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西山住部(梵Avara-śaila,巴Apara-seliya,藏Nub-kyi ri-boḥi sde)
小乘二十部之一。又称西山部。因其部众住于西山,故有此名。《异部宗轮论》云,此部在佛灭满二百年时,再度论诤大天五事,因此与制多山及北山住二部,自大众部分出。然而《部执异论》认为当时只有支提山、北山二部分出,而不举西山住部。又《十八部论》认为是三部,但以佛婆罗(Pubba-sela,译作东山)部取代西山住部。《文殊师利问经》卷下〈分部品〉也举东山,不举西山。然,《异部宗轮论述记》则云(卍续83‧438上)︰“新旧部执皆无东山之名,但是译家谬也,应言西山。(中略)复减西山住部以欲成已十八部故。”谓东山是误译。
今按南方所传,大众部下出制多部,又云十八部分裂后,更有东山部、西山部、西王山部等六部分出。南方所传与西藏所传相同,皆并举东山、西山两部。可见《异部宗轮论述记》所说似未必正确。又,《异部宗轮论》等认为,制多山等三部(或二部)是同时从大众部分出,但前引南传之说法则认为西山、东山等六部,是后来才分出的。由此看来,或许西山等部并不是和制多山部同时分出。
根据学者的研究,所谓“西山、东山”可能是指以制多山部的根据地支提山(Caitya-giri)为中心的西东二山。近时学者中有将制多山推定为位于南印度基斯特那河下游贝玆瓦达(Bezwaḍa)对岸,而认为其西方十八哩阿摩罗婆提(Amarāvatī)塔址,可能就是西山住部的根据地;也有人推定《大唐西域记》卷十驮那羯磔迦国的都城为阿摩罗婆提,而谓位于其东方的弗婆势罗(东山),是东山住部的根据地;位于西方的阿伐罗势罗(西山),是西山住部的根据地。总之,有可能是制多山部先兴起,然后再有西山、东山两部分出。
关于所立宗义,《异部宗轮论》曾列出制多山等三部的本宗同义云(大正49‧16a)︰“其制多山部、西山住部、北山住部,如是三部本宗同义︰谓诸菩萨不脱恶趣,于窣堵波兴供养业不得大果。有阿罗汉为余所诱,此等五事及余义门,所执多同大众部说。”
南传《论事注》则将西山、东山、王山、义成四部称为案达派(Andhaka),而认为此四部有共通的宗义。
[参考资料] 《三论玄义》;《三论玄义检幽集》卷五;《异部宗轮论述记发轫》卷上、卷下;《解说西域记》;李世杰《印度部派佛教哲学史》第十一章;吕澄《印度佛学源流略讲》第二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