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萨婆若(梵sarva-jñatā、sarva-jña、sarva-jñāna,藏thams-cad-mkhyen-pa-ñid)
通常译为一切智,或一切智者、全智者。指在佛果上了悟一切法之智(一切智),从而引申为证得佛果者之称号(一切智者)。音译又作萨伐若、萨□若、萨云若、萨云若、萨云然、萨婆若那、萨婆若囊、萨婆若多、萨罗婆枳娘曩等,略称萨云、萨云等。
关于此语之意译,汉译诸经论中颇有异说,兹分述如下︰
(1)译为“一切智”︰如《玄应音义》卷三云︰“萨云若又言萨云然,或言萨婆若,皆讹也。正言萨伐若,此译云一切智。”《慧苑音义》卷二云(大正54‧443b)︰“萨婆若具云萨婆若囊,萨婆此云一切也,若囊,智也。”《慧琳音义》卷七云(大正54‧348c)︰“萨□吉娘,唐云一切智心。即般若之异名。”
(2)译为“一切种智”︰如《圆觉大疏钞》卷一(下)云(卍续14‧446下)︰“梵云萨婆若,此云一切种智,即诸佛究竟圆满果位之智也。种谓种类,即无法不通之义也。谓世、出世间种种品类无不了知,故云一切种智。”
(3)译为“一切智智”︰如《大日经疏》卷一云(大正39‧585a)︰“梵云萨婆若那即是一切智智。”《即身成佛义》亦云(大正77‧384a)︰“古云萨云者讹略,具云萨罗婆枳娘曩,翻云一切智智。”
又,《大智度论》卷二十七云(大正25‧260b)︰
“萨婆若多者,萨婆,秦言一切;若,秦言智;多,秦言相,一切如先说名色等诸法,佛知是一切法一相、异相、漏相、非漏相、作相、非作相等,一切法各各相、各各力、各各因缘、各各果报、各各性、各各得、各各失,一切智慧力故,一切世一切种尽遍解知。”
此系通于一切智、一切种智所作的解释,意谓一切智与一切种智皆为佛智。“一切智”知一切诸法之总相,“一切种智”知一切诸法之种种别相。又,由道种智得一切智、一切种智,然初证佛果时未用一切种智,而一切智对二乘而言,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实,故仅佛有一切智与一切种智。
良贲《仁王经疏》卷中之一则谓,一切智系证一切法之正体智;一切种智系证依他万法之后得智;一切智智系合此二智之名;上智是一切智;下智是一切种智。另外,天台宗本《大智度论》等说,以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为空假中三智。
[参考资料] 《大品般若经》卷二十一〈三慧品〉;《杂阿毗昙心论》卷八;《大乘义章》卷十九;《观音玄义》卷下;《异部宗轮论述记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