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菩萨本生鬘论
十六卷。前四卷圣勇菩萨造,后十二卷寂变、圣天造(今存金代复宋刻大藏本如此,又《至元法宝录》所说同)。宋‧熙宁年间(1068~1077)释绍德、慧询等分译。收在《大正藏》第三册。圣勇的年代不详,依西藏‧多罗那陀《印度佛教史》第十八章说,圣勇即马鸣异名。
本论前四卷也就是基本部份,和现存梵本《本生华鬘》(音译社得迦摩罗)三十四种本生中初十三种和第十五种相同。其余都缺,大概是没有译出。本论后十二卷是一种释论,从尊者护国本生义边第十一释文末段起到第三十四为止,而且所释和前分文句不符,或者是解释《护国尊者问经》(宋‧施护译)中本生义(梵本说五十本生)的论书,杂编在此。
本论全文原本,是集取佛过去生中所行菩萨六度行的难行之事作为诗赞,为咏赞中极美之作。从前非但流行全印度,而且南海各国不论僧俗都广为讽颂(见义净《南海寄归传》卷四)。西藏文大藏中有译本,又有法称广释一种。另有斯拜尔的英文译本。
本论前十四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二︰(1)本生因缘,(2)在世因缘。
(1)谈佛本生事缘︰共八章,如次︰
第一章,投身饲虎缘起。世尊在般遮罗大聚落林中,说过去生中为摩诃萨埵王子,与父兄纵赏山谷,舍身饲饿虎救虎子等事。
第二章,尸毗王救鸽命缘起。过去佛在阎浮提中作大国王,名曰尸毗,意志坚定,乐求佛道。时帝释天主化为饿鹰,其臣毗首天子化为一鸽,逐至尸毗王所,欲害鸽命,尸毗王舍身救之。因悲愿感应,肢体顷即平复。
第三章,如来分卫缘起。过去佛为善生王子,年始七岁,随父母避难,途中粮食断绝。饥羸殆尽,善生王子乃割身肉以救二亲,使父母安达目的地,而己身亦得平复。
第四章,最胜神化缘起。世尊在舍卫国八日神变,富阑那等外道六师受辱,溺水自杀。佛乃为大众说过去世佛名株杌太子,娶妇远国,富阑那等时为六国国王,举兵相攻,欲夺其妇,株杌与战得胜,六王授首。由此因缘,六师今虽遇佛而不蒙济度。
第五章,如来不为毒所害缘起。王舍城中,申日长者信外道言,凿坑置毒,谋害世尊。世尊履险如夷,饭毒无损。申日忏悔,哀恳摄受,世尊为说苦集灭道之法。
第六章,兔王舍身供养梵志缘起。佛昔曾作兔王,为仙人梵志宣说正法。时因天旱乏食,梵志欲离兔王而去,兔王不忍,积薪自焚其身,供养梵志。
第七章,慈心龙王消伏怨害缘起。菩萨往昔以瞋因缘堕于龙中,为诸龙之王。时有一金翅鸟王欲取诸龙以为食,龙王为说过去因缘,于是怨怼得以消。
第八章,慈力王刺身血施五夜叉缘起。过去无量劫时,佛在此阎浮提一国中为王,名慈力。以佛法治国,国土安泰,使诸疫鬼及五夜叉不能损害国人。五夜叉饥渴欲绝,求王哀悯。王乃刺身五处出血,夜叉饮之,既饱且喜。
(2)谈佛在世因缘︰共六章,如次︰
第九章,开示少施正因功能缘起。佛在舍卫国为一商主说法,赞布施行。复为商主授优婆塞戒,商主受持,蒙佛护念。因此与诸商人泛海经商,得免于难,并获珍宝还家。诸商人等咸荷佛恩,愿为弟子。
第十章,如来具智不嫉他善缘起。世尊与诸大弟子游化王舍城中,显现神变,身相庄严,具足圆满。并告阿难︰我无量劫以来,尊敬一切众生。见到众生所修殊胜善行,便加以称扬,使其增益;对众生福德,丝毫不起嫉心。所以获此胜报。
第十一章,佛为病比丘灌顶获安缘起。王舍城中有一比丘,身患恶疮,被人遗弃。佛为报彼无量世前的恩惠,特避开众人,独至其处,为病比丘以圣水灌顶,使得痊愈。佛于小恩常施大报,从无量劫以来就是如此。
第十二章,称念三宝功德缘起。如来为大众说观佛三昧法门时,相好具足,放无量光明。而会中另有五百释种,由于过去毁谤佛法,邪见障蔽,不能见此相好庄严。佛为说明过去因缘,并令彼等称念三宝,于是顿时得见。
第十三章,造塔胜报缘起。佛告阿难,如有人于佛灭后,以敬慕之心求一舍利造塔供养,其福无量,非算数譬喻所能了知。
第十四章,出家功德缘起。王舍城中有一长者名叫福增,年齿衰老,家人厌弃。他听说出家功德高如须弥,深如大海,乃至佛所,请求出家,佛令目连收为弟子,与他受戒;并带他去游行,观察生死无常苦空。福增即得解脱,证阿罗汉果。
自下十二卷释论,专谈法相。译文未经润饰,词意艰涩。(田光烈)
◎附︰印顺〈读“大藏经”杂记〉(摘录自《华雨集》三)
《菩萨本生鬘论〉实是两部论的凑合,而又有所缺少的。从第一卷偈颂──归敬述意,“投身饲虎缘起第一”,到卷四“出家功德缘起第十四”止,是“菩萨本生”;藏译的《本生鬘》,也与此相同。卷五起,前有缺文,说到“菩萨施行庄严,尊者护国义边十一”。这样的十二、十三,一直到卷十六末,“菩萨施行庄严,尊者护国本生之义第三十四︰是谓菩萨修行胜行”。这明显的是,以护国(赖吒和罗)尊者的本生事缘,阐扬布施的深义,共有三十四节,而本论从十一起,显然的少了前十节。这部论,实是两部论︰(1)《菩萨本生鬘》(十四事);(2)《菩萨施行庄严尊者护国本生鬘》。本论合为一部,又有所缺佚,到底是译者还是传者的错误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