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菩萨璎珞本业经
二卷。姚秦‧竺佛念译。又称《菩萨璎珞经》《璎珞本业经》《璎珞经》。收在《大正藏》第二十四册。全书分八品,叙述菩萨之阶位及三聚净戒等之因行。内容阐述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无垢地及妙觉地等四十二贤圣,并将四十二贤圣加上十信而成五十二位。此外,亦解释二谛之要义,以十波罗蜜为佛所行之因,又说三聚净戒,以八万四千法门为摄善法戒、慈悲喜舍为摄众生戒、十波罗夷为摄律仪戒等。
《法经录》以下诸目录以本经为竺佛念所译,然而《出三藏记集》卷四将之编入失译杂经录,且与竺佛念所译他经比对时,译语亦不相合。又,经中贤圣、七会之所说,及十首菩萨等之说,皆承袭《华严经》,其他则更从《仁王般若经》《梵网经》《菩萨本业经》《菩萨地持经》《胜鬘经》《大智度论》等诸经论抄略其要义,以集成此经。因此,有学者主张本经乃梁代以前于中国所撰述。
本经于六朝时代未见流传。隋‧天台智顗首先注意本经,且引用经文以庄严自家之说。如于《法华玄义》卷三(下)引用本经空假中三观说,于《法华玄义》卷四(下)及《四教义》卷九引五十二位说,于《摩诃止观》卷四(上)及《菩萨戒义疏》卷上引用心无尽说,又于《菩萨戒义疏》载录三聚净戒等;此等并成为天台教义的重要思想,为天台等诸家所依用。
[参考资料] 《出三藏记集》卷四;《维摩经玄疏》卷二;《历代三宝纪》卷十;《开元释教录》卷四、卷五、卷十二;《菩萨思想的研究》(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》{66});望月信亨《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》《佛教经典成立史论》;大野法道《大乘戒经の研究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