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苦(梵duḥkha,巴dukkha,藏sdug-bsṅal)
音译纳佉、诺佉。指身心之苦恼感受。在现实生活中,对苦的感受,是释尊修行的原始动机。在释尊的根本教法中,苦谛也是四圣谛之一。此外,将“苦”灭除,趋向解脱,也是佛法的基本目标。因此,“苦”的概念在佛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。也由于这一缘故,在佛典中,叙述苦的经文为数甚多。在分类上,就有三苦、四苦、五苦、八苦、十八苦、百十苦等。文繁不及备载,兹依经论所释,择要略述其涵义如次︰
(一)三受之一︰指面对“非爱之境”时,身心所觉受的损恼逼迫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五云(大正31‧27a)︰“领违境相,逼迫身心,说名苦受。”此中,身受是五识相应,故无分别。心受为第六识相应,故有分别。
(二)五受之一,二十二根之一︰指遭受非爱之境时,此身所觉受的逼迫。《俱舍论》卷三云(大正29‧14c)︰“身不悦名苦。”《成唯识论》卷五云(大正31‧27a)︰“苦乐各分二者,逼悦身心,相各异故,由无分别有分别故,尤重轻微,有差别故。”此谓前三受中的苦受合身心为一,然今有无分别(身)和有分别(心),及重(身)和轻(心)之别。因此分别身心,称心不悦为忧受。相对的,称唯身之不悦为苦受。立此苦受有能令身损恼之义为苦根(duḥkhendriya)。《俱舍论》卷三云(大正29‧14c)︰“于身受内能损恼者名为苦根。”
此上所举,主要是将对非爱境时,所感受的逼恼称为苦。但另外还有由于爱境的坏灭、或由于和爱境分离而生的苦,或由求不得而生的苦,或见诸法无常迁流所感受到的苦等。因此,经论中将苦加以分类为三苦、四苦、八苦,乃至百十苦等。就中,生老病死名为四苦,又四苦加上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炽盛苦成为八苦的说法,古来尤其盛行。《中阿含》卷七〈分别圣谛经〉、《增一阿含经》卷十七、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二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七十八等皆有提及。
又,《舍利弗阿毗昙论》卷十二中,说老苦、死苦、忧苦、悲苦、苦苦、恼苦、大苦聚七苦,以及无明苦、行苦、识苦、名色苦、六入苦、触苦、受苦、爱苦、取苦、有苦、生苦等十一苦。此二种合而称为十八苦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四十六、《显扬圣教论》卷十五、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二等说苦苦、坏苦、行苦三苦。“苦苦”指对非爱境所感受的逼恼,“坏苦”指可爱法坏灭时所感受的逼恼,“行苦”指见到所余的舍受法无常迁流而感受到的逼恼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四十四说及别离苦、断坏苦、相续苦、毕竟苦四苦,卷八十五又说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非爱合会、所爱别离、所欲匮乏、愁叹、忧苦八苦,以及一切苦、广大苦、一切门苦、邪行苦、流转苦、不随欲苦、违害苦、随逐苦、一切种苦等九苦。
《显扬圣教论》卷十五说受重担等苦、位变坏苦、粗重苦、死生苦四苦,以及时节变异苦、饥苦、渴苦、威仪屈伸入息出息闭目开目等所引苦四苦,逼恼苦、匮乏苦、大乘违苦、爱变坏苦、粗重苦五苦、欲根本苦、愚痴报苦、先业缘苦、现因缘苦、净业缘苦、不净业缘苦六苦。
《五苦章句经》说诸天苦、人道苦、畜生苦、饿鬼苦、地狱苦五苦。
《正法念处经》卷十说饥渴患、爱离过患、彼此国土斗诤过患、退生过患、他毁过患、求他过患、寒热过患、两人相憎共斗过患、失财过患、所求念中不得过患十苦,该经卷五十八说中阴苦、住胎苦、出胎苦、求食苦、怨会苦、爱别苦、寒热苦、病苦、他给使苦、求营作苦、近恶交苦、妻子衰恼苦、饥渴苦、他毁苦、老苦、死苦等十六苦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四十四出愚痴异熟苦、行苦所摄苦、毕竟苦、困苦、生苦、自作逼恼苦、戒衰损苦、见衰损苦、宿因苦、广大苦、那迦苦、善趣所摄苦、一切邪行所生苦、一切流转苦、无智苦、增长苦、随逐苦、受苦、粗重苦等十九苦,乃至百十苦之说。
◎附︰印顺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》(摘录)
苦是一种感受。苦痛,有他的原因,知道苦痛的原因以后,才能用适当的方法来防制他消灭他。从引发苦受的自体说,可大分为“身苦”与“心苦”。身苦是因生理变化所引生的不适意受,如饿了、冷了、疲劳辛苦了……,这都是身体上的苦受。心苦是精神上所感受的苦受,如憎、怒、哀、惧等。身苦是大体同样的,如饿了觉得难过,你、我、他都是一样的。心苦就不然了,如人观月,有的人觉得月光皎洁深生愉快,有的人因望月而思亲念旧,心怀悲楚。观剧、观花、饮酒等一切,都有同样的情形。在同一境界,因主观心绪的差别,可以引生不同的感受,这就和身受不同了!实在说来,身心二受是互相影响的,如生理变化所引生的饥渴等苦──身苦,可以引生心理上的烦忧,因之弱者自绝生路,强者挺而走险,这是极常见的事。反之,心理上的痛苦,也可以引发身苦,如因情绪不佳而久卧床榻等。身苦,由于人为的努力,还易于解决,但同样的环境,因人的身世不同,知识不同,情绪不同,意志不同,感生的心苦也各各不同,这就难得解决了。世间一般学术,对此心苦简直是没法解除的,只有学习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。虽然佛法不是偏于心的,但可以知道佛法的重心所在。
从引发苦痛的环境说︰有的苦痛是因物质的需求不得满足而引生的(我与物),有的是由人与人的关系而引生的(我与他),有的是与自家身心俱来的(我与身心)。此与身心俱来的痛苦,虽很多,然最主要的有“生”、“老”、“病”、“死”四种。生与死,一般人不易感到是苦;在苦痛未发生之前,尽管感不到,可是生理心理的必然变化,这些痛苦终究是会到来的。人不能脱离社会而自存,必然地要与一切人发生关系,由于关系的好坏浅深不同,所引生的痛苦也就两样。如最亲爱的父子、夫妻、兄弟、朋友等,一旦生离死别,心理就深生懊丧、苦痛,佛法中名此为“恩爱别离苦”。另有些人是自己所讨厌的,不愿与他见面的,可是“冤家路狭”,偏偏要与之相会,这名为“怨憎会遇苦”。此因社会关系而引生的爱别离、怨憎会苦,是常见的事,稍加回思,就可以知道。还有,人生在世上,衣、食、住、行是生活所必需,有一不备,必竭力以求之。求之不已,久而不得,事与愿违,于是懊恼萦心,佛法名此为“求不得苦”。也有想丢而丢不了的,也可以摄在此中。像上所说诸苦,可大分三类︰(1)因身心变化所引生的苦痛──生、老、病、死;(2)因社会关系所发生的苦痛──爱别离、怨憎会;(3)因自然界──衣食等欲求不得所引生的苦痛。
世间的学术、宗教、技巧,莫不是为解除人生痛苦而产生的。然而努力的结果,至多能解除自然界的威胁和少部份的因社会关系所发生的痛苦。这因为自然界是无生的,依必然的法则而变化的,只要人能发见他的变化法则,就可以控制他、利用他。社会关系就难多了,如发生同一事件,以同一的处理法,但每因群众的心境与处理者之间的关系不同,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。这还不是最难解除的,最难的那要算各人身心上的痛苦了。照说,自家身心的事,应该易于处理,实则是最难的。人对自己究竟是什么?心里是怎样活动的?实在不易认识,不易知道。连自己都不认识,还能谈得到控制自己,改造自己吗?因此,想控制自己,解放自己,非认识自己不可。佛法虽无往而不在,但主要的在教人怎样觉悟自己,改造自己以得痛苦的解除。如我们不求自我身心的合理控制与改造,那末因自然界而引起的苦痛,我们也没办法去控制,反而增多痛苦!依佛法,社会也只能在人类充分觉悟,提高人格,发展德性,社会才能完成彻底的更高度的和平与自由。从合理的社会──平等自由中,控制与利用自然界,才能真得其用。否则,像现代的科学,对于近代人类不能不说厥功甚伟,然因没有善于运用,利器杀人的副作用,就随之生起,甚至引起世界文明被毁灭的危险。所以,人能从解除自己身心上的烦恼矛盾下手,任何控制自然、人群的办法,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。因此,我们要“度一切苦厄”,应首先对自己予以改造。唯有这样,才能合理的根本的解除人世间的苦痛。
佛法解除苦痛的方法是如何呢?原则的说,可分二种︰(1)充实自己︰增加反抗的力量,使苦痛在自己身心中冲淡,不生剧烈的反应。如力量小的担不起重物,感到苦难;而在锻炼有素精强力壮者,则可把着便行,行所无事。(2)消灭苦痛的根源︰知其原因,将致苦的原因对治了,苦果自然不生。
我们知道,佛法所讨论的“度一切苦厄”,“能除一切苦”,是着重在自我身心的改善与解放的。因为度苦、除苦的境界不同,所以产生了大乘与小乘。侧重否定的功夫,希求自己的苦痛解脱而达到自在的,这被称为小乘。大乘也是希求度苦除苦的,但他更是肯定的,侧重于离苦当下的大解脱自由;又由推己及人了知一切众生的苦痛也与我无异,于是企图解除一切众生苦痛以完成自己的,这就是大乘。从人生正觉中去解除苦痛,大小乘并无不同。这本不是绝对对立的,如释迦牟尼佛因见到众生的相残相害,见到众生的生、老、病、死苦而推知自己,又由自己推知他人,知道都是在苦痛里讨生活;于是就确定了解脱自他苦痛的大志,走上出家、成道、说法的路。后代的大小乘,不过从其偏重于为己及为人而加以分别吧了!
佛法以解除苦痛为目的,除苦必须解除苦痛的根源。致苦的原因,自然是很复杂,但主要是源于我们内心上的错误,及由于内心错误而引生行为的错误。人人的内心与行为不正确,社会意识与发展的倾向,自然也就不能无误了!由错误的行为影响内心,又由内心的错误引导行为;于是互相影响,起诸恶业,招感苦果,无时或已!因此,释尊教人从行善止恶的行为纠正,达到内心的清净解脱;同时,必须内心清净而改正了,行为才能得到完善。就是生死的苦痛,也就可以根本地得到解除了!
[参考资料] 《佛地经》;《宝云经》卷一;《法蕴足论》卷六;《阿毗达磨发智论》卷十四;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九;《菩萨地持经》卷七;《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》卷九;《法华经文句》卷六;中村元(等)编《佛教思想》第五册〈苦〉;中村元《原始佛教の思想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