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艾略特(Charles Norton Edgcumbe Eliot;1864~1931)
又译埃利奥特。英国佛教学者。毕业于牛津大学。1888年以来,在列宁格勒、伊斯坦堡、摩洛哥、保加利亚、华盛顿等地担任外交官。1904年退休后,往赴印度、日本等地旅行,并研究民族与宗教。曾任香港大学第一任校长。1919年再度赴日。其间,致力于研究日本佛教及推动英日亲善关系。1926年以后,定居日本奈良,从事写作。后罹病归国,途中病殁,享年六十七。著作颇多,有《A FinnishGrammar》《Turkey in Europe》《TheEast Africa Protectorate》《Letters fromthe Far East》《Japaness Buddhism》等书。其中,《Hinduism and Buddhism -Anhistorical Sketch》一书为其代表作,该书之中译本已由李荣熙译出,书名为《印度教与佛教史纲》(二册)。艾泽顿(Franklin Edgerton;1885~1963)
又译爱瑞顿或爱哲顿。美国印度学、语言学者。先后肄业于汉米尔敦(Hamilton)、康乃尔(Cornell)两所大学。又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经济学与统计学。其后,留学德、俄等国。并先后任教于约翰霍普斯金大学、宾州大学、耶鲁大学及印度大学等校。著作与论文甚多。其中,尤以《佛教混和梵语──文法与辞典》(《Buddhism Hybrid SanskritGrammar and Dictionary》)一书蜚声国际学术界。该书系以比较言语学的立场对佛教梵语所作之深入研究,为研究大乘佛典所不可或缺的参考书。对于这部名著,我国学者季羡林,曾对其中的若干看法提出批判。载在季氏的《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》书中。此外,艾氏亦尝出版印度教圣典《薄伽梵歌》(Bhagavad-gītā)的梵本及英译本。
[参考资料] J. W. de Jong着‧霍韬晦译《欧美佛学研究小史》第三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