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行道


  (一)佛教礼仪之一︰即绕行堂塔或本尊周围,以表示供养之敬意。亦称绕堂、绕塔、绕佛等。右绕贵人,本为印度礼法。故“绕佛三匝”或“右绕三匝”等语,为经典中常见之语句。
  行道之绕法是先对佛或塔庙等礼拜,而后绕行之。绕行次数或为一周,或三匝;若宿愿、别请时,绕数则随礼者之意。《释氏要览》卷中云(大正54‧288a)︰“若匝数则不定,若三匝表三业也,七匝表七支;如经云百千匝、无数匝,但以多为数,表敬之极也。”《贤者五戒经》云︰“旋塔三匝,表敬三尊,为灭三毒故。”《万善同归集》卷上云(大正48‧964b)︰“行道一法,西天偏重,绕百千匝,方施一拜。经云︰一日一夜行道,志心报四恩;如是等人,得入道疾。”
  关于绕行应为左旋或为右旋?其说法不一。印度以右旋为致敬仪式,故必以右绕为法。此乃经中散见右旋或右绕三匝等语之由。右绕乃向佛或堂,以右为内而绕,亦即自佛或塔右边而绕;自礼拜者而言,乃以左方为始,再转向右方。然道宣《戒坛图经》及《感通录》皆云︰“东回左转,出南而返,乃天竺之常法。”以为可以左绕,《释门归敬仪》卷下则云︰“面西北转,顺天道。”此两说之间互有矛盾。
  至于行道时之应注意事项,依《大比丘三千威仪经》卷上所述(大正24‧915b)︰“绕塔有五事︰一者低头视地,二者不得蹈虫,三者不得左右顾视,四者不得唾塔前地上,五者不得中住与人语。”
  在我国及日本佛教中,行道也被附在法会之中,而成为仪式之一部份。善导《法事赞》卷上云(大正47‧427c)︰
  “奉请既竟,即须行道七遍。又使一人将华,在西南角立,待行道人至,即尽行华与行道众等。即受华竟,不得即散,且待各自标心供养,待行道至佛前,即随意散之。散竟,即过至行华人所,更受华亦如前法。乃至七遍亦如是。若行道讫,即各依本坐处立,待唱梵声尽即坐。”
  (二)即我国佛教界所谓之“经行”︰指在坐禅一段时间后之起立徐行。或法会仪式中之起立徐行。《南海寄归传》卷三云(大正54‧221c)︰“旧云行道,或曰经行。则二事总包,无分泾渭。”
  [参考资料] (一)《翻译名义大集》卷三;《大智度论》卷六十七;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》卷下三之二;《般舟赞私记》;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二;《法苑珠林》卷三十七;《类聚名物考》卷二十八。(二)《十诵律》卷十四;《修禅要诀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