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葬法
处理死尸之法。其仪式称为葬仪、葬礼等。印度自古即行多种葬法,《阿闼婆吠陀》卷十八传有四法,谓土葬(nikhāta)、弃葬(prāsta)、火葬(agnidagdha)、曝葬(uddhita)。然依《有部毗奈耶杂事》卷十八云(大正24‧286c)︰
“佛言︰苾刍身死应为供养,(中略)应可焚烧。(中略)欲烧殡时无柴可得,佛言可弃河中。若无河者,穿地埋之。夏中地湿多有虫蚁,佛言于丛薄深处,令其北首右胁而卧,以草禾享支头,若草若叶覆其身上。”
依上文所述可知,印度所行葬法有四︰(1)水葬︰即河葬,谓将死尸投弃恒河等河中。今之印度教徒间尚行此葬法。(2)土葬︰即所谓埋葬。系将死尸置于棺椁内而埋藏土中,为古来最常行之法。(3)林葬︰指弃尸于林中。如王舍城尸陀林即其弃尸处,此与弃葬略同。皆将死尸委于鸟兽啄食。现今印度教徒之间所行的鸟葬,亦属于此种葬法。(4)火葬︰即荼毗。收死尸于棺中,再积薪焚烧之。印度人古来即最重视此法。而现代印度社会中,亦以行火葬法者为多。
佛教亦重视葬法,如有关出家的丧制,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二载(大正51‧878a)︰“出家僧众制无号哭,父母亡丧诵念酬恩,追远慎终,寔资冥福。”关于出家人的葬法,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卷二〈尼衣丧制〉云(大正54‧216c)︰
“然依佛教,苾刍亡者,观知决死,当日舆向烧处,寻即以火焚之。当烧之时,亲友咸萃在一边坐,或结草为座,或聚土作台,或置砖石以充坐物,令一能者诵无常经半纸一纸,勿令疲久。然后各念无常,还归住处。寺外池内连衣并浴,其无池处就井洗身。皆用故衣,不损新服。别着乾者,然后归房,地以牛粪净涂,余事并皆如故。”
在中国,古来以冠婚丧祭为大礼。在葬法方面,多主厚葬,用棺椁,其家族须于一定期间服丧。葬法则以土葬为主。但依《列子》〈杨朱篇〉所载,古代似亦曾行火葬与弃葬等法。佛教传来以后,僧侣间渐有行火葬之法。如《出三藏记集》卷十四载,鸠摩罗什及求那跋摩寂后,系依外国阇毗之法,以火焚尸;《续高僧传》卷一记载,陈‧真谛于潮亭焚身起塔;河南省宝山灵泉寺现存隋‧灵祐等人之灰身塔数座。然而此火葬并未广行,如唐玄宗开元七年(719)令丧礼复古制,且详定凶礼之法,改修斩衰等五服,且定有关茁、威仪、棺柩、葬日之卜定等诸制。其后更有禁止民间火葬之诏令,而以火葬为背孝弃礼之法。此外,关于禅家的葬法,《敕修百丈清规》卷三〈住持章〉迁化条,详记有禅院住持送终之次第。
在日本,自古亦用土葬,又盛行殉死之风。佛教东传之后,则土葬与火葬并行于世。
◎附︰〈葬仪〉(编译组)
葬仪,系指埋葬死者的仪式。关于佛教的葬仪,《净饭王般涅槃经》中之所载,可为范例。依该经所说,净饭王崩殂后的葬仪如次︰族人聚集,以诸香汤洗浴王身,缠以布帛,敛棺,另设师子座安置,并散华、烧香。佛与难陀立于丧首,阿难与罗云位于丧足。为令来世之众,报父母养育之恩,故佛自示范,与难陀等人共同抬棺。相传当时世界震动,诸天多来临丧,四天王变形为人,代佛等四人抬棺。时,佛亲自手执香炉,走在丧前,前往葬所。佛与大众一起堆香薪,将棺木置于其上,点火焚烧。净饭王身燃烧后,再以五百瓶乳灭火,收遗骨盛于金函内,并建塔供养。
至于佛陀入灭后的葬仪,依《长阿含经》卷四,及其异译《佛般泥洹经》所说,佛入灭后,拘尸那城之住民聚集,各备香花,至沙罗树林供养佛的遗体。供养七日后,在黄昏时移灵至床上。住民末罗族的童子抬其四隅,共进幡盖、烧香、散华和诸伎乐。入城东门,停留于各街巷,行烧香、散花,令男女老幼供养后,出城北门,渡熙连河,到天冠寺将床置于地上。时阿难遵佛遗言,依照转轮圣王的葬法,先以净香汤洗浴其身,次以五百张新净白布缠身,安置于金棺内,然后灌入麻油,再将金棺放在大铁椁中,并用旃檀木椁包裹其外。又覆以名香厚衣,然后佛之遗体起火燃烧。当时有八国国王皆遣使来迎佛陀舍利,以供建塔供养。
《有部毗奈耶》卷四十三载有为贼帅所杀害之邬陀夷之葬事,文云(大正23‧864c)︰
“便以四宝庄校丧舆,躬从如来至粪聚所,出尊者尸,香汤洗浴,置宝舆中,奏众伎乐,幢幡满路,香烟遍空,王及大臣、倾城士女,从佛及僧送出城外,至一空处积众香木,灌洒苏油以火焚之,诵无常经毕,佻利罗置金瓶内,于四衢路侧建窣堵波,种种香华及众音乐,庄严供养。”
《有部毗奈耶杂事》卷十八说火、水、土等葬法,云(大正24‧286c)︰
“于丛薄深处,令其北首右胁而卧,以草禾享支头,若草若叶覆其身上,送丧苾刍,可令能者,诵三启无常经并说伽陀,为其咒愿,事了归寺,(中略)若触尸者连衣俱洗,其不触者但洗手足。”
东晋‧法显西游时,在师子国(锡兰岛)适遇名德示寂。法显曾于其《佛国记》内叙述葬事的过程。并谓系依经律规定,而以罗汉法埋葬。其方式是︰将薪堆高,上洒香水,移大舆和灵棺于薪上,以白布围四边,然后自上方浇以酥油,点火燃烧。之后并在该处建塔。
有关中国佛教的葬仪,《释氏要览》卷下〈送终篇〉云(大正54‧307c)︰
“释氏安龛柩,不可习俗沽,务生善也。若应之大师,五杉集颇合礼式。或堂有三间,即置龛于西间,面向南,前设一灯一香而已。中一间用白幕自南达北,金城柱而东洎南三面帏之。于中设绳床,挂真影,香华供养,以时设食。用白纸作娑罗华,八树以簇绳床,表双林之相床。西别设一仪床,置平生道具之属。绳床后正北幕内名子位,即是弟子受吊之位也。请以普通子远大师丧仪应之,五杉集参详用之,一则免知礼者嗤,二则生世人之善心矣。”
《敕修清规》卷三〈迁化〉条下的叙述亦与此相似,其文云(大正48‧1128a)︰“铺设法堂上间,挂帏幕,设床座椸架,动用器具陈列,如事生之礼。中间法座上挂真、安位牌,广列祭筵,用生绢帏幕以备上祭。下间置龛,用麻布帏幕,前列几案炉瓶,素花、香烛不绝。”
在日本,葬丧仪式甚被重视,然其弊端也颇显著,屡见天皇下诏禁止厚葬。至平安时代,进行火葬者愈多,各地亦多设有火葬场,称之为“三昧所”。镰仓时代,日本社会忌讳说葬事,而称之为吉事或胜事。后因禅宗传入,葬仪更加一种仪式,此从《僧堂清规》卷五所载,可知禅家葬法之情形。在葬仪式的前段是对亡者授戒,令成为佛弟子,引导之使不在黄泉之路迷失。然而,真宗根据由弥陀之本愿救济众生之宗旨,并无授戒、引导的作法。此外,日莲宗的葬仪式中亦无授戒作法。
有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葬仪,以斯里兰卡为例,是在棺上盖白布,僧人先以三归五戒授予死者,首唱“死者衣服奉献给僧团”之语,参列者唱和三次。接着,将布交叉挂在棺上,用巴利语唱无常偈,僧人象征性地拜受布。然后进行将“布”施予僧伽所得的功德回向死者之仪礼,即近亲者口说“如同此水溢满大海,此功德回施死者。”并将容器注满水,僧再说“此功德为亲族所酬报”之后,以祈愿死者得涅槃之境的言语(prārthanāva)作结。僧人则在埋葬前退出。
[参考资料] 《长阿含》卷三〈游行经〉;《立世阿毗昙论》卷六〈云何品〉;《四分律》卷二十一;《四分律行事钞》卷下之四;《高僧传》卷二、卷三、卷六;《续高僧传》卷一、卷四;《五杂俎》卷六;《葬礼仪略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