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苏摩(梵soma,藏zla-ba)


  又作素摩。属萝藦科的植物。学名Sar-costemma brevistigma Wight或Asclepiasacida Rox。大多产于印度的德干高原与缅甸。茎有节,花稍白略带淡绿色;结果实,长三、四寸,中包略微椭圆形的种子。取其茎,挤出液体,加入牛奶、麦粉等酦酵可酿成苏摩酒。印度古来常以此酒祭神。相传饮之者得以长生不死,此酒因而被称为甘露(amṛta,即不死)。此外,以此酒能愈神人之疾,并给予勇气,遂被神格化,而称为苏摩神(酒神),后世并视之如月天子,如《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》卷四〈秘密印三昧耶品〉中,月天子印下注云︰梵云素摩。
  ◎附︰高楠顺次郎、木村泰贤着‧高观庐译《印度哲学宗教史》第一篇第二章(摘录)
  苏摩(Soma) 酒神苏摩,亦与阿耆尼同,为自印伊时代继续而来之神。又有与阿耆尼相同者,自身为神,同时又司神人之媒介,乃祭坛之重要神也。《梨俱吠陀》述其制法云,有一种蔓草名曰苏摩,摘其茎,以石榨压之,得黄色之液,装入三个瓶或壶中,以羊毛所制之筛漉之,以十指去其糟,更加牛乳、酪、麦粉等使酦酵而成。《梨俱吠陀》第九卷、《沙磨吠陀》第二卷,专为制作此酒之赞歌集。
  苏摩之出处,亦与阿耆尼同,有种种异说。此物原产于山,尤以北方摩嘉瓦特山(Mūjavat)为其原产地,通例称为“住于山者”,或称“摩嘉山生”。又有以天为本产地之说,盖以苏摩为诸神之饮料,乃以诸神所住之天为原地也。苏摩虽为地界之植物,实属于天界。地乃受天界之植物者云;由此遂生由天持来者之思想,而以鹰拟之。谓鹰由最高天经空界而以其足赍苏摩,交与因陀罗云。
  苏摩之第一作用,即为作诸神并祖先之饮料,且无有不好之者,彼等之不死即饮苏摩之故,故又名为不死(即甘露)云。其兴奋力又能与神人以勇气,因陀罗与洼尤,征服恶龙乌里特拿(vṛtra),即苏摩之力也。故直称苏摩自身为杀乌里特拿者(vṛtrahan)。因此更进一步,竟谓苏摩手持百穿之武器退治恶魔云。又以其黄色有似太阳之光,遂谓彼为乘苏利耶之车监视下界者。因此与勇者方面结合,又谓为扫除黑暗,给与光明之神。诗人歌之曰︰“我饮苏摩,我得不死,我得光明,我知诸神。”此歌可谓能尽苏摩之功能而无余蕴矣。
  尤有当注意者,即苏摩与月之关系也。《梨俱吠陀》中有苏摩与太阳女神(Sūryā)结婚说(可解作日月配合),至《阿闼婆吠陀》以后,则明以苏摩与月同视。西列布兰特氏(Hillebrandt)谓《梨俱吠陀》中关于苏摩之赞歌,若认为全部与月有关者,原属极端之论;但至少至其终期,两者同视之倾向,实无可疑。其原因如下︰
  (甲)苏摩酒味不甚美,且因民族南下,真正苏摩,又已难得,故以米造之斯罗酒(Surā)代之,后遂仅存苏摩之名,于是不得不于实质上寻一苏摩。
  (乙)苏摩蔓草之茎,名曰安休(aṁśu),与月光同名,因而生一传说,谓此草于月盈时生叶,月晦时落叶,遂有月夜采集之俗。又因饮苏摩后,由醉而醒之状,宛如月之盈亏,乃至联想于月。
  (丙)苏摩之液indu,有月字意。
  (丁)吠陀神界中无月之神格化之神,自然有立此神之必要,但至《梨俱吠陀》之终期,诸神已略定,又不能新造;一方欲求之于实质方面,一方欲得一适当名目,故以有类似点者,互相结合也。但祭典方面,直至后世,仍以神酒之意味执行苏摩祭,此亦不可忘也。
  [参考资料] 《孔雀王咒经》卷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