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虚空(梵akāśa,藏nam-mkhaḥ)


  (一)七十五法之一,百法之一︰无为法之一种。指不碍他,亦不为他所碍;无开避,又能容一切法者,即今人所谓之空间。小乘视其为无为法,故亦称虚空无为。经论中,多用其于譬喻,故其义亦多,略如下列︰
  (1)横遍之义︰指横无边际,如北本《涅槃经》卷二十二云(大正12‧495b)︰“犹如虚空,无处不有,如来亦尔,遍一切处。”《净土论》云(大正26‧230c)︰“究竟如虚空,广大无边际。”
  (2)竖常之义︰指竖无变易,如北本《涅槃经》卷三十七云(大正12‧581a)︰“虚空无故,非三世摄;佛性常故,非三世摄。”
  (3)无碍之义︰指虚空不为任何物所障碍,北本《涅槃经》卷三十七云(大正12‧581a)︰“如世间中,无挂碍处,名为虚空。”又如《赞阿弥陀佛偈》云(大正47‧421a)︰“光云无碍如虚空。”
  (4)无分别之义︰指虚空无亲疏、远近、爱憎之差别,北本《涅槃经》卷十六谓(大正12‧461b)︰“譬如虚空,无有父母、兄弟、妻子,乃至无有众生寿命,(中略)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,亦复如是,其心平等,如彼虚空。”又如《净土论》云(大正26‧232a)︰“同地、水、火、风、虚空,无分别故。”
  (5)容受之义︰指宽广含容一切,无所余,如北本《涅槃经》卷十六云(大正12‧462a)︰“譬如虚空,广大无对,悉能容受一切诸法。”
  虚空虽是所谓的空间,然说一切有部以之别有实体,与空界有别,亦即以之为空界之增上缘;经量部则不立虚空与空界之别,亦即无所触者即名为虚空,非别有实体;大乘则谓虚空等无为法乃是假有,离色心等虽非别有其体,然一依识变,二依法性,假施设为有。所谓依识变者,即曾闻说虚空之名,由数习分别之力,心等生时,似虚空等无为相现,此名虚空。此虽属有为,然所现之相,前后相似,无有变易,故假说为常。依法性者,谓空无我所显之真如,虽心言路绝,然其体离诸障碍,故名虚空。此与择灭无为等相同,皆依真如而假立者。又,《宗镜录》卷六说虚空有无障碍、周遍、平等、广大、无相、清净、不动、有空、空空、无得等十义,将之比况为真如之理。印度外道中,口力论师以虚空为万物之真因,谓由虚空生风,乃至由地生种种药草,由药草生五谷生命;若还没虚空,名为涅槃,虚空是实,是常,是一,是涅槃因。
  (二)“空界”的别称︰六界之一。又名空界之色,或相对于无为虚空,而名有为虚空。指离物体而无任何物存在之处。《俱舍论》卷一云(大正29‧6c)︰
  “诸有门邻阿伽色。传说,阿伽谓积集色,极能为碍,故名阿伽。此空界色,与彼相邻,是故说名邻阿伽色。有说阿伽即空界色。此中无碍,故名阿伽。即阿伽色余碍相邻,是故说名邻阿伽色。”
 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五十四(大正30‧599b)︰
  “明闇所摄造色说名空界。此亦二种︰(一)恒相续,(二)不恒相续。若诸有情所居处所常闇常明,名恒相续;余不尔处,非恒相续。当知,此亦依止色聚。又此空界,光明摄者,名为清净,隙穴摄者,名不清净。”
  关于空界与虚空的差别,依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七十五所载,虚空非色,空界是色;虚空无见,空界有见;虚空无对,空界有对;虚空无漏,空界有漏;虚空无为,空界有为。不过,经典中亦有称空界为虚空者,如︰“世尊以手摩扪虚空”、“鸟归虚空”、“虚空无鸟迹”等皆是。
  ◎附︰〈虚空〉(摘译自《哲学事典》)
  印度哲学用语。在《奥义书》中,谓虚空为一包容地、水、火、风之场所。由于认为地、水、火、风为阿特曼,因此虚空也被视为是阿特曼。耶若婆佉(Yājñavalkya)更进一步认为虚空包含了风、空、乾达婆城、太阳、月亮、星星、神、因陀罗、生主(Prajāpati)、梵,是宇宙的统一者,且谓从其内在性而言,虚空可谓为不坏者(akṣara)。换句话说,虚空就是包容一切、支配一切的大法则。
  耆那教将虚空区别为灵魂(jīva)、非灵魂(ajīva)二者(后者包含法、非法、虚空、物质)。彼等并认为虚空是能令灵魂、法、非法、物质四者成立活动的大空处,是唯一、无限、常住、无作。胜论派说虚空为九实(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时、方、我、意)之一,是声(śabda)的主体。
  [参考资料] 《法蕴足论》卷十;《顺正理论》卷二;《阿毗达磨藏显宗论》卷三;《大乘义章》卷二;《百论疏》卷下;《俱舍论光记》卷一(末);《瑜伽论记》卷十四(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