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行相
(一)指心、心所缘境时,于能缘的心上,显现似所缘之境的影像︰《俱舍论光记》卷一云(大正41‧26c)︰“言行相者,谓心、心所其体清净,但对前境,不由作意,法尔任运,影像显现,如清池明镜,众像皆现。”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三云(大正43‧318b)︰“心上有似所缘之相,名行相。”唯识家称影像为相分,以之为所缘,而俱舍家等则以境为所缘,影像为能缘。又,《俱舍论光记》卷一(末),在讨论行解行相能否立能缘之名的问答中,指出(大正41‧26c)︰“彼心等对镜之时,有影像现,据此义边,名为能缘,境名所缘。”又谓清池明镜虽示现像,以无行解故不名能缘。行解或有正解,或有邪解,了境不定,故不可谓为能缘,唯行相定能映现境有之状,故立能缘之称。
(二)指一切心、心所在认识对象时的状态︰《成唯识论》卷二云(大正31‧10a)︰“此识行相所缘云何?谓不可知执受、处、了。了谓了别,即是行相。识以了别为行相故。”又云︰“即以所变为自所缘。行相杖之而得起故。此中,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,有了别用。此了别用,见分所摄。”又云(大正31‧10b)︰“达无离识所缘境者,则说相分是所缘,见分名行相。”此乃唯识家所谓见分行相之说,名取境之功能为行相。有关其字义,遁伦《瑜伽论记》卷一(上)云(大正42‧317a)︰“行相义者,行谓见分,相即相分。行之相,故名为行相。是依主释。”《成唯识论了义灯》卷三云(大正43‧723a)︰“见分名行相者,行应平声读。以见分能行于境相故,此见分得行相名。”又云(大正43‧723b)︰“能行于相,名为行相,有财释。或相之行,依主释。”又云(大正43‧723b)︰“若局后得及分别心释行相者,得约行解名为行相。”
[参考资料] 《成唯识论掌中枢要》卷上(末)、卷下(末);《入阿毗达磨论》卷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