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艾罗拉石窟(Ellora、Ellura)
印度古代窟院。又译爱罗拉石窟,位于孟买市东北二六0哩,阿旃陀(Ajanta)石窟之西南。窟院是依村落以西半哩之小山丘的西崖而开凿,总共有三十二窟。属于佛教的十二窟、婆罗门教的十五窟,以及耆那教的五窟。
(1)佛教窟院︰开凿年代不详,但由其建筑雕像的样式及系统判断,大概是西元第六世纪至第八世纪完成的。其建筑样式则与阿旃陀窟院相似,由塔院及僧院构成,而没有所谓小乘窟。除第十窟塔院,其它都是进步样式的僧院。若与阿旃陀相比,艾罗拉窟院的规模广大,但却没有前者那样的壁画,支柱也较简略,没有纤巧美丽的雕刻。
在十二窟中,以第十窟塔院最为优秀,似乎是西纪六百年左右,艺术圆熟时代凿造的。外观是二层楼的建构,楼上中央方形的窗上附有马蹄形的小窗,这是此窟特有的样式。内院塔高二十七尺,前面雕倚坐说法佛,左右为弥勒、观音的立像。僧房有六处,外壁最高梁的栏间均饰以裸体美人的立像。其它窗棂的结构、天人的飞翔,壁面右窟的童舞等均极为纤巧。尤其楼上栏干的横梁雕饰着蔓藤花纹与动物;其下栏间雕饰男女互诉情爱的图案,最下层则描绘牛羊疾驰的情形。
第十一、十二窟都是三层楼的僧院。其中,第十二窟开凿年代最晚,约在西纪七百年时;窟内雕饰许多佛像及大乘神话中的神像。而供作礼拜用的三层式僧院,是全印度绝无仅有的建筑,可说是印度建筑史上的至宝。
(2)婆罗门教窟院︰其中最大最壮观的开拉沙(Kailasa)神庙,也是婆罗门教古代遗迹中最优秀者。主要建筑有门廊、亭榭、会堂、密室、宝塔等,皆由整块巨岩雕凿而成。本殿门廊的左右雕饰了《摩诃婆罗多》及《罗摩衍那》中神话的图案;殿基则环绕数十只大象。地面深二七0尺,广一五0尺;后壁高约一0七尺;本殿高八十尺,石柱高四十五尺。其样式属于南方印度式,即达罗毗荼式,被认为是西纪八世纪时的作品。可说是世界最大的雕刻物。
(3)耆那教窟︰主要位于山丘的北部,雕造于八、九世纪间。其中编号第三十二与三十三的两窟所雕的飞天像,如穿云飞升,迅疾如风,甚为传神。
此一被誉为世界至宝的石窟,由于经历千余年来之雨水、河水的不断侵蚀,已有相当程度的损坏。1992年,印度政府在日本人的支援下,已开始从事维修工作。全部工程预计要到本世纪末才能完成。
[参考资料] 《印度佛迹实写解说》;《世界美术全集》第八;《Asiatic Researches》Vol.Ⅵ; J. Fer-gusson 《History of Indian & Eastern Architecture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