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行解


  指心王(八识的识体)、心所(相应于心王的精神作用)缘取对境时,分别了解其境相。《俱舍论光记》卷一(末)云(大正41‧26b)︰“心、心所行解不同,于诸境中取总、别相,即是心、心所法作用差别,此之行解于所缘境,或起正解,或起邪行,如上所说,即行名解,故名行解。”
  此谓心王、心所因行解不同,而有取总相、别相之分。有关此事,诸经论所说不一,兹总括为四种,略述如次︰
  (1)心王取外境的总相(如色、声等),不能取别相(如顺、逆等);心所各自取外境的别相,不能取总相。
  (2)心王力强,故正取总相,兼取别相。心所力劣,故诸心所法各自取别相,不能取总相。
  (3)因心王所作之处,心所必随之,故心所既取别相,兼取总相。而心王非随心所,故但取总相,不能取别相。
  (4)心王、心所皆能取总相及别相。
  此外,俱舍、唯识二宗皆以行解为心王与心所的了别作用,然俱舍宗认为映现于心识的影像称为行相。而行解则仅指心识的了别作用;唯识宗则认为心识的了别作用亦名行相,摄于见分,故行解、行相二者并无差别。
  [参考资料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三十四;《成唯识论》卷五;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五(末);《成唯识论演秘》卷五(本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