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衲衣
即补衲衣;指补缀朽旧的破布所制成的法衣。又作衲袈裟,也称为弊衲衣、坏衲衣、五衲衣、百衲衣。由《大乘义章》卷十五〈头陀义两门分别〉所述,可知佛制比丘着衲衣之意,其文如次(大正44‧764b)︰“言衲衣者,朽故破弊缝衲供身,不着好衣。何故须然?若求好衣,生恼致罪,费功废道,为是不着;又复好衣未得道人生贪着处;又在旷野多致贼难,或至夺命。有是多过,故受衲衣。”
关于衲衣的梵文原语,《十二头陀经》《十诵律》卷三十九及《慧琳音义》卷十一等均以此为粪扫衣(paṃsu-kūla)的异名,然《法华经》卷四〈劝持品〉的衲衣,梵文则作kantha。盖《摩诃僧祇律》卷八、《解脱道论》卷二〈头陀品〉,以及前引《大乘义章》所列诸衣之类别,均将衲衣与粪扫衣区分为不同之物,即粪扫衣是就衣财而言,衲衣则就制法而言。
比丘自称衲、衲僧、衲子、老衲、野衲、布衲、小衲等名,或称僧众为衲众,凡此皆取其穿着衲衣之义。又,五衲衣,是指以五种颜色的碎布补缀而成之衣;百衲衣,则指以各色碎布所补缀而成的衣服。
[参考资料] 《十诵律》卷四、卷三十七;《四分律行事钞》卷下之一;《大宋僧史略》卷上;《释氏要览》卷上;《祖庭事苑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