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西山八大处
北京西山中八座古刹的总称。位于翠微山与卢师山之间。又作四平台、八大刹。早在唐代,即有僧人至此落脚、建寺。其后,寺庙屡有兴毁。各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修建。八处古刹分别为︰(1)长安寺,(2)灵光寺,(3)三山庵,(4)大悲寺,(5)龙泉庵,(6)香界寺,(7)宝珠洞,(8)证果寺(秘魔崖)。
◎附︰王仲奋《中国名寺志典》〈西山八大处〉
(1)长安寺︰为“八大处”之第一处。位于翠微山脚下,旧称翠微寺,又称善应寺,建于明‧弘治十七年(1504)。清‧康熙十年(1671)重修。寺内有碑文云︰“都城之西山,名蓝胜迹不可胜考。其规模宏丽表表杰出者曰善应寺。肇建于明‧弘治之十有七年。岁月既久,日就倾颓。顺治己亥(1659),有济南居士某某矢志捐赀,缺者补之,毁者饰之,迄今十有余载而风格如故。”寺门朝东,殿宇有前后两进,前为释迦殿,后为娘娘殿。寺内存明‧万历二十八年(1600)所铸铜钟一口。过去此寺以奇花名树著称。今院落内尚有百日红、金丝木瓜、紫薇、紫荆等珍贵花木和两株传为元代所植的白皮龙爪松。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。
(2)灵光寺︰为“八大处”之第二处。位于翠微东麓,始建于唐‧大历年间(766~779),初名龙泉寺,金‧大定二年(1162)改为觉山寺。明‧宣德三年(1428)重修,成化十四年(1478)又重修,改称灵光寺。寺内原有辽‧咸雍七年(1071)建的招仙塔一座,俗称画像千佛塔。十九世纪末,义和团曾在此设坛,组织扩大队伍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)被八国联军所彻底焚毁,仅存塔基、废墟。后在塔基下掘出石函一个,内装沉香木盒,盒内装有佛牙一颗。盒内外均有“释迦佛灵牙舍利”及“天会七年(963,即北宋‧乾德元年),四月二十三日”等字样及梵文经咒。1958年至1964年在原塔基附近新建一座八角十三级,高五十一公尺砖结构密檐塔,作为长期供奉佛牙舍利之所。塔西南有古娑罗树二株。其余殿宇均为同期所建。寺内有金鱼池,泉水经石雕龙口注入池中,池内有各色金鱼,最大的长达七十公分,相传为清‧咸丰年间(1851~1861)所养。
(3)三山庵︰为“八大处”之第三处。位于翠微、平坡、卢师三山之间,故名。俗称麻家庵,始建年代不详。清‧乾隆年间(1736~1795)曾修葺。此庵规模很小,仅有一进院落,但建筑精细,环境清净幽雅。
(4)大悲寺︰为“八大处”之第四处。位于平坡山之半腰上,始建于元代,始名隐寂寺。清‧康熙五十一年(1712)改为大悲寺。乾隆六十年(1795)重修。寺有三进殿宇,依山势而建,坐西向东。山门额书“敕建大悲寺”传为康熙所书。寺内两侧有翠竹,四季青翠欲滴。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,两侧供药师、弥陀两佛像。两厢为十八罗汉像,姿态各异,神情生动,传为元代至元、延祐年间著名雕塑艺人刘元用檀香末和香沙塑成。后殿院中两侧各有一株古银杏,树龄已有八百多年。后殿名大悲阁,建于明‧嘉靖二十九年(1550),寺内存“新建大悲阁碑”一方。
(5)龙王堂︰为“八大处”之第五处。位于平坡山大悲寺西北。又名龙泉庵。建于清‧康熙十一年(1672),后有重修。寺坐西朝东,共二进院落。因寺以泉著称,故名龙泉庵。泉由寺后石壁流出,至前院龙王堂前经石雕龙头注入长宽各四公尺、深二公尺的池中,泉水晶莹,甘甜清冽,终年不冻,永不干涸。左边山上有“听泉小榭”,寺后有“卧龙阁”。
(6)香界寺︰为“八大处”之第六处。位于平坡山龙王堂西北。始建于唐,旧称平坡寺、大觉寺。明‧洪熙元年(1425)重建,改名为大圆通寺。成化十四年( 1478)重建。清‧康熙十七年(1678)重修,改称圣感寺。乾隆十三年(1748)又重修,改称香界寺。寺院规模宏伟,为八大处之主寺。殿宇共有五进,依山势而建,层层递高。山门有“敕建香界寺”额。门内左右有庙杆石座,幡杆已无存,两侧有钟鼓楼。天王殿东西各有石碑一,东碑正反两面刻康熙、乾隆二帝之诗文,记叙了寺的由来;西碑相传为康熙年间出土,上面刻有大悲菩萨像。菩萨有胡须,为男性造型,雕刻精美。正面还有康熙帝所书“敬佛”二字。碑侧面有嘉庆皇帝诗一首。正殿五间,前有娑罗树二株。后为藏经楼。寺东隔沟有行宫院,为乾隆年间所建。
(7)宝珠洞︰为“八大处”之第七处。位于平坡山顶。为八大处之最高一处。殿宇有牌坊、正殿、弥陀殿及敞轩等。牌坊,外向额书“欢喜地”,内向额书“坚固林”。正殿即观音大士殿。殿后有洞,宽广约四公尺,因洞顶砾石黑白相间,形似晶莹珍珠,故名宝珠洞。相传清代海岫(桂芳)和尚为了避风雨而抠成,他曾在洞中朝夕诵经四十年,死后,人们在洞内塑其像而供之,俗称鬼王菩萨。洞上为弥陀佛殿。正殿前有敞轩三间,称眺远亭。
(8)证果寺︰为“八大处”之第八处。位于卢师山上。创建于隋,初名尸陀林,唐‧天宝时改名感应寺,明‧景泰更名为镇海寺,天顺元年(1457)改为证果寺。是八大处中历史最悠久的古刹。寺沿山而筑。山门建在高台之上,与殿堂同高。门前有明碑二通。殿宇分前后两进。院内有亭,悬铜钟一口,高约二公尺,直径一点二公尺,铸于明‧成化六年(1470)。寺西有小院,再西有一巨崖突出成石室,曰︰“秘魔崖”。崖下有石床、石门窗,称卢师洞,旁有真武洞。关于卢师洞的名由,曾有传说,过去有僧人名卢师,自江南乘一无篙无橹无浆之小舟,任其漂流,至搁舟处居之。一日,舟至卢沟桥桑干河岔口处,进入了通向尸陀林的一岔,并在尸陀林畔停靠再不前行,卢师见此石室,曰︰“吾居是矣!”他就永居此室。后就称此石室为卢师洞。
八大处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或明清法式,近年来,普遍进行了整修,还保存着一些明代的精美塑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