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苏门答腊(梵Sumaṭra)


  印尼第二大岛,大巽他群岛之一部分。梵名Sumaṭra,为Sumuṭra之转讹。又作苏门答剌、须文答剌、须文达那。此地面积约四十七万四千平方公里,东北隔麻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。南有巽他海峡与爪哇岛相隔。古代为马来人种之居住地,西元一世纪后成为印度之殖民地。
  后汉时代,此岛已是中国与印度交通之中点站。据桑田六郎《三佛齐考》所述,中国人以苏门答腊地方的土质为赤色,而称之为赤土国。此国在隋代系一佛教隆盛之大国,与中国有使节往来。至七、八世纪时,此地称为室利佛逝(《大唐求法高僧传》)、尺利佛誓(《新唐书》),在极盛时期,几乎拥有苏门答腊全土及马来半岛大部分。室利佛逝以佛教盛行著称,为唐代南海佛教之中心地,唐僧来学者颇多,入竺僧亦有先在此地学习梵语之风气。据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》卷下所载,义净入天竺之前,尝居留此地六个月,研学声明。入天竺求法十年后,重访佛逝,且侨居六年,其间撰有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》二书。
  依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序、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》所述,南海诸州有十余国,咸遵佛法,然多习小乘,唯末罗游(Malayu,即室利佛逝)稍有大乘。义净之外,曾至此地之汉僧,亦有若干人。义净之弟子晋州善行亦曾随师至室利佛逝国;江陵无行与洛阳智弘亦曾至此国,且为该国国王所钦重;贞固之弟子怀业曾随师至此,通晓昆仑语,亦曾研习梵语;襄阳法朗从义净至此,学经三年,通梵汉。
  另据有关室利佛逝之古代马来语碑铭所载,此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者颇有其人。此地国王曾建立佛教寺院,及一切胜者(Jina,即佛)、观世音、金刚手三塔,以及二支提。
  十世纪以后,室利佛逝地方称为三佛齐国,国势强盛,尝遣使至宋朝,呈献贡物。据《宋史》卷四九0〈列传〉所载,太平兴国八年(983),法遇由印度求法返国途中,在三佛齐适遇印度僧弥麻罗失黎(Vimalaśrī),乃邀其至中国翻译佛典,曾蒙太宗礼遇。今苏门答腊中部南岸Padang附近有□塔及□支提之遗迹,系属于此一时期之建筑。又,在此国所发现的青铜观音与二度母像,上有相当于1024年的纪年。其上且有以马来语所刻之具有大乘思想之回向文。
  十一世纪末,由于印度东南岸Chola国(中国史书作“注辇”)入侵,巴邻旁乃急速衰微。十三世纪后半,回教徒至苏门答腊西北一带传教。其后,回教逐渐扩张,佛教愈趋衰落,至十五世纪,回教乃成苏门答腊的代表性宗教。
  [参考资料] 《岛夷志略》;龙山章真《南方佛教の样态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