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菩提资粮论


  六卷。龙树菩萨造本颂,自在比丘作长行释,隋‧达磨笈多译。收在《大正藏》第三十二册。内容阐示般若波罗蜜为菩萨得大菩提之最初资粮,又说明布施为仅次于般若的第二资粮,并从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那、方便、愿、力、智,以及慈、悲、喜、舍等四无量心说明五悔胜行,解释三十七菩提分法、三十二大人相业等。
  ◎附︰吕澄《印度佛学源流略讲》第三讲第二节(摘录)
  所有大乘思想,都是为了成就菩提。为形成菩提,则必备资粮(条件、材料)。用这一思想组成的著作,名《菩提资粮论》。龙树写的是颂本,还有他本人的注释,据《龙树传》的记载,注释有五千颂,已经失传,现在只有自在比丘的一个简注,还很扼要。从注释看,论的体系,是把有关大乘的说法都融合在六度之中,并旁通四处(实、舍、寂、智)、四无量(慈、悲、喜、舍)。不仅四处为部派佛学所公认,而四无量还是佛教外诸学派都相信的梵行(认为四无量可以带来往生梵天的幸福,是诸学派共同追求的目的)。《菩提资粮论》把这些思想都贯穿在里面,可见包括得很宽。但它也不是简单地汇集,而是比部派和其他学派讲得都更深了。例如四无量中的“舍”,小乘的解释,就是舍弃一切和无执着的意思,龙树的解释是“入甚深法界,灭离诸分别,悉无有功用,诸处自然舍”。意思是说,入甚深法界,万法一如,无有分别,既无分别,自然不着,不着自然舍。把所有的学说都融会贯通于一论中,这是龙树学说广的一个方面。
  此外,《论》中还讲到求得菩提的方法,这方法就是“修集”(修习)。“修集”有两种意思,一是反覆地学习,一是把知识积累起来,两者又是统一的,即在反覆学习中积累。《论》中对此,讲得很具体,并照顾到当时佛教一般的修习形式,以取得调和。修习有二,一是“福业”,二是“慧业”。讲修“福业”时,有所谓忏悔、称赞、回向等等。讲修“慧业”时,特别提倡方便,即提倡智慧的运用。在《般若经》中本也有这类内容,讲智慧也讲要善巧的运用,但经文散漫,不容易看出,经龙树如此一提示,就很明显了(他将《大品般若》分成前分着重智慧的本身,后分着重于方便──般若的运用。泛泛地看是看不出的,经他发挥就感到明显、集中了)。可见大乘的智慧,不能脱离方便,尽管还是用一般的“三解脱门”(空、无相、无愿),但因着重于智慧的运用,对三解脱门,都是“学而不证”,就是说,学习了而不要求立即得到结果。所以,在大乘看来,修习这些资粮的究竟,拿最后的涅槃来讲,并不是无余涅槃,而是无住涅槃。这就超出了涅槃的一般意义了。另外,修习过程中,因人的能力不同而有不同的修习方法,能力充足的可用直接的方法,一般的人还需要有各式各样的辅助办法,这样,《论》就把大乘经所说的如念佛三昧、般舟三昧、菩萨藏教授等等方法,都吸收进来了。所以这一组织,相当广阔,既有重点,又有系统。
  [参考资料] 吕澄〈菩提资粮论颂讲要〉(《吕澄佛学论著选集》卷二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