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萨埵(梵sattva,巴satta,藏sems-dpaḥ、sems-can)


  指有生命、情意的一切生物。又称萨婆萨埵、萨多婆、萨和萨、萨怛□、索埵。意译有情、众生;亦译勇猛、含识。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一(本)云(大正43‧234a)︰“梵云萨埵,此言有情,有情识故。”《证契大乘经》卷上云(大正16‧655a)︰“梵音萨埵,旧译为众生,或为有情。”又,《佛地经论》卷二云(大正26‧300a)︰“萨埵者是勇猛义。”
  又,印度数论学派以萨埵为自性(prakṛti,即根本质料因)所具三德之一,表纯粹或善良之性质。《金七十论》卷上说明三德之相,云(大正54‧1247c)︰
  “喜忧闇为体者,是三德者,(一)萨埵,(二)罗阇,(三)多磨。喜为萨埵体,罗阇忧为体,闇痴多磨体,是现三体相。照造缚为事者,是三德何所作。初能作光照,次则作生起,后能作系缚,是三德家事。”
  另外,萨埵也被作为“菩提萨埵”的简称,指菩萨。而密教则将萨埵分为愚萨埵(凡夫)、识萨埵(声闻、缘觉)、金刚萨埵(菩萨)、智萨埵(佛)等类。
  [参考资料] 《玄应音义》卷二十三;《慧琳音义》卷十二、卷二十四;《翻译名义集》卷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