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行蕴(梵samskāra-skanda,巴sankhāra-khan-dha,藏Ḥdu-byed-kyi phuṅ-po)


  心意行为之汇集。潜在性的形成力之汇集。亦即由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时间性的、现象性的存在群。因果性存在之汇集。
  行蕴为五蕴之一。狭义是指“思”(善恶的意志),广义乃包含非受、想、识三蕴所摄之精神作用(心所法),以及以物质精神为动力的心不相应法。在俱舍宗的七十五法中,合四十四心所及十四不相应而成的五十八法,名为行蕴;在经部与大乘佛教,则以六思身(即六识相应之思)为行蕴,如《大乘阿毗达磨集论》卷一云(大正31‧664a)︰
  “云何建立行蕴?谓六思身。眼触所生思,耳触所生思,鼻触所生思,舌触所生思,身触所生思,意触所生思。由此思故,思作诸善、思作杂染、思作分位差别。又即此思除受及想,与余心所法、心不相应行,总名行蕴。”
  ◎附︰水野弘元《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》第三章(摘录)
  “行”是无常迁流之意,与“有为”同义,也意指现象。
  可是,“行”这个字,普通是复数,所以谓之“诸行”。“诸行”一词的概念内容,有广狭二种涵义。“诸行无常”的行,是最广义的行,其次是五蕴中的行,十二缘起中的行是最狭义的。而五蕴之行的内容也与原始佛教、部派佛教不同。
  汉译译为“行”的印度语,除了saṁs-kara,saṅkhara之外,尚有下列各种。譬如,梵行的行与身行、语行、意行的caryā、cariyā;明行足的caraṇa;《佛所行赞》的行carita;行坏与正行的ācāra;其他︰carakṛtya,kicca,pratipat,paṭipadā,vrata,vata等等也译作“行”。现在在这里所探讨的问题,是拟就“行”(saṁskāra,saṅkhāra)概念内容的广狭,加以说明。
  首先(a)最广义的“行”是一切行,也是诸行无常的“行”。如前所述,是指现象的一切,因此并不只包含五蕴之中的行蕴而已,而是包含五蕴全体。(b)其次是五蕴中的行蕴,在这里的行是指“造作”的意思,指的是“心的活动”。可是受蕴、想蕴、识蕴也全都是心的活动。所以这里的行蕴,是指除去了受、想、识三蕴的其他“心的活动”而言。包含有作意(唤起注意力的作用)、触(根境识的接触作用)、思(意志作用)、定(精神统一)、念(不忘)、慧(知的作用)等种。在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善恶的意志作用──思(cetana)。用“思”来说明行蕴就是这个缘故。如果行只是思的话,这是行的最狭意义,并不恰当。
  到部派佛教时代,行的内容非常详细,有数十种之多,这是由心所法的名称所计算出来的,这叫作心相应行(cittasamprayukta-saṁskāra)。在说一切有部等派里,在行蕴里,也设有心不相应行(cittaviprayukta-saṁskāra),这是原始佛教中所没有的想法,是指那种不属于物质也不属于精神的发动心与物的力量,共有得、非得、生、住、异、灭……等十四种。附带一提的是巴利佛教中并没有心不相应行。总而言之,说一切有部等派所说的行蕴范围,比原始佛教时代是更为广泛的。
  (c)最后要说的行是十二缘起的第二支,在这里,行的意思与业(karma,kamma)的意思相近,指的是由身、语、意而来的善恶行为。这比行蕴的代表──思(善恶的意志)的内容要广泛一点,包含(由思所引起的)身语所引起的实际行动以及习惯力。
  [参考资料] 《俱舍论》卷一;《俱舍论颂疏》卷一;《俱舍论光记》卷一(末);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七十四、卷七十五;《集异门足论》卷十一;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》卷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