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萨陀波伦菩萨(梵Sadā-prarudita)


  《般若经》所载之一位勤求般若波罗蜜多的在家菩萨。意译常啼菩萨。在佛典中,此菩萨又有多种译名。其中,音译有︰萨陀波仑菩萨、萨埵波伦菩萨、萨陀婆仑菩萨、萨剌陀波罗菩萨等名。意译亦另有︰常悲菩萨、普慈菩萨、常欢喜菩萨等名。《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二十三〈常啼菩萨品〉云(大正8‧668a)︰“常啼菩萨摩诃萨往昔求般若波罗蜜多时,不怖时长,不念世事,不惜身命,不乐世间名闻利养,于诸世间不生依着,但一心念求般若波罗蜜多。”
  又,《大智度论》卷九十六释其名称之由来,云(大正25‧732a)︰
  “问曰︰何以名萨陀波仑(萨陀,秦言‘常’,波仑名‘啼’)?为是父母与作名字?是因缘得名字?答曰︰有人言以其小时喜啼,故名常啼。有人言此菩萨行大悲心柔软故,见众生在恶世贫穷老病忧苦,为之悲泣,是故众人号为萨陀波仑。有人言是菩萨求佛道故,(中略)忧愁啼哭七日七夜,因是故天龙鬼神号曰常啼。”
  据《道行般若经》卷九〈萨陀波伦菩萨品〉所载,此菩萨于梦中闻东方有般若波罗蜜大法,为求大法即向东行,途经魔所乐国时,为供养其师而卖身,后涉二万里路,终至犍陀越(Gondhavati)国,见昙无竭(Dharmodga-ta)菩萨,并受其法。其中,犍陀越即指北印度犍驮罗(Gandhāra)。又依般若思想在《大毗婆沙论》编纂以前,实已流行于犍驮罗地方一事来推究,此菩萨或许真有其人,在当时远从印度西方来犍驮罗,求取般若波罗蜜之法。后世则将此菩萨与昙无竭菩萨作为般若菩萨的 36胁侍。
  ◎附︰印顺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十章第三节(摘录)
  萨陀波仑的求法故事,正表显了“中品般若”的精神。如萨陀波仑为在家的青年,与一位长者女,一同去求般若。当然古代的某些地区,男女生活自由,不能以“男女授受不亲”,及出家生活来衡量的。当时的说法师,是昙无竭菩萨。“与六万八千婇女,五欲具足,共相娱乐”;又接受萨陀波仑供养的“五百女人”,“五百乘车”的宝庄严具︰这是一位受欲的在家菩萨。当萨陀波仑发心求法时,空中有声音指导他,说到︰
  “恶魔或时为说法者作诸因缘,令受好妙色声香味触,说法者以方便力故受是五欲。汝于此中莫生不净之心!应作念言︰我不知方便之力,法师或为利益众生令种善根故,受用是法,诸菩萨者无所障碍。”
  这是弟子对说法师应有的态度。如说法师受用微妙的五欲,那是菩萨的方便,菩萨是于一切法无著无碍的。不能见说法师的受用五欲,而生起不清净心,应该恭敬供养的追随法师!萨陀波仑的求法故事,是在家人从在家的说法师修学。经中所说的受用五欲,也应该是方便善巧了。萨陀波仑求法故事,虽是现存的下中上──三部般若所共有的,但“方便受欲”的事缘,是与“中品般若”的精神相合的。“法身大士”那样的“方便”,如一般化而成为在家的修学典型,那佛教精神无可避免的要大为改观!这一意境,与文殊师利法门相呼应。
  [参考资料] 《放光般若经》卷二十〈萨陀波伦品〉;《大品般若经》卷二十七〈常啼品〉;《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》卷下〈常欢喜品〉;《六度集经》卷七;《翻梵语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