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虚妄分别(梵vitatha-vikalpa)


  简称妄分别。即指错误而不契于佛法的思虑分别。《正法念处经》卷五云(大正17‧25b)︰“一切愚痴凡夫,虚妄分别之所诳惑。”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三十六云(大正30‧490a)︰“由宿串习彼邪执故,自见处事为缘所生,虚妄分别,如是名为我我所分别。”
  《成唯识论》卷八云(大正31‧46a)︰“有漏心等不证实故,一切皆名虚妄分别。”盖万法唯心所造,心外非有别体。然迷倒凡夫起种种妄心乱识而加以分别,或执于心外有实法,或执著有实我。此实我、实法之见即遍计所执,不契真性,故称之为虚妄分别。《辩中边论》卷上云(大正31‧464b)︰“虚妄分别有者,谓有所取能取分别。”陈译《摄大乘论释》卷五云(大正31‧181c)︰“乱识及乱识变异即是虚妄分别,分别即是乱识,虚妄即是乱识变异。”
  又,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》卷十四将虚妄分别分为根本分别、相分别、相显现分别、相变异分别、相显现变异分别、他引分别、不如理分别、如理分别、执着分别、散乱分别等十种,并详加解说。
  ◎附一︰熊十力〈情识〉(摘录自《佛家名相通释》)
  虚妄分别,不如理故,说名情识。众生从无始来,于日常实际生活中,因析别与处理物界,而发展其慧解(此慧解即俗云理智,参《新论》〈明宗章〉),故此慧解作用恒有染着,即常执有外界实物之相,而为析别故。易言之,即恒本其析物之执着心习,以推求真理。由此,不得与真理相应,故名虚妄分别,亦名情识。又名情计,又名情见,又名意计。
  ◎附二︰〈虚妄〉(摘译自《望月佛教大辞典》)
  (一)(梵a-santa-bhāva)略作妄。虚假非实之意。如妄法、妄境、妄有等都含有非实在之意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九云(大正31‧48a)︰“唯识性略有二种︰一者虚妄,谓遍计所执;二者真实,谓圆成实性,为简虚妄说实性言。”《大乘起信论》云(大正32‧577b)︰“一切法如镜中像,无体可得,唯心虚妄。”皆是其义。
  (二)(梵vitatha)非理迷执之意。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三十六所谓(大正30‧490a)︰“由宿串习彼邪执故,自见处事为缘所生,虚妄分别,如是名为我我所分别。”其中“虚妄分别”的虚妄,即是此义。又,妄心、妄识、妄念、妄执、妄分别等,皆是非理迷执之意。
  (三)(梵mṛṣā)虚诳之意。如《法华经》卷一〈方便品〉云(大正9‧7c)︰“诸佛如来言无虚妄。”又,妄言、妄语等,皆是虚诳之意。
  [参考资料] 《成唯识论》卷七;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七(末);无性《摄大乘论释》卷四;《辩中边论述记》卷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