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莲华


  生长在沼泽中的宿根草本植物。夏季开花,古来于印度最受珍视。依史诗《摩诃婆罗多》所述,天地开辟之初,毗湿奴(Viṣṇu)天的脐中生出莲华,华中有梵天,结跏趺坐,创造万物;又以莲华表征毗湿奴及其配偶神。此外,也有人以莲华为多闻天(Kubera)的七宝之一。
  莲华是现代印度的国花。在吉庆之时,印度人也往往在仪式中以莲华为饰。譬如结婚典礼时,莲华即常被取为饰物;印度政府的最高级勋章,即称为“莲华之饰”。这种观念,在佛教中也颇为常见,《法华经》就是以莲华比喻正法的经典;在极乐净土之中,也有青色莲华、黄色莲华、红色莲华与纯白莲华;此外,佛菩萨也大多以莲华为座。《大智度论》卷八云(大正25‧116a)︰
  “人中莲华大不过尺,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达多池中莲华,大如车盖,天上宝莲华复大于此,是则可容结跏趺坐,佛所坐华复胜于此百千万倍。”
  《入大乘论》卷下载,第十地菩萨生于摩醯首罗天王宫,坐于宝莲华王座而成佛。《观无量寿经》载,阿弥陀佛及观音、势至二菩萨等,皆坐于宝莲华上;众生临终时,彼佛等持莲台来迎九品往生之人。后世佛菩萨等像,亦大多安置于莲华台之上。而且,莲华也是用来供养佛菩萨的常见供物。如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云(大正 25‧128c)︰“尔时宝积佛以千叶金色莲华与普明菩萨而告之曰︰善男子!汝以此华散释迦牟尼佛上。”
  莲华出污泥而不染,清净微妙,因此诸经论中常以之为譬喻,《中阿含经》卷二十三〈青白莲华喻经〉云(大正1‧575a)︰“犹如青莲华、红赤白莲华,水生水长,出水上不着水,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,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。”《文殊师利净律经》〈道门品〉云(大正14‧452b)︰“人心本净,纵处秽浊则无瑕疵,犹如日明不与冥合,亦如莲花不为泥尘之所沾污。”陈译《摄大乘论释》卷十五,以莲华之香、净、柔软、可爱四德,喻法界真如之常乐我净四德。又如以法华、华严比喻法门;《华严经》《梵网经》等有莲华藏世界之说;密教亦以八叶莲华为胎藏界曼荼罗之中台;以莲华表示众生本有之心莲。
  佛典中所提及的莲华,与中国、日本之圆形叶莲不同,是一种椭圆形叶的睡莲。共有五种,略如下列︰
  (1)波头摩(Padma)︰红莲华。汉译佛典中,此词常被迳译为“莲华”。
  (2)优钵罗(Utpala)︰又译优钵华,即青莲华。
  (3)泥卢钵罗(Nīlotpala)︰青莲。
  (4)拘勿头(Kumuda)︰黄莲华、白睡莲。(5)芬陀利(Puṇḍarīka)︰白莲华。为最上等、最殊胜的莲华。《妙法莲华经》经题中之“莲华”即用此词。
  芬陀利依其开花的过程,又有不同的名称。未开花时称为屈摩罗,即将凋谢时称为迦摩罗,而在盛开之时则名为芬陀利。《法华游意》(大正34‧642c)︰“旧云︰外国称芬陀利,此翻为莲华。今谓芬陀利未必翻为莲华。涅槃经云︰人中莲华,人中芬陀利华。既其两出,似如为异。今谓莲华为通,芬陀利为别。所以知者然,凡有五证。”《法华玄赞》卷一云(大正34‧657c)︰“奔荼利迦者白莲华也,西域呼白莲华为奔荼利迦故,新经说青黄赤白四色莲华,云殟钵罗华、拘某陀华、钵特摩华、奔荼利华,如次配之。”
  ◎附一︰《大日经疏》卷十五(摘录)
  三藏说,西方莲花有多种。一者钵头摩(复有二种,一者赤色,即此间莲华也;二者白色,今此间有白莲是也,非芬陀利)、优钵罗(亦有赤白二色,又有不赤不白者,形似泥卢钵罗花也)、俱勿头(有赤及青二种,又云俱勿头,是莲花青色者)、泥卢 钵罗(此华从牛粪种生,极香,是文殊所执者。目如青莲,亦是此色,更有苏健地迦花,亦相似而小花)、分荼利迦(花可有百叶,叶叶相承,圆整可爱,最外叶极白,渐向内色渐微黄,乃至最在内者与萼色相近也。此花极香也,昔琉璃王害释女时,大迦叶于阿耨达池取此花,裹八功德水洒之,诸女身心得安乐,命终生天。因是投花于池遂成种,至今犹有之。花大可爱,径一尺余,尤可爱也。此《法华》所引申者是,是漫荼罗八叶者也)。
  ◎附二︰〈莲台〉(编译组)
  莲台是佛、菩萨所坐之莲华台坐。详称莲华台,或称华台、莲华座、华座。因莲华有出淤泥不染之德,故以莲台为佛菩萨之台座,以示佛菩萨之虽处秽国,却能离尘清净、神力自在。《大智度论》卷八解释佛菩萨不坐床而坐莲华的原因,云(大正25‧115c)︰“床为世界白衣坐法;又以莲华软净,欲现神力能坐其上,令花不坏故;又以庄严妙法座故;又以诸华皆小,无如此华香净大者。”
  兹列《梵网经》及《观无量寿经》所说之莲台如次︰
  (1)《梵网经》载,卢舍那佛坐于莲华台上,周匝千花之上,复现千释迦,一花百亿国,一国一释迦,各坐菩提树,一时成佛道。天台智顗之《菩萨戒义疏》卷上解为(大正40‧570a)︰“世界形相似莲华,故云莲华藏。(中略)莲华二义,处秽不污,譬舍那居秽不染也。(中略)台者中也,表因能起果,故譬台也,又以本佛坐于华台,又表戒是众德之本。”华严宗法藏《梵网经疏》卷一就事、理、理事无碍而释,谓约事而言,菩萨所坐莲华有千叶以上,佛所坐者则无所限量,一一华叶周遍法界;约理而言,系如来智身依于真如之理;就理事无碍而言,谓佛果圆融、理事混通、依正无碍、相即自在。
  (2)《观无量寿经》于述第七华座观时,谓(大正12‧342c)︰“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,令其莲花一一叶作百宝色,有八万四千脉,犹如天画,(中略)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,此莲花台,八万金刚甄叔迦宝、梵摩尼宝、妙真珠网以为交饰。”此外,又于说九品往生时,也言及往生之人所乘者即七宝莲华。
  关于华座,天亲《净土论》云(大正26‧231a)︰“无量大宝王,微妙净华台。”昙鸾《往生论注》卷上释云(大正40‧831c)︰“佛本何故庄严此座,见有菩萨于末后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人天见者不生增上信、增上恭敬、增上爱乐、增上修行,是故愿言,我成佛时使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,无量者,如观无量寿经言。”即以莲华台为真报身之座。
  又,莲池袾宏《弥陀经疏抄》卷四认为,台有二种,一为基台之台,此台在华下;二为房台之台,此台在华内,并谓《华严经》〈十地品〉及《观经》华座观所言之台,即为房台。
  ◎附三︰〈逆莲〉(摘译自《望月佛教大辞典》)
  逆莲是指莲华向下开敷的装饰图案。佛教建筑、器物经常采用莲华图案,例如佛像的台座、光背、瓦、梵钟、磬、金刚铃、金刚杵、羯磨、华鬘、锡杖、佛坛的勾栏柱头,以及塔寺建筑上的装饰等。其中,莲瓣向下开敷者称为逆莲。
  印度佛教美术最早使用莲华图案的,为西元前二世纪山崎(Sāñchī)的佛塔栏楯,上有八叶开敷莲华;前一世纪佛陀伽耶(Buddha-gayā)栏楯上,有夜叉围着单瓣莲华的浮雕图案。此外,巴路特(Bhārhut)栏楯上的“莲华中的药叉女”与“祇园布施图”(前二世纪),有开敷与未开敷两种美丽的莲华。在萨尔那特(Sārnāth),阿育王石柱的狮子像台座与牛雕刻像的台座上,有最古老的逆莲图案。西元二世纪的犍驮罗(Gandhāra)佛教美术,采用许多逆莲图样;沙利波罗尔出土的佛菩萨像之台座,与西元六、七世纪以后(即笈多王朝以后),受印度教与密教信仰结合影响下的造像,亦多采逆莲形式。
  [参考资料] 《华手经》卷一;《杂譬喻经》;《大日经》卷五;《大智度论》卷九;《法华经玄义》卷七(下);《大日经疏》卷五;罗照辉、江亦丽著《东方佛教文化》第九章第五节;中村元编《佛教植物散策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