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虎丘山


  苏州名胜。或称虎邱山、武丘山、海涌山。位于苏州市圆门外山塘街。相传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,三日后有白虎踞其上,故名“虎丘”,亦有谓山形如蹲虎而得名。
  虎丘向有“吴中第一名胜”之誉,气势雄伟,景致奇特。东晋‧咸和二年(327)司徒王珣、司空王□兄弟舍山中别墅建为虎丘寺。唐代避太祖名讳,改名武丘寺。宋代称云岩禅寺。清‧康熙时称虎阜禅寺。俗称虎丘山寺。
  虎丘寺旧貌宏壮,计有千佛阁、转轮大藏殿、土地堂、水陆堂、罗汉堂、伽蓝堂、大士庵等,为东南一大丛林,亦为宋代“五山十刹”之一。历代甚多著名僧人曾先后住持此寺。据《梁高僧传》《续高僧传》和《宋高僧传》载,僧竺道一、竺道生、昙谛、岌法师等均曾入山宏法。竺道生倡阐提成佛论,遭世人摈弃时,曾遁入此山,独对岩石说法,留下“生公说法,顽石点头”之佳话。宋代以后,多为禅僧挂锡之处。及至绍隆来住,僧众云集,形成虎丘派。虎丘派以绍隆为祖,与宗杲之大慧派并立。绍隆坐化于南宋‧绍兴元年(1131),并建塔于虎丘之东山庙西松径后,塔前竖一石坊,题为“临济正传第十二世隆禅师塔”,俗称隆祖塔院。
  虎丘山顶有一座八角七层砖塔,高四十七点五公尺,原名云岩寺塔,俗作虎丘塔。塔初建于后周‧显德六年(959),宋‧建隆二年(961)完工。自宋代至清代,曾历七次火灾,顶部和各层木檐均毁,现存砖砌塔身。塔身由外壁、回廊、塔心组成,由底层向上收缩。砖砌部分,均以彩画装饰,图案精美,色调柔和。塔自四百年前开始倾斜,现今塔顶距离塔中心垂直线已偏离二点三公尺,约向东北倾斜十五度。中共曾于1956年修葺该塔,并在第二、三、四层发现珍贵文物。第二层砖砌空隙内藏石函,函身上浮雕有佛像,内置经箱,箱内有七卷经卷及银丝珠串、玛瑙挂饰等饰物,全系北宋遗物。另第三层所发现之石函,内藏铁铸金涂塔一座,为阿育王塔式,或亦为宋朝遗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