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萧子良(460~494)


  南齐武帝之次子。字云英,世称竟陵文宣王。少即与天下才学交游;及长,与兄文惠太子俱归心向佛。齐‧建元四年(482)四月,造释迦像一躯。永明元年(483)二月,集名僧于帝畿,设讲席于法云精舍,演玄音亘达六旦夕。五年,任正位司徒,移居鸡笼山,集学士于西邸,抄五经为四部一千卷;复招致名僧讲论佛法,造经呗新声。时,请江陵玄畅来京师,又请僧柔住京师上定林寺,与文惠太子共同入室服膺之。七年十月,招集京师之硕学名僧五百余人于普弘寺,令僧柔及小庄严寺惠次讲《成实论》。九年,京邑有洪水之患,王乃开仓赈救,并于宅第之北建廨,收容贫病未能谋生者,并供给衣、药等。
  王尝就山阴惠基问法华宗旨,惠基乃撰《法华义疏》三卷答之;此外,亦常至邸园营斋戒,大集朝臣,众僧至,即躬执赋食行水等杂役,世人以失太宰之礼而难之,然王未尝厌倦。又,自书写大字《维摩经》十四部、细字《维摩经》六部、《妙法莲华经》十四部、《般舟三昧经》二部、《观世音经》等。隆昌元年薨,年三十五。
  王深通佛教,亦好抄经论。《出三藏记集》卷五〈新集抄经录〉谓王所抄经,共有三十六部。同书卷十二〈齐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录〉亦谓王所集录者,有《净住子》二十卷、《华严璎珞》二卷、《诸佛名》二卷、《菩萨决定要行》十卷、《注优婆塞戒》三卷等。世子有巴陵王昭胄,亦深信佛教,有《巴陵王法集》行于世。
  [参考资料] 《南齐书》卷四十〈武王十七王列传〉;《出三藏记集》卷十一;《高僧传》卷八;《三论玄义》;《广弘明集》卷十六、卷十九;《佛祖统纪》卷六、卷三十六;《释氏稽古略》卷二;汤用彤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》第十三章;镰田茂雄着‧关世谦译《中国佛教通史》第三卷第二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