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苏轼(1036~1101)
北宋文学家。唐宋八大家之一。四川眉山人,字子瞻,号和仲、东坡。嘉祐元年(1056)及第进士。王安石倡行新法时,上书神宗,痛陈不便,以是忤安石,出知杭州。历徙湖州、黄州、惠州,再贬琼州。居黄州时,筑室东坡,因号“东坡居士”。其后,哲宗召还,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。靖国元年卒于常州,享年六十六,赐谥“文忠”。
氏博学多识,善书,兼工画,为文汪洋恣肆,自然生动。词曲尤豪放奔腾,雄奇不羁。与僧人契嵩、慧辩、佛印了元、东林常总、圆通居讷等人往来密切。所撰诗文中常述及佛教义理或掌故,其与佛印了元之交往,尤为后人所乐道。《佛祖统纪》卷四十五中,有苏轼赠东林常总之诗︰“溪声便是广长舌,山色岂非清净身;夜来八万四千偈,今(他)日如何举似人。”亦颇为脍炙人口。著作有《东坡全集》一一五卷、《东坡易传》九卷、《东坡志林》五卷、《东坡词》一卷、《东坡禅喜集》九卷等。
[参考资料] 《东坡禅喜集》;阿部肇一着‧关世谦译《中国禅宗史》第八章;忽滑谷快天《禅学思想史》下卷第四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