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行
(一)(梵saṃskāra,巴saṅkhara,藏Ḥdu-byod)造作、迁流、潜在的形成力或形成作用等意,音译删迦罗。
(1)十二因缘之一︰义同“业”,指造成现在世果报的过去世身、口、意三业。《俱舍论》卷九云(大正29‧48b)︰“宿诸业名行。”《成唯识论》卷八云(大正31‧43b)︰“此中无明唯儿发正感,后世善恶业者即彼所发,乃名为行。由此一切顺现受业、别助当业皆非行支。”
(2)五蕴之一︰狭义指思(意志),广义指色、受、想、识以外的有为法。《俱舍论》卷一云(大正29‧4a)︰“除前及后色、受、想识,余一切行名为行蕴。然薄伽梵于契经中说六思身为行蕴者,由最胜故。所以者何?行名造作,思是业性,造作义强,故为最胜。是故佛说︰若能造作有漏有为,名行取蕴。”
(3)诸行无常之“行”︰义同“有为”。指现象的一切,为行之最广义。
(二)(梵caryā、carita、caritra,巴carita,藏spyod-pa)动作、行为、实践之意。指为到达悟境而作的修行、行法。教行证之“行”、教理行果之“行”、明行足之“行”、菩萨行之“行”等皆属此。日本真宗则谓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及称名念佛为大行。
(三)(梵gamana,巴gamana,藏Ḥgro-ba)步行、行进之义。四威仪之一,即指比丘步行的威仪。
[参考资料] (一)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七十四;《杂阿毗昙心论》卷一;《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》卷二;《大乘阿毗达磨集论》卷一;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》卷一。(二)《法华经玄义》卷三(下);《法华经文句》卷四(上);《法华经文句记》卷四(上);《法华玄义释签》卷八;《华严经行愿品疏钞》卷七。(三)《五分律》卷二十七;《菩萨善戒经》卷七;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》卷下三之四;《教诫律仪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