṭha,藏Ḥog-min)︰已至众苦所依身之最后边,在有色天中,更无有处能过之,故为色界最高天。
  此上诸天之中,无烦至色究竟五天,因离欲诸圣以圣道水濯烦恼垢,唯圣人可居,不杂居凡夫、外道等。又为证声闻第三果阿那含位之圣人所生处。故总称五净居天(Sud-dha-vāsa)、五那含天。
  然诸经论对于众天之数目所述不一︰
  (1)《长阿含经》卷二十、《起世经》卷八、《起世因本经》卷八、《大般若经》卷四0三等谓有二十二天。
  (2)旧译《华严经》卷十三、新译《华严经》卷二十一、《大般若经》卷四0二、《佛本行集经》卷九等谓有二十一天。
  (3)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三六、《立世阿毗昙论》卷六、《杂阿毗昙心论》卷二、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》卷六、《大楼炭经》卷四等谓有十八天。
  (4)《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四、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卷三、《阿毗昙甘露味论》卷上、《俱舍论》卷八、《顺正理论》卷二十一、《有部尼陀那目得迦》卷一、《彰所知论》卷上、《阿毗昙心论经》卷五等谓有十七天。
  (5)《四阿鋡暮抄解》卷下、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卷十、《三法度论》卷下、巴利文《相应部》〈转法轮经〉等谓有十六天。
  关于四禅天众生居处的广狭,则有二说。一说初禅广如大地,二禅如小千世界,三禅如中千世界,四禅如大千世界;一说初禅如小千世界,二禅如中千世界,三禅如大千世界,四禅则广阔无垠,不可计量。又,众生之身量、寿量亦因经论之不同而有异。
  [参考资料] 《俱舍论》卷五、卷十一、卷二十八;《顺正理论》卷二十二、卷三十一;《成实论》卷十二;《菩萨地持经》卷二;《法界安立图》;《法苑珠林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