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菩萨戒本
大乘律藏中记载菩萨戒的条文,并说明戒相的典籍,也是菩萨学习戒律的唯一依据。在汉文、藏文大藏经中,均有《菩萨戒本》的译本,而汉文有前后所出不同的四种译本。
(1)《菩萨戒本》一卷,北凉‧昙无谶译,从《菩萨地持经》卷四〈方便处戒品〉录出又加归敬颂等而成,后人为了区别于唐译《菩萨戒本》称它为《地持戒本》。昙无谶在敦煌停留的数年中,译出此本。其年代大概在他于北凉‧玄始十年(421)去至凉都姑臧之前。收在《大正藏》第二十四册。
(2)《菩萨善戒经》一卷,刘宋‧求那跋摩译。求那跋摩于元嘉八年(431)到建康(今南京),由祇洹寺僧慧义等请其译出《菩萨善戒经》二十八品,后来他的弟子又于定林寺代译出二品,成三十品。此一卷本《菩萨善戒经》,即弟子代译二品之一,是在缮写时分出单行的。收在《大正藏》第三十册。
(3)《优婆塞五戒威仪经》的前半卷,译者不详。《优婆塞五戒威仪经》系失译本(见《出三藏记集》卷四),《大周刊定众经目录》中误以为求那跋摩译。(《周录》说依据《宝唱录》,但此录早已失传,而较早的费长房《历代三宝纪》亦未说此经是求那跋摩所译,故《周录》所说不可信。)收在《大正藏》第二十四册。
(4)《菩萨戒本》一卷,唐‧玄奘译,从《瑜伽师地论》〈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〉录出,一般称它为《菩萨戒本》;又为了区别于凉译戒本,也称它为《瑜伽戒本》。玄奘于贞观二十年(646)五月十五日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,在长安弘福寺翻经院译出《瑜伽师地论》一百卷,其中第四十卷末至第四十一卷即《菩萨戒本》。玄奘又于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于大慈恩寺翻出《菩萨戒羯磨文》一卷。同月二十一日别出《菩萨戒本》一卷,都是普光笔受。这是《菩萨戒本》的最后定本。收在《大正藏》第二十四册。
以上四种译本中失译与凉译内容略同,条文对照只少一条。凉译出自《菩萨地持经》,宋译出自《菩萨善戒经》,《地持》《善戒》都是唐译《瑜伽师地论》〈菩萨地〉的异译,所以这四种译本是同本的异译。
《菩萨戒本》构成的素材,出自佛说诸大乘经中所列的开遮事例,这正如《瑜伽戒本》的末尾所说(大正24‧1115c)︰“如是所犯诸事菩萨学处,佛于彼彼素呾缆中随机散说,谓依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,今于此菩萨藏摩怛履迦综集而说。”这说明《菩萨戒本》是总结了各种大乘经中佛所说的菩萨学处而成的。汉译题为弥勒菩萨说,藏译题为无著造,实际乃是弥勒、无著根据佛说及当时佛教界的情况纂集而成。
《菩萨戒本》汉文四种异译的结构互有出入。但四种译本主要内容同是说明菩萨戒相,包含四种重戒和四十余种轻戒。所说菩萨戒相分三大类,称为菩萨三聚戒,即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。此中摄律仪戒的戒相,同于七众别解脱戒和十善戒,再加以摄善法戒的六度善行和饶益有情戒的四摄利他,合成三聚圆满净戒。其七众别解脱戒和十善戒已于别处广说,故《菩萨戒本》中即不详列。此中所列四种重戒,梵、藏本皆云“似他胜处”,含有扩充声闻四重戒的意义。次列四十余种轻罪,即分别属于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。
在四种译本中,唐译《菩萨戒本》不具备布萨时诵戒形式,而直接节录《瑜伽师地论》〈戒品〉文(〈戒品〉主要解九门净戒,本书即录其第二门“辨一切戒”下“广明修学”的大部份)。其结构可大略分为三段︰总明持戒、广辨戒相和总结劝学。
在广辨戒相中,先明重戒,列举菩萨四种他胜处法︰(1)贪求利养、恭敬(余三译只说为利养)、自赞或毁他(宋译只说自赞);(2)他求财法,悭吝不施;(3)忿恼有情,不受谏谢;(4)谤大乘法、说相似说(失译只说谤法,宋译说见他谤法不应赞叹)。其次释他胜处罪名任犯随一重罪,现生就不能摄集菩提资粮,及证初地,故名他胜。再次辨舍不舍戒︰若上品缠(现行烦恼)犯他胜处法即舍戒,软中品缠犯不舍戒,尚可忏悔清净。依四种缠分别三品,四种缠是︰(1)屡次现行,(2)全无惭愧,(3)深生爱乐,(4)见为功德。四缠全备为上品,有见为功德而前三种不全备的为中品,没有见为功德而前三种随具多少的为下品。菩萨犯了重罪舍戒,现生可以重受,这和比丘犯别解脱戒根本重罪即不能重受者不同。
其次明轻戒,先说应了知恶作犯非犯相,次列举四十三恶作︰(1)不供养、颂赞、信念三宝,(2)贪着利养、恭敬无厌(余三译只说贪利养),(3)不敬长老、不答来问,(4)不受他请,(5)不受施物,(6)求法不施,(7)弃舍犯戒有情(余三译作不说法教化,以上七轻障施);(8)于诸遮罪不应与声闻共学而共学(为护他心所制应共学,为少事业所制不应共学),(9)为利他故七支性罪应开不开(余三译无),(10)邪命不舍(宋译作受赞默然),(11)威仪不静,(12)不乐涅槃,(13)于恶声誉不护不雪,(14)护他忧恼不作调伏(以上七轻障戒);(15)报复瞋打骂弄,(16)犯他不忏谢,(17)不受他忏谢(以上二条宋译合为一条),(18)于他怀恨坚持不舍(以上四轻障忍);(19)染心畜徒众,(20)贪睡眠依卧,(21)贪无义语虚度时日(以上三轻障精进),(22)不求教授,(23)不除盖障,(24)贪世间禅(失译作着禅功德,宋译无此条,以上三轻障定);(25)轻弃声闻乘, 26舍菩萨藏专学声闻藏,(27)未精佛教研异学、外论,(28)爱乐异、外论(以上二条宋译合为一条),(29)谤菩萨藏甚深法义,(30)怀爱恚心,自赞毁他,(31)不往听正法,(32)轻慢说法者(失译无此条,以上八轻障慧,以上三十二轻属摄善法戒);(33)不为助伴,(34)不瞻病苦(以上二轻障同事);(35)见作非理不为说正理(此一轻障爱语);(36)不报恩惠,(37)不慰忧恼,(38)求财不施,(39)不以财法摄受徒众(以上四轻障布施);(40)不随他心转(宋译无),(41)他实有德不欲赞扬,(42)不折伏行非法者,(43)不现神通引摄制伏(以上四轻障利行,上共十一轻属饶益有情戒)。依《瑜伽论记》,第八条可开为二条,又第二十九条也可再开为不信和毁谤二条,共为四十五条。
以上四十三种轻戒,若有违犯,都属“恶作”所摄。
恶作也分下、中、上三品。这些轻戒分别,如由邪见、爱染、不信、无惭愧、恨、恼、悭、嫉等发起的为有染违犯,仅由忘念、懈怠等而犯的为非染违犯,有正当因缘而开许的为无违犯。至于增上狂乱、重苦逼切及未受净戒,皆无违犯。又菩萨受戒之后,即应依对三聚戒的意乐护所受戒,若有毁犯,应如法悔除。
四种译本中的凉译,开头有归敬述意四颂;正文详列戒相,录《菩萨地持经》〈戒品〉中四重戒和四十二轻戒;末后说戒法功能、护持心要和护戒利益。这些里面,除戒相引《地持》文外,余文皆编辑者所加,而在诸译中特别具备布萨时诵本的体裁。
其次,刘宋译本正文出于《菩萨善戒经》,〈戒品〉中明依戒修学以下的半品。开头广明受戒法,为其他三译所无。次广说戒相,结构略同唐译,但多出菩萨戒由二缘舍弃及经生不失的说法。至于戒相条文,和其他译本出入甚大。重戒中还加了别解脱戒的四根本戒于菩萨四重之前,成为八重,这是其他三译所没有的。轻戒中与唐译对勘缺四条,合并二条。又于唐译第三条后多“为求过听菩萨戒”。第十八条后多“贪心共比丘尼一道行、未发菩提心从非亲里比丘尼受食”二条。第三十五条后多“畜白衣物”、“用金银器受食”二条。第三十九条后多“坐高床”一条,共加六条。这样总计轻戒数仍为四十三条。
又次,失译本开头有归敬劝学六颂,正文列四重戒、四十一轻戒(比凉译少轻慢说法者条),最后述菩萨戒功德,并有回向发愿三颂。它略具布萨诵本的形式,但不如凉译完备。
在四种译本中,除唐译外,其余都没有开性罪的一条。这一条是《菩萨戒本》中最能引起疑难和争论的。唐译本对于护持遮戒与行菩萨行所有的违难,在第八条已作了总的解决;至于护持性戒与行菩萨行所有的违难,则在此条解决。唐译于七支性罪的开缘各有详细说明。如开杀生、开不与取、开欲邪行、开妄语,都是在救脱利益多数有情的条件下,以及专对在家菩萨而开的。故唐译所说开性罪,有的并不犯别解脱的根本戒,如开不与取和妄语条。有的限于在家菩萨,如开欲邪行条。有的轻重相权,虽犯根本戒却不得不开的,如开杀生条。但能开杀生等的菩萨,依藏文译本各家注解,有说必须是已登地的菩萨,有说必须是多劫修行善巧方便成就大悲的菩萨。最胜子等注释中说︰“是无染获得自在清净意乐菩萨所行,非少善根智慧驽钝贪着自利于素怛缆藏如言取意者之所行境。”在古代因为开性罪部份有时与国家的法律可能发生冲突,故凉、宋译人都避忌而不译。但没有这一条就不能彻底解决菩萨戒与声闻戒之间,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之间可能发生的抵触。唐译为此补译完全,它在四种译本中文义最完备明晰,现在一般都采用此本。
至于菩萨戒在中国的传授,在鸠摩罗什以前,传来的戒律只限于声闻乘。自昙无谶以后,大乘戒始盛传于中国北方,南方传大乘戒,则以求那跋摩为始。昙无谶在敦煌译出《菩萨戒本》后,有张掖沙门道进闻风驰往,求受菩萨戒。后凉州名僧道朗,又自减少戒腊,从道进受菩萨戒,一时从受者甚多。玄奘译出《菩萨戒本》后,入室弟子多持大乘戒而称号大乘某,如窥基称大乘基等。窥基并且每日对弥勒像前诵菩萨戒一遍,以为常课,可见当时《瑜伽戒本》之受到重视。慧沼《劝发菩提心集》列正法藏所传受菩萨戒法,更可见慈恩后世弟子仍继续依《瑜伽戒本》受大乘戒。
《瑜伽戒本》虽曾这样盛行一时,但《梵网经》则更为通行。因为《梵网经》的若干戒条,很符合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和佛教界的生活习惯,比较《瑜伽戒本》许开性罪的突出之点,更易为人所接受。所以《瑜伽戒本》传布不久,即随着唯识宗的消沉,华严等宗的兴起,出家比丘在受具足戒同时受菩萨戒,都依用《梵网戒本》,而《梵网经》在出家众中遂占了莫大的优势,通行范围大大超过了《瑜伽戒本》。
注释《菩萨戒本》的书,现在汉文中流传下来的很少,远不如《梵网经》注释的丰富。汉文注释,现存的仅四种︰
(1)《瑜伽师地论记》卷十,唐‧道伦集撰。
(2)《瑜伽师地论略纂》卷十一,唐‧窥基撰。
(3)《地持论义论》卷三(下),隋‧慧远述。
(4)《菩萨戒本经笺要》一卷,明‧智旭笺。
以上(1)、(2)两种系解释《瑜伽师地论》〈戒品〉文,第三种系解释《菩萨地持经》〈戒品〉文,第四种系解释凉译《菩萨戒本》。此外还有日本‧行性述《菩萨戒本笺解》三卷,亦系用汉文注释唐译《菩萨戒本》。
另外在藏文论藏中,译出了好几种印度关于《瑜伽戒本》的注释如下︰
(1)《瑜伽师地论菩萨地释》,海云造,静贤、戒胜合译。
(2)《菩萨戒品疏》,德光造,慧铠、智军合译。
(3)《菩萨戒品大疏》,最胜子造,胜友、慧铠、智军合译。
(4)《菩萨律仪二十颂》,月官造。
(5)《律仪二十颂疏》,静命造,明师子、文殊铠合译。
(6)《菩萨律仪二十颂释难》,觉贤造,青玛噶喇、觉慧合译。
藏文的注释,有宗喀巴着的《菩萨戒品释》,系集诸家注释的大成。此外,从前注释《梵网经》的古德,如法藏、义寂、法铣、胜庄等,都曾将《瑜伽戒本》各学处加以对照解释,也可资参考。(隆莲)
◎附︰吕澄〈瑜伽菩萨戒本羯磨讲要〉(摘录自《吕澄佛学论著选集》卷二)
今讲先明三事︰一者较量殊胜,二者叙述原委,三者简别伪似。
先谈殊胜,菩萨戒之胜于声闻戒者有二︰
(1)范围广大︰凡志趣大乘者,所有学行,统名戒学;《佛地经论》于称赞菩萨功德为游大乘法一句(履行),以修学菩萨戒释之是也。菩萨戒学凡三类,即三聚戒,所谓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。律仪者,指法度仪表,吾人视听言动,准绳规则皆属之,通途谈戒,偏就此说,如声闻戒大数二五0,细则八万威仪(较儒者曲礼三千之说尤广),皆律仪所摄。菩萨亦复具此,但与声闻有共不共。具备根本律仪戒而后,能成熟佛法或无上菩提者,六度万行,悉皆摄受,无有遗漏,是为摄善法戒。又成熟佛法即成熟有情,凡能于有情作业将导者,亦无一非戒,是为饶益有情戒也。此三聚戒皆菩萨所应学行,即各有学处可循,是即所谓菩萨戒。故其范围宽广,不如小乘的然割截三学互不相涉也。
(2)果证深切︰声闻戒学究竟于声闻菩提,菩萨戒行极至佛之菩提,二者根源即各各不同。菩萨于佛之菩提所以有深誓切愿者,实为内心深处有所感动,故能于佛之所以为佛,发生欣求;而于众生流转,深为厌倦。其情殆有同乎倦鸟知还矣。菩萨戒学由此欣厌发源,深知力行,相应随顺,自然动容周旋无不中节;顺此一发难已之情势,自然趣向无上菩提。此无他,一本于意乐清净而已。菩萨戒学之本质(自性),既为心地干净,则一切行事,自觉不得不然──行所应行,止所当止,不求人知,不随他教,自然流露,遵循誓愿!宜其直趣无上菩提而无碍也。又意乐清净,即有惭愧相应而起,不善未尝不知,知则未尝复行,如此即为不贰过之仪行,是亦净心势所必然者。又意乐清净则不悔;悔者患得患失,为害最甚。盖间有一念之失,知而改之,精进不已,不害其直趣菩提。悔则犹豫散乱,瞻前顾后,百无所成。故佛法中以悔为六道之种也。反之无悔则心净,心净则轻安,轻安则能定,定则无事不济矣。由此可知菩萨戒之深切,又非声闻戒之所能企及也。
次说原委︰此菩萨戒本各条,原来散见于佛说契经中,由弥勒菩萨综集而成书。卷末谓如是所起诸事菩萨学处,佛于彼彼素呾缆中随机散说云云,即明说非一处,事非一义也。非一义者,谓或依律仪戒,或据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而说,散漫无归,学者不便;如是于此菩萨藏摩呾理迦综集而说。摩呾理迦意云本母,乃三藏中论藏之称,论议中有为余论所本者即为本母;如《瑜伽师地论》之本地分,即弥勒所作之本母也(此说见《显扬论》)。就佛在菩萨藏(即大乘经典)中所说戒学要义,综集成此《菩萨戒本》,殊非易事,微弥勒谁复堪任成此巨业耶?且此综集,亦非漫无所据,率尔成篇,实际本于菩萨藏之《十六门教授》(〈宝积迦叶品〉)。以慈氏之圣,依《宝积》之教,故此事极为郑重,愿习行者,深信不惑、住极恭敬、专精修学。盖菩萨学处,有扼要精约可指者,此戒本外,未尝有也。以上为戒本撰述之原委。
末辨伪似︰中土从来根据《梵网经》传授菩萨戒,此经本身即是伪书,复何从谈戒,云何见其伪耶?曰︰菩萨戒乃佛随机散说者,自龙树宏扬大乘以后,二三百年间,并无纂集;至慈氏始编辑成书。此乃明明之事实,何得谓佛说《华严》时,即有《梵网经》条举十重四十八轻之戒本。若信得弥勒语,即不能并受此伪说。又依《梵网》传授与内容观之︰翻译者托名罗什;不知罗什至中土时(东晋),印土弥勒之学犹闇然未彰,何从有《菩萨戒本》。至谓罗什译出《梵网》,从之受戒者三千余人;不知什本比丘,入秦为吕光等强迫破戒,其后即深怀惭耻,不以法师自居,《十诵》之译,亦与另一沙门出之,其郑重之意如此,何得反无惭愧而传此菩萨大戒欤?复勘《梵网》内容,全盘袭取《菩萨善戒经》,此经是刘宋‧求那跋摩译,即今讲《菩萨戒本》之异译。《善戒经》说菩萨重戒有八︰四与声闻共,即杀盗淫妄;四与声闻不共,即毁悭忿谤。此实传译时之误会,菩萨重戒祇有四种决非八种也。《梵网》不谙《善戒》之所出,更增二种为十种︰于共戒中加不饮酒,此视比丘戒与优婆塞戒不异;于不共中加不说人过失,又与自赞毁他何殊。此等不伦不类,可见作伪者于菩萨戒深义,实昧然未解也。至寻究其伪托之因,可于《梵网》流行时之社会情形想像得之︰魏晋而后,国家政令,时时妨碍僧制,如诏沙门拜王者,立僧统以籍僧等,皆其时最大之秕政。《梵网》于四十八轻中,初出王者应礼拜沙门,末说不能立统编僧籍,即针对时弊病发。于此可得其托伪之故矣。《梵网》伪书,文乖义失;今有此弥勒所集戒本在,即应废舍彼经。何有智者觉迷途未远而不改从今是耶?以上辨伪。
复次,印土于《菩萨戒本》流行后,亦有异说出现︰一为直接原于弥勒戒本者,如唐高宗时,义净至印所闻之大师月官,即尝著有《菩萨律仪二十论》,乃集《菩萨戒本》四重四十三轻之义为二十颂。因月官为大文学家,故其书流行极广,注者亦多;现存寂护、觉贤二家之释,皆传于西藏。其说开合轻戒,增为四十六则,与奘传有异,但现存梵本极近奘译,证知奘说之可据,而月官为异说也。二为旁出之异义︰其后寂天菩萨,学说不主一家,著有《集菩萨学论》,内容渊博,广摄经论,传入西藏,亦成一系,尊为必读之籍(我国宋时亦有译本)。是书糅《虚空藏经》与《瑜伽戒本》,另定菩萨重戒为十四种;次序则依《虚空藏经》,以不许窃用三宝物为首条(亦如今之提寺产事)。是乃针对时势之用,实乖菩萨戒之本怀,亦为异义之当知者。以上辨似,拣除伪似,而后益见今讲戒本之真实可贵也。
次释本文︰此本从《瑜伽师地论》〈菩萨地戒品〉中辑出。在奘译以前,旧有北凉‧昙无谶与刘宋‧求那跋摩二译。二家译菩萨地皆开戒本为单行,而组织方式各异︰凉译仿声闻戒本格式,有问答语句(声闻戒本为布萨──长养清净──每半月说戒之用,故有问答以检查团体之净否);宋译则连受戒羯磨从〈戒品〉大文摘出。今奘本不同二家,而另有剪裁。然梵本原来如何,已难征考︰今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梵文《菩萨地》孤本,而戒本不别行;番藏中《菩萨地》全译,亦无单行戒本。故此戒本原式难明,只有以奘译为准据耳。
本文初为序说,次为学处,有四十七则,末为结论。序文从菩萨已受戒者说起。戒之正轨,先受后行;然菩萨实有先学后受者。学即学行,未受先行,龙树《智论》释戒中曾言之。若真受戒,自以先学为是,学乃知戒之意义,而后易持不易犯也。今序虽为已受者说,但未受先学者亦当摄之,盖为其同分也。又为戒之本质者,不放逸而已矣。〈声闻戒本序〉中先提此意,谓无常时至,佛法欲灭,大众当勤精进,不用放逸,以相警策。真实讲求,自应不忘此义。孔子云︰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求闻急切,非谓生死无常而至道难知耶?君子学道,念兹在兹,必有事焉者,皆不放逸之存心也。但菩萨之不放逸,异乎声闻,声闻须待勉励而后学,菩萨则自内感发,不俟外铄。无论受戒与否,皆能自内数数专谛思惟,彼正所应作或非应作之事。自觉人禽之分,即勇猛自励,于正所作业精勤修学而不放舍(勤与不放逸有别,合勤、无贪、无瞋、无痴四法乃为不放逸)。菩萨修学又应专励听闻菩萨乘之经藏论藏,以广菩萨之学处。因菩萨律藏在弥勒以前,尚未独立,故不说之也。
戒文本身,指陈学处,自成结构,极为扼要,有举隅三反之妙。结构云者,即赅摄三聚戒是也。律仪为戒之基础,进而广摄一切善法,饶益有情。如是三聚精神,后文四十七则学处,发挥殆尽。菩萨戒学由此精神扩充,则其用无穷矣。又学处中初四为重罪,乃菩萨律仪之本,犯此即非菩萨。戒本所以防过,此四为失最重,故列于初。相当于声闻戒之四波罗夷,所谓为他所胜,不齿于人也。但此四有异于声闻戒,虽舍律仪,犹可重受。若在声闻则不许重受,如人斩首,永无自生之路矣。故菩萨戒初四学处,当从原文译为似他胜处法,更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