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蒙古源流
系记载蒙古民族的历史,兼述印度、西藏、蒙古佛教通史的史籍。蒙文原名《Qad-unu|ndu|su|nu| erdeni-yin tobc=i》,作者为萨囊彻辰(Sagang Secen),成书于清‧康熙元年(1662)。书成后,辗转抄录,广传于蒙古地方。其间,不但书的内容有出入,书名亦纷乱不一,或作《印度、西藏、蒙古诸罕源流》,或名《罕统宝鉴》,或简称《宝鉴》。清‧乾隆二十五至四十年间(1760~1775)译成满文,乾隆四十二年译成汉文。
全书八卷,大量收载蒙古神话、英雄传说、高僧传、譬喻、民谣、习俗、王统谱、编年记录等,与《元朝秘史》共为蒙古文学的双璧,是蒙古文学、宗教学、民族学、历史学研究上的宝库。其各卷内容如次︰(1)卷一,主要叙述印度佛教弘扬史,其思想承继《俱舍释论》〈分别世间品〉及八思巴所著《彰所知论》〈情世界品〉而来,为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资料,颇受注目;(2)卷二,佛教传入西藏及其兴衰经过;(3)卷三,叙述成吉思汗即位至蒙古帝国的开创、建国之史事;(4)卷四,论述元朝的兴亡;(5)卷五,记明代北方蒙古诸汗,特别是达延汗复兴佛教的事迹;(6)卷六、卷七,叙述完颜阿骨打及其复兴内外蒙古佛教的情形;(7)卷八,论内外蒙古的佛寺建设、译经的进展。最后以赞颂佛法为结语。
[参考资料] 陈寅恪〈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〉、〈蒙古源流作者世系考〉(《陈寅恪先生论文集》上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