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西藏佛教
指西藏及其周围地区所信奉的佛教。又称藏传佛教,俗称喇嘛教。成立于西元七世纪左右。十三世纪后逐渐流传于北印度、不丹、锡金、蒙古、尼泊尔、苏俄布里亚特与西伯利亚等地。
西藏佛教在教义、教团组织及行仪上,皆自印度的大乘佛教末期发展而来,有融合显、密二教的倾向。以修习因乘的显教进而修习果乘的密教为理想。亦即将显教视为密教的入门。在戒律上西藏传承说一切有部律,并发展出专属于密乘行人的戒律。有关其历史,可以朗达玛王之灭法为界,分为前弘期(七世纪中叶至九世纪前半)与后弘期(十世纪至现在)二阶段。
(1)前弘期︰西藏在未传入佛教之前,原本盛行苯教。七世纪中叶,吐蕃王国赞普松赞干布(Sroṅ-btsan-sgam-po)娶尼泊尔尺尊(Bhṛkuti)公主与唐朝文成公主。因而传来印度、尼泊尔系佛教及中国佛教,乃使苯教势力受挫。当时松赞干布王以拉萨为中心,建立布达拉宫,并为二妃各立大昭寺和小昭寺,供奉佛像,以便于人民修福礼拜。又遣贵族子弟留学印度,制作文字、文法,翻译佛典。佛教乃渐兴起。
到赤松德赞王(Khri-sroṅ-lde-btsan)时,分别自尼泊尔、印度请寂护及莲华生上师入藏。寂护带来中观宗论书,宣扬中观佛教。莲华生带来陀罗尼与真言经轨,弘传密教,此为西藏密教的滥觞。故一般亦以莲华生上师为宁玛派(Rniṁ-ma-pa)初祖。王又建立桑耶(Bsam-yes)寺,延寂护为亲教师,开始度藏人出家受戒,成立僧伽制度。尔后亦遴聘印度僧莲华戒(Kamalaśīla)等人从事译经。其中,莲华戒更以中观的立场,与在该地弘布禅宗的唐僧摩诃衍(Mahāyāna)论诤而获胜。从此印度中观宗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。佛教在此时可谓已具规模。
九世纪初惹巴巾(Ral-pa-can)王即位。王下令改定西藏语,统一译语,新译多数经论,校勘已译佛典,编纂译经目录。又规定“七户养僧”制。并由僧人裁决朝政。一切行政制度亦以经律为准则,对于侮慢三宝者且处以重刑。尔后信奉苯教的朗达玛(Glaṅ-dar-ma)王继位,镇压佛教,禁止译经,焚毁多数佛典,破坏寺院,令僧侣还俗。此时僧徒多避难国外,佛教一时衰微,史称“朗达玛灭法”。至此为止,前弘期佛教乃告结束。
总观此期佛教是以王侯贵族为中心,并在彼等之保护下发展,并未渗透于民众生活之中,故可称为“王朝佛教”。若就性质而言,由于具显教主义立场,在教理上重视戒律,故亦可视为以比丘为中心的学术佛教。
(2)后弘期︰十世纪末,佛教复兴运动于西藏西部萌芽,尔后随大量密教经典的翻译逐渐完成,佛教乃分成显乘、密乘二门。当时一般习佛者多重密轻显,重师教而轻理论。十一世纪印度超戒寺僧阿底峡(Atīśa)入藏后,佛教之盛达到颠峰。此师通晓显密二教,强调独身与严格的戒律,尝著《菩提道灯论》以阐明修习次第,并论述显密教义之并不相违。且大力弘扬大乘教法,培育众多弟子,组织成重视显教的噶当派(Bkaḥ-gdam-pa),而与当时结合新旧密乘的宁玛派(Rñiṅ-ma-pa)相抗衡。尔后噶举派(Bkaḥ-brgyud-pa)、萨迦派(Sa-skya-pa)、希解派、爵南派、格鲁派(Dge-lugs-pa)等均受其影响。上述诸派之中,萨迦、噶举二派曾与世俗权力密切结合,互争权势,流弊日深。于是后起的宗喀巴(Btson-kha-pa)乃发起改革运动,宣扬恪遵戒律,提倡般若中观与秘密金刚乘的融合。并著《菩提道次第》及《密宗道次第》,以确立其学说。又重视以显教为中心的密教教学,乃使当时教风丕变。不仅所创立格鲁派成为日后西藏佛教的主流,而且,该派的达赖、班禅二大活佛转世系统,更主宰西藏的政教大权。
西藏佛教由于流传区域、修行仪式及传承系统等不同,从十一世纪中叶开始逐步形成各种宗派。
(1)宁玛派︰又称红帽派、红教。以莲华生为初祖。此派组织松散,缺乏严格的制度。教徒重密轻显,且可娶妻生子。教法内容不一,各有传承。但以大圆满法为究竟法门。根本密典为十八部怛特罗。然一般之所奉行只有文殊身、莲花语、真实意、甘露功德、金刚橛事业、差遣非人、猛咒诅詈、供养世神八部。为西藏佛教各派中,历史最久远的一派。主要道场有多吉扎特寺、敏珠林寺、噶陀寺、佐钦寺、白玉寺等。另外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、希腊的雅典、法国的卡斯特朗市等亦建有此派寺院。此派自民初以来,在汉地即颇为盛行。民初的诺那活佛、曾在美国弘法的陈健民、已故的敦珠仁波切及其弟子刘锐之等人,皆属此派。
(2)噶当派︰为仲敦巴(Ḥbrom-ston)所创,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系来自阿底峡的《菩提道灯论》。主张以显宗为主,但不排斥密宗。修习次第强调先显后密。其后此派并入格鲁派。根本道场为热振寺。
(3)噶举派︰俗称白教,为马尔巴(Mar-pa)所创,富密教色彩。主要学说是月称派的中观见,最重视大手印传承。强调以苦修而求达到“万有一味”、“怨亲平等”、“染净无别”的境界为其特色。有达薄噶举、噶玛噶举、主巴噶举、止贡噶举等支派。其中,噶玛噶举派更获法国承认其宗教地位,而设立二十八个法轮中心。此派为系统最多,传播最广的一派,主要寺院有墨竹工卡的止贡寺与四川德格的八蚌寺等。民初以来,此派在汉地弘法的名师有贡噶活佛等人。又由于张澄基译出此派名著《密勒日巴全集》等书,及噶玛噶举之名师多人曾来台湾弘法,因此二十世纪末期之二十年间,此派在台湾之弘法活动颇为频繁。
(4)萨迦派︰俗称花教。为在家居士贡却杰布(Ḥkhond kon-mchog-rgyal-po)所创。教主采家族世袭制,为氏族教团的典型。至五祖八思巴时获元世祖封为帝师,执掌西藏政教大权。元末,其地位由噶举派所取代,仅保有萨迦一地的控制权。此派特别崇尚道果教授。全盛时在蒙古、西康、西藏等地皆有寺院。尔后寺院相继没落,只有著名的四川德格贡钦寺留存。二十世纪末期之二十年间,也有若干名师到台湾弘法。
(5)格鲁派︰又称黄帽派、黄教、新噶当派、新教,为宗喀巴所创。此派吸收噶当派的教义,并主张僧侣须严守戒律。提倡显、密二宗并重,强调显密兼修和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。以中观哲学与《现观庄严论》为教义根本。在传承方面则采用活佛转世制度。达赖与班禅,为两大活佛,一主前藏,一主后藏。分地区弘法。其后受清廷拥戴,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,达赖喇嘛也成为西藏之政治与宗教领袖。此派之根本道场有甘丹寺、哲蚌寺、色拉寺、札什伦布寺、布达拉宫等。1949年西藏暴动之后,达赖十四世及其支持者流亡到印度达姆沙拉,此派之重心乃转至印度。然在中国大陆,班禅十世则被中共政权扶持为此派之宗教代言人。1989年,班禅逝世,其转世灵童正在寻觅中。
此外,另有黑教,原为苯教外道。以诅咒禳祓为事。崇尚巫术,以降神为大祭。二十世纪末期二、三十年间,在台湾与美国亦偶有人弘扬此派教法。
近年来,西藏佛教普受英、法、德、俄、日、印等国学者所重视。在台湾,西藏佛教于民国三十九年(1950)初传,当时传法者除格鲁、萨迦二派外,几乎以汉族在家居士为主。其中较著名者有屈映光、吴润江、申书文、刘锐之等人。弘法地点多集中于北部地区。大约从民国七十一年(1982)开始,众多西藏僧侣应信徒之邀前来传教,乃促使其规模与日俱增,并迅速遍及全台。其中尤以噶举派最受台湾信徒所欢迎。
◎附一︰法尊〈西藏前弘期佛教〉
西藏前弘期佛教就是西藏佛教发展的前一个阶段。西藏古典著作如布顿《佛教史》、伦主《佛教史》、童祥《青史》《西藏历书引言》《藏王纪》等书,都说前弘期始于松赞干布时代,终于惹巴巾末年。但诸书所载这两个人的生卒年代,出入很大。今据中国古史《新唐书》所载松赞干布王妃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年代(641),再参酌西藏的古典著作,松赞大概生于西元七世纪初。根据惹巴巾在位时,在拉萨所立的“汉藏和盟碑”的年代(823),惹巴巾的卒年不会早于这个年代。《布顿史》和《伦主史》都说他的卒年是841年,当比较可信。因此,可以认为“前弘期”约始于七世纪中叶至九世纪的前半,前后约二百年。
本期佛教发展的情形,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︰
(1)松赞干布时期(初兴佛教)︰松赞干布以前的西藏,境域狭小,至松赞干布,才扩张疆土,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,逐渐强大起来。如《新唐书》说︰“其地东与松茂嶲接,南极婆罗门,西取四镇,北抵突厥,幅员万余里,为汉魏诸戎所无也。”
传说松赞以前,西藏没有统一文字。松赞既征服诸部落,扩大疆土,为与邻国往来和治理民众颁布法令的需要,松赞干布派遣贵族子弟到克什米尔学习,其中端美三菩提学声明学,回藏地后制成藏文字母和文法,并着了《八部论》,解释藏文的用法。
松赞以前,西藏只有一种神教,名为苯教,专作祈禳等法。松赞干布时,有了统一的藏文,才开始翻译佛经,建立佛教。
松赞干布派人到锡兰请来蛇心旃檀的十一面观音像,又往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请来诃利旃檀的观音像(此像现仍供在布达拉宫),作为供养修福的对象。
松赞干布初娶尼泊尔公主,携来不动佛像、弥勒菩萨像、度母像等(不动佛像现供在小昭寺,弥勒像等现供在大昭寺)。后娶唐朝文成公主,又携来释迦佛像(相传为佛在世时所铸造,现供在大昭寺正殿中)。
松赞干布又使尼泊尔塑像匠人,按照松赞自己的身量,塑一尊观音像(现供在大昭寺北厢殿中)。
为供奉诸圣像,便于人民修福礼拜,尼泊尔公主建筑了大昭寺,文成公主建筑了小昭寺,松赞干布又建伽刹等十二寺于拉萨四周各要地。此外,又建筑了许多修定的道场。各寺所供的圣像很多,有释迦、弥勒、观音、度母、颦戚佛母、光明佛母、妙音天女、马头金刚、甘露明王等。
当时翻译经典的人,汉人有大天寿,藏人有端美三菩提、达摩廓霞、拉垄金刚祥,印度人有孤萨惹、商羯罗,尼泊尔人有尸罗曼殊等。
当时翻译的经典,有《宝云经》《观音六字明》《阎曼德迦法》《摩诃哥罗法》《吉祥天女法》。又有《集宝顶经》《宝箧经》《观音经续》(二十一种)、《百拜经》《白莲华经》《月灯经》。有说亦曾翻译《十万颂般若经》。
藏地以前没有一定的法制。松赞干布时代,依佛经所说的十善戒,制定法律︰斗殴的处罚,杀人的抵偿,盗窃的加八倍罚款,奷淫的断肢体而流放,欺妄的割舌。又制十六条社会伦理法︰(1)敬信三宝,(2)修行正法,(3)孝敬父母,(4)恭敬有德,(5)敬重尊长,(6)交友以信,(7)利益国人,(8)心性正直,(9)景慕贤哲,(10)善用资财,(11)以德报恩,(12)秤斗无欺,(13)不相嫉妒,(14)不听妇言,(15)和婉善语,(16)心量宽弘(《西藏王臣史》,《藏王纪》所说略异)。
总之,在这一段时期,藏地才开始有佛教,建筑寺庙,创造文字,翻译经典;同时也制定了法律,教育民众,使西藏民族逐渐强盛文明起来。所以藏地史书都说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化身,特为饶益藏地人民而现国王身的。
(2)赤松德赞时期(建树佛教)︰松赞干布后,芒松芒赞(亦作芒垄芒赞,即松赞干布之孙)、都松芒波结两代,虽然继承祖先的遗训奉事佛教,不过对于佛教事业,非但没有新的建树,而且由于多次兵灾,将释迦佛像封闭在大昭寺左厢秘室中,松赞干布所建的布达拉宫也毁于兵火。赤德祖赞即位后,起初原为其太子绛刹拉闻请婚于唐朝。等到金城公主到藏时,绛刹拉闻已死,只好嫁赤德祖赞,以后生下赤松德赞,大弘佛教。金城公主到藏后,问知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佛像闭在暗室,急命人请出,供在大昭寺正殿;又将尼泊尔公主请来的不动佛像,移到小昭寺供奉。
赤德祖赞想绍继祖先弘扬佛教的遗规,曾派使臣往底斯山迎请佛密和佛静二大论师。二师未肯到藏。赤德祖赞又遣使到唐朝和于阗迎请宏法大师和经典,并建立拉萨喀扎等寺,安置各处请来的经典和大德。
此时译经的,有账迦牟拉廓霞、娘若那鸠摩罗。从汉文译成的有《百业经》《金光明经》及历数、医学等书籍(布顿《佛教史》)。这时的僧众,有汉僧和于阗僧;藏民虽已信仰佛教,但还没有人出家。
赤德祖赞的臣属中,信佛的固然很多,但也有不信佛教的。他们中间还有掌握重权能左右朝政的人,如舅氏仲巴结及达扎路恭等,不过慑于赤德祖赞的威严,还没有明目张胆地反对。
赤德祖赞去世后,仲巴结便借口过去几代藏王的短寿,和国家的兵连祸结,将这些事情都归罪于佛法。又编造许多谎言,诬蔑释迦佛像为引祸根源,把像埋在地下,后又移到芒域。改大昭寺为屠场,拆毁赤德祖赞所建的喀扎寺和真桑寺。驱逐修行佛法的信众,各地来的僧人也都遣回原籍。此时赤松德赞年幼,不能自主朝政,只好听凭仲巴结摆布。藏地尚未长成的初期佛教,就遇到这样一场摧折。
西藏民间,原已盛行苯教。松赞干布虽曾制定法令,教人民敬信三宝,学习佛经;苯教徒有暗改佛经为苯经的,也被禁止,但臣下和民间,仍有信奉苯教反对佛教的。后来经过芒松芒赞、都松芒波结、赤德祖赞三代,似乎都没有加以禁止。赤松德赞时代反对佛教的这些权臣,大概就是苯教信徒。
赤德祖赞曾派臣下桑希等到内地学佛法。桑希临回藏时,遇着一位高僧,授给他《金刚经》《十地经》(有作《十善经》)、《稻秆经》等三部经,并且向他说︰“现在藏王已死,王子年幼,那些不信佛法的臣下,正在破坏先王法制,毁灭佛法。此时回到藏地,没有佛教事业可作。你等到王子大了,把这三部经呈上,并须请萨贺国的静命来藏弘法,那时佛法才能光大。”桑希等请回汉文经书千余卷,到藏时正遇着灭法,就把经书藏在钦朴石崖中。
赤松德赞渐长,阅读前代诸王史籍,知道祖先弘扬佛教、建立法制的事迹,深为信乐,就与诸臣筹商复兴佛教的事宜。桑希以为时机已到,就把藏在钦朴的汉文佛经取出,呈进藏王,并为略述大意。藏王听了很欢喜,就教桑希同汉人梅玛果、迦湿弥罗人阿难陀共同翻译。但此事为仲巴结所反对,并怪桑希多事,把他贬到芒域。史书上说一些信佛法的人,为了保护桑希,送他到芒域避难。
又有大臣名赛曩,信仰佛教,藏王派他作芒域守。他在芒域建立了两座佛寺。后来往印度朝礼大菩提寺、那烂陀寺圣迹,在尼泊尔遇见静命(也有译为寂护的)。他请静命到藏弘法,得到许可,自己先回拉萨见藏王,陈述静命的功德,可以请来建立佛法。藏王诏诸信佛法的大臣如漾娘桑、廓墀桑等密议,用计除去舅氏仲巴结、达扎路恭等,颁布勒谕,令一切臣民奉行佛法。先将释迦佛像请回拉萨,仍供在大昭寺正殿,随即派人迎接静命论师。民间有信苯教反对佛教的,又使阿难陀等和他们辩论。苯教徒辩失败,苯教书籍,除少数祈禳法外,都被废毁,不许传播。
静命到藏后,在龙粗宫中安居四月,为藏王等讲说十善业、十八界、十二因缘等法门。当时雷击玛波日,洪漂庞塘宫,瘟疫流行。不信佛教的人,就说是弘扬佛教之过,请藏王停止弘法,民间喧攘不安。藏王请问静命,静命说须请莲华生来才能止息灾害,自己也就暂回尼泊尔。藏王又派赛曩等去迎请莲华生。莲华生到藏后,适灾害止息,才又接静命回藏。
藏王打算建立桑耶寺,先与臣民商议,大家都赞同,就请莲华生加持地基,请静命仿印度飞行寺规模绘成图样。中分须弥峰、十二洲、日月二轮,外有垣墙围绕,四角建四舍利塔,四门立四碑。藏王三妃,又各建一殿。从762年壬寅奠基,至766年丙午落成(据《藏王传》等说,布顿说是787年丁卯奠基,799年己卯落成)。完工后又请静命、莲华生开光,举行盛大庆祝法会。
767年丁未从印度迎请说一切有部持律比丘十二人到藏,以静命为亲教师,开始度西藏人出家受戒。最初受戒七人为︰宝护、智王护、宝王护、善逝护、遍照护、龙王护、天王护(七人的名字有多种不同的记载),称为七觉士。此后复度官民子弟三百余人,出家受戒;选拔优秀的学习梵文,造成译经的人才。
此时翻译经典的,印度人有静命、无垢友、佛密、静藏、清净狮子等诸大论师,西藏人除初出家的七人外,有法明、虚空、宝军、无分别、释迦光等诸大译师,广译三藏教典。又请密宗大德法称论师,传授瑜伽部金刚界、大曼荼罗等灌顶。又请迦湿弥罗国大德胜友、施戒等,传授戒法,又请汉僧传授参禅修定。此时,对于佛教,尽量吸收,不论大小、显密、禅教、讲修,兼收并举,故可称为前弘期的极盛时代。此时所译典籍,据辰年在登噶宫所编《目录》(此目录布顿《佛教史》和伦主《佛教史》都说是赤松德赞时所编。布顿《佛教史》并说︰先编《登噶目录》,次编《钦朴目录》,再编《庞塘目录》。〈经论大藏目录序〉中说,牟底赞薄时,先编《庞塘目录》,次编《登噶目录》,未说《钦朴目录》何时所编)的记载,密教方面除无上瑜伽部,显教方面除《阿含》经类及一部分《中观》《因明论》外,其余的显密经论,大体上都具备了。现在旧派所传的一部分无上瑜伽部经论,也是由无垢友等传来的,可能因为当时只是秘密传授,故未编入目录内。
此时所传的戒律,是根本说一切有部。为防止部派纷争,藏王曾明令制定,不许翻他派的律典。此时大乘教典,唯识宗的已很完备。但因弘传佛法的主要人物,多是中观宗的大德,如静命、莲华戒,就是中观顺瑜伽行派(世俗中不许有离心外境,胜义中许一切法皆无自性)的创始人,莲华生、无垢友、佛密等也都是中观宗人;所以,此时的见解,都是属于中观宗的。在赤松德赞末年,息灭顿渐的争端后,又曾明令宣布,只许学静命所传的龙树的中观见,修十法行与六度行,不准学顿门的见行。
总之,赤松德赞时,才开始有西藏人出家受戒,建立僧伽制度,广译经论,讲学修行。佛教的真正规模,此时才算完备。又在耶巴、钦朴等处,建立专修道场。后来阿底峡曾赞叹说,此时西藏佛法之盛,就是印度好像也比不上。
(3)惹巴巾时期(发扬佛教)︰赤松德赞死后,牟尼赞普与牟底赞普先后继位,绍承父业,仍弘佛法。尤其在牟底赞普时,建立金刚界寺,请无垢友等论师,遍照护等译师,将父兄两代未译完的经论尽量翻译(据伦主《佛教史》和《藏王纪》所记,此时还有莲华戒等论师,龙王护、宝胜等译师),三藏教典此时就很完备了。
赤松、牟尼、牟底诸王时,一面虽尽力弘扬佛法,一面也常以武力征服邻近的其他民族,尤其与唐朝,时而和好,时而战争。直到惹巴巾时代,由诸佛教大德从中调停,在唐穆宗长庆元年(821),唐朝与西藏才达成和议,建立了和盟碑,战事才停息。
惹巴巾深信佛教,护持十善法制。因见前代静命、智王、漾娘桑、桑希‧得瓦廓喀结其主、阿难陀等译出的典籍,有许多名词是西藏不通用的,又有从汉地、于阗、印度萨贺等处译来的,名词多不一致,学习极为困难;故请胜友、天王菩提等,依据大小乘教义及声明诸论重新整理,务令义理无误,名词统一,便利修学。又将大小乘教各种名词,详加审定,汇为专书,使后来译经者有所遵循。倘有必须设立的新名,须将该名词的训诂和定名的理由,详细注明,呈报译经院、讲经院,转呈藏王批准,编入目录内,以便通行。关于密部典籍,尤其无上瑜伽部,未经藏王批准的,不许随意翻译。所译三藏教典,在礼敬文上加以区别︰凡属律藏的,“敬礼一切智”;凡属经藏的,“敬礼一切诸佛菩萨”;凡属论藏的,“敬礼曼殊室利童子”。读者一看礼敬文,就知道属于那一藏。对于戒律,还是只弘一切有部,不许弘译他部,以免争端。
惹巴巾由于深信佛法,对于每一个僧人,各分配给七户居民,供给他的生活,使他能专一修行。每逢斋僧法会,惹巴巾先把自己的头巾敷地,请僧众在上边走过,然后顶戴。所有大小朝政,皆请决于高僧;所有行政制度,也都以经律为准则。下至通用的度量衡器,都依照经论改制。对前代所建的寺院,都善加修葺,并新建札喜格培寺。以恭敬三宝、奉行十善教育人民。对于侮慢三宝的,处罚特重。他这样做,对于佛教虽是极端尊崇,但在臣民当中,不免引起一部分人的嫉忌和反感,朗达玛的灭法,也就因此而起。
从松赞干布时代创制统一藏文,翻译佛经,至惹巴巾时代整理译典,广事讲修,都属于西藏佛教的前弘期。这一时期内,西藏的佛教,可就教典文献和见修行证两方面总结一下︰
(1)教典文献︰此时所译的教典,大小、性相、显密、大体都已完备。今依《登噶目录》,略举如下︰
{1}大乘经典,分六类︰
(a)《般若经》类,有《般若十万颂》等大小十六种。
(b)大方广类,有《佛方广经》等大小七种。
(c)《大宝积经》四十八品(原书四十九品,抽出第四十六品编入《般若经》类)。
.d各种大乘经,有《贤劫经》等大小一六七种。
(e)大经类,有《大集经》等九种。
(f)从汉文转译的,有《大般涅槃经》等大小二十四种。
{2}小乘经︰《正法念住经》等大小三十九种,又《集法句》等论著七种。
{3}密咒续︰《不空罥索经》等及注疏四部共十八种(其中只有事部和行部,缺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)。
{4}各种陀罗尼一0一种。
{5}名号︰有《佛及菩萨百八名经》等九种。
{6}赞颂︰有《不可思议赞》等十八种。
{7}愿文︰有《回向愿王》等十二种。
{8}吉祥颂︰有《大吉祥颂》等七种。
{9}律藏︰有《根本说一切有部十七事》《毗奈耶》并诸注释大小三十一种。
{10}大乘注释︰有《般若十万颂大疏》等五十二种(内有《般若经》《深密经》《三摩地王经》《宝积经》《十地经》等的注释),又有从汉文译出的《解深密经大疏》等八种。
{11}中观宗论︰有《中论》等三十三种。
{12}禅修类︰有《修次第论》等八种。
{13}唯识宗论︰有《瑜伽本地分》等四十一种。
{14}各种大乘论︰有《集菩萨学处论》等三十一种。
{15}小乘论︰有《俱舍论》等九种。
{16}因明类︰有《观业果论》等二十五种。
{17}藏王等撰述︰有《圣教正量论》等七种。
{18}已译未校的︰有《般若四千颂》及《念住经》二种。
{19}未译完的︰有《中观精研论》及《释》等九种。
从第一类至第八类属于经藏,第九类属于律藏,第十类以后属于论藏。又第三、第四两类属于密教,其余都属显教。小乘经律论大小乘共学,其余都属大乘。唯识宗的经论,已很完备。中观宗的经论,除月称的论疏外,很多都有了。这个目录中所载的密部典籍虽只有事行两部;但在赤松德赞时,已曾请印度密宗法称,传授瑜伽部灌顶。又有无垢友、施戒、遍照护、吉祥积等,已翻译《集密意经》《幻变密藏》《黑茹迦格薄》等无上瑜伽部密法多种。所以这一段时期,显密方面的教典,可以说都大体具备了。
(2)见修行证︰这一段时期中,从印度请来的译经大德,多系中观见;因此,这一期西藏佛教的见解,主要是中观正见,即“说一切法皆无自性”的见解。一切法无“自性(孤立不变而实有的自体)”而“有(存在)”的原因,即是“缘起”(依赖条件而生灭,即一定的事物必依一定的条件才能生起,条件不具备就不能生起)。宇宙万有,世出世间一切因果,乃至证解脱,成菩提,皆依“缘起”而有,亦皆自性空,就是缘起性空的中观见。由深信世出世间因果道理,而严持净戒,依戒修定,由定发慧,就是三增上学。依中观正见和三增上学所引起的身语行为,就是正语、正业、正命的十法行和六度等正行。三学乃至六度等,就是所修的行。由此修行,发小乘心的,所证就是四沙门果;发大乘心,经三阿僧祇劫,圆满福德智慧二种资粮,所证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。
以上是就显教说的。在密教方面,如佛密所传的事部和行部,法称所传的瑜伽部,都是在中观正见和发大菩提心的基础上,传授灌顶。受灌顶后,严守各部的三昧耶戒,进修有相瑜伽的增上定学,和无相瑜伽的增上慧学,由此而得出世间各种悉地。如无垢友所传的无上部密法,就是现在西藏佛教的旧派。此派判佛法为九乘︰(1)声闻乘,(2)独觉乘,(3)菩萨乘,说这三乘属于显教,名共三乘,是化身佛所说。(4)事部,(5)行部,(6)瑜伽部,说这三部名密教外三乘,是报身佛所说。(7)大瑜伽部,(8)阿耨瑜伽部,(9)阿底瑜伽部,说这三部名无上内三乘,是法身佛所说。此派说自派所传即后三乘密法,尤偏重于阿底瑜伽(即现在流传的大圆满教授);说一切众生现前离垢的“空明觉了”,即大圆满。意谓生死涅槃一切法,皆本具于此“空明觉了”之中。由了知此心性本来无生无灭,具足一切功用;安住在这种见解上,远离一切善恶分别,渐次消灭一切无明错觉;最后证得永离一切戏论的究竟法界,就是修此教授所证的果德。
◎附二︰法尊〈西藏后弘期佛教〉
自从藏王朗达玛于西元841年灭法以后,经过一百多年,卫藏等地都没有出家的僧伽。到宋代初年,才有卢梅等往西康学佛法,回藏重集僧伽,弘扬佛教。此后直到现在约一千年,西藏佛教从未中断。这一期的佛教,对前弘期而言,名为“西藏后弘期佛教”。
朗达玛灭法以后,佛教什么时候才由西康复传到西藏,各书记载互相不同。布顿《佛教史》上说︰卫藏佛教毁灭经七十年,后有卢梅等十人重建佛教。十人到西藏时,有一七十六岁老妇说,她六岁时曾见过僧人。就依这个传说,布顿说西藏佛教中断了七十年。《布顿史》又说︰有人说中断了一0八年(似即指内巴班智达所说)。
《青史》引内巴班智达名称愿戒说︰从841年后一0八年没有佛教,至一0九年才又有佛教。但《青史》又说︰841年灭法后一0九年,是指卢梅等在西藏初建小昭寺的一年,不是指佛教最初复传到西藏的一年。并且引卢梅的弟子跋希的文章说,大善知识卢梅慧戒同松巴智慧,先想在陇穴金比陇建寺没有成功,后来在 841年才建小昭寺,证明卢梅等由康返藏在建小昭寺之前。又引仲敦巴说,841年灭法后七十八年佛法复兴,其后六十五年阿底峡到藏,并且以此说为正确。阿底峡到阿里是1042年,逆推其前六十五年应是978年。《青史》以灭法之年为901年,所以说相距七十八年(901年灭法之说不合理,已如〈西藏前弘期佛教〉中所说)。又《青史》记贾拉康的历史时说,拏曩金刚自在,(中略)976年生,三岁时(978)律教由西康传到西藏。(中略)三十七岁(1012年)建贾鲁雷寺。拏曩金刚建贾寺后,直到明‧成化十二年(1476)共四六五年,代代相承,记载详明,最为可信,所以后弘期的开始,可定为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(978)(距唐武宗会昌元年朗达玛灭法,为一三七年)。卢梅等回藏建立僧团时,正值额达赤巴在位。由朗达玛的儿子母坚到额达赤巴,一共经历了七个王,时间仅仅一三七年,并不算长。因西藏灭法后,地方混乱,没有正确的历史记载可以依凭,所以对于这一段时期的长短,各种史书有不同的说法。但以灭法的841年,复兴佛教的978年,是最合理的。
当朗达玛灭法时,有藏饶赛、约格琼、玛‧释迦牟尼三人,满载律藏典籍,经阿里绕新疆,逃往西康玛垄潜修。又有迦胜光称、绒敦狮子幢、拉垄吉祥金刚等,也各自携带所有经典,先后逃往西康。当时西康地区也还有其他佛教徒,如喇钦所亲近的浓妙吉祥、宝金刚、吉胜顶、曩具喜菩提等。
藏饶赛在西康时,穆苏赛拔从他出家,以约格琼为阿阇黎,受沙弥戒,法名格瓦饶赛,后因智慧广大称贡巴饶赛。后期佛教复兴,多半由于他的弘传之功,所以又称喇钦。喇钦年满将受比丘戒时,邀请西康垄塘吉祥金刚等三比丘凑足僧数。吉祥金刚自言曾杀藏王,不能入僧数,因此替他们在西宁附近邀汉僧两人参加。仍以藏饶赛为亲教师,于五众僧团受比丘戒。
据《伦主史》说︰“就依靠这个僧团,又有仲智幢、鲁菩提幢等西康的一些人出家受戒,学习戒律和对法。”《藏王纪》说︰“喇钦之后,西康有跋金刚自在、仲智幢、觉热慧菩提等众多大德。”另据《青史》说︰“喇钦西康的弟子,有粗胜慧等。”
喇钦在西康弘法,西藏渐渐知道了,藏王智幢先派卫藏七人︰卢梅慧戒、枳智德、聪格慧狮子、罗敦金刚自在、松巴智慧、贾罗卓协饶、云本法胜,往西康受戒学法。后来又派遣塔乙胜圣、惹希戒生、跋尊慧自在、结雷仰诊法救、仲馨慧愿等五个人赴西康,先后都依止仲智幢、觉热慧菩提等受戒。
又《布顿史》说︰“卫藏十人,赴西康学法︰卫地五人,卢梅戒慧、诊智德、惹希戒生、跋戒慧、松巴智慧;藏地五人,罗敦金刚自在、聪尊慧狮子、阿里巴痾解尼怴B和博东巴邬波得迦。那时藏饶赛年老不收徒众,使他们从喇钦求戒。卢梅留在西康从仲智幢学戒,其余的人先回。后来惹希戒生和跋戒慧的弟弟来迎他们的哥哥,在垄塘相遇,也出家受戒。”又《青史》说︰“卢梅等为粗胜慧戒弟子,也亲近喇钦,并从仲智幢学律。”
卢梅等回西藏(《伦主史》说是971年),起先不敢迳回拉萨,暂时到桑耶,卢梅住持迦曲,跋氏兄弟住持邬刹和邬则,惹希兄弟住持格结,诊智德住持桑康,罗敦等回到后藏。又经过一段时间,佛法渐渐传播出去。已经度了很多的僧人,民间信仰也建立起来了。为进一步弘传佛教,才商议各建寺庙,重立僧团。
卢梅和四大弟子建立的僧团有十八处,惹希戒生和他弟弟的传派有六处,跋戒慧和他的弟子有七处,诊智德有五处,罗敦金刚自在和他的弟子有十七处,聪尊慧狮子有九部十六处。卫藏十人中,前藏的松巴,后藏的痾解兄弟和博东巴,没有单独弘传,所以史书所载,只有六人传派的寺庙。
又有阿霞智坚往西康从喇钦弟子枳窝却喇受戒,这和他的弟子竭邬聂曩巴等,所传名叫“阿众”。又有积童戒,往西康从喇钦弟子雅洗本敦受戒,回藏后住持寺庙,发展结地的八处名“枳众”。以上见于记载的,共有寺庙七十五处。
西藏佛教复兴时,前藏有卢梅等,后藏有罗敦等,弘传戒律,重建僧团。不久佛教遍布全藏,僧伽之众多,人才之涌现,都远非前弘期所能比拟。后来阿底峡在阿里听见仲敦巴谈到此事,急忙合掌赞叹认为“如此兴盛,必然是圣僧所建树,绝不是凡夫所能作到的。”
朗达玛灭法后不久就遇害,他的大妃的儿子名叫母坚据有前藏布茹,次妃的儿子名叫光护据有钥茹,光护的儿子吉祥轮有两个儿子。长子吉祥枳继父位。次子日怙西据阿里︰他有三个儿子,最小的名叫得祖滚住漾绒。得祖滚有两个儿子︰阔惹、松内。阔惹后传位松内,出家名智光,后迎请达摩波罗法护与慧护等到阿里传比丘戒,从学比丘律仪。
那时有漾绒巴胜慧,从法护受戒后,又往尼泊尔从枳达迦学律,并且在尼泊尔和迦湿弥罗等地,亲近各持律大师,对于律藏的解释,和守戒的行持,都通达精到。后来传给他的弟弟跋觉和菩提狮子等,广事弘扬。这是阿里地区复兴律学的大概。
智光到阿里弘扬佛法,觉得前弘期留下的教法多不完整,尤其一般咒师没有通达真空法性,妄行诛法等邪行,严重违反了佛的意旨。为挽救这种弊害和弘扬纯正的佛教,必须派人往外留学。因此选了阿里三区的青年二十一个人,先使他们学声明和佛教基本知识,以后厚给资斧,遣往印度,临行付托给他们的使命是︰(1)迎请迦湿弥罗国宝金刚,东印达摩波罗,西方迦鲁国摩尼洲。(2)从中印般若缚黎学二部摄续(《集密》《摄真实经》)和《摄真实经庆喜藏摄论》。从摩尼洲与达摩波罗学《断除业障续》及注释,并学《曼陀罗三百四十尊》(胜天造),集密曼陀罗仪轨(佛智足及龙猛菩萨造)。从宝金刚学时论及四金刚座续释论。(3)比札玛尸罗寺有名论师一0八位,大论师七十二位,无可比者三十七位,如顶珠一位,如瞻部庄严者八位,如三界眼目者二位;这些论师,上者当迎请,其次的当从学,最下的也应当访知他通达善巧什么法,从而求得他的传承,请他的经书。
二十一人中只有宝贤和善慧学成返藏,其余都病殁于印度。
宝贤(958~1055),十三岁依智贤出家,曾往印度及迦湿弥罗留学三次,亲近拏热巴等七十五位大论师,学习一切显密教义。又迎请作信铠、作莲密、佛祥静、佛护莲花密等到藏,翻译显密经论,尤其注重翻译瑜伽部和集密续,广事弘扬。后来又迎请法护、慧护弘传戒法。后弘期密法之盛,多半由于宝贤的力量。宝贤八十五岁时,阿底峡到藏,又得到阿底峡教授,闭关专修。他弟子很多,以玛善慧为上首。
藏王光读齯l吉祥积据有拉朵,和他的三个儿子都信仰佛法,致函后藏罗敦金刚自在,请派弟子来拉朵建立佛教。罗敦派弟子释迦童和智精进两人前往(《青史》《伦主史》说是十人)。两师在拉朵二百多僧众中,选拔有智慧的青年卓弥释迦智(994~1078)和达罗童精进两人(《伦主史》说有陵云努共三人),给以大量金钱,遣赴印度学法,嘱以善学戒律、般若(指《现观庄严论》教授)与密咒。两人初到尼泊尔从静贤(寂静弟子)学声明,以后往比扎玛尸罗寺,从六大论师(东门寂静、南门语自在称、西门般若生慧、北门拏热巴、中央宝金刚和智吉祥)学法。达罗多朝礼圣迹,学法很少。卓弥亲近寂静八年,也兼从其他论师学法,成为大论师。后来又到东印度,从慧王明论师广受灌顶和解经修行的教授,并且得到道果教授。回藏后翻译《二观察》等三续(母部欢喜金刚法),和寂静的《二万般若释》,还译了很多其他密法。五十一岁时(1044年),迦耶达罗来藏,又从学五年,完全得到他的教授。卓弥在印度和尼泊尔共留学十三年,回藏后,六十三岁以前讲说修学摄益徒众,以后闭关专修,八十五岁去世。弟子很多,马尔巴、廓枯拉巴则都曾从他求学。继承卓弥道果承传的为贡却杰布,从此发展成萨迦派。
马尔巴(1012~1097)名法慧,十五岁从卓弥学声明,以后往尼泊尔住三年学四座等法。后来到印度三次,亲近拏热巴、弥勒巴、静贤、庞廷巴等诸大论师,广学集密、胜乐、欢喜金刚、摩诃摩耶、四座等教授。弟子很多,密勒日巴继承弘传,成噶举派。
廓枯巴拉则最初也亲近卓弥,以后三往印度,亲近七十二位得成就的大论师,特别长期依止静贤,学集密龙猛派教授,并且翻译《胜乐金刚空行续》《四座续》《摩诃摩耶续》《欢喜金刚续》等。主要所弘的教授,就是龙猛派的集密。
这四大译师之中,宝贤讲《二万般若释》《八千颂般若》和狮子贤《八千颂大疏》等。西藏般若的盛行,全仗着他的提倡。在密法方面,宝贤总弘四部密法,特别弘传瑜伽部诸经的广释、仪轨、修法等。卓弥释迦智,主要弘传欢喜金刚等瑜伽母续;马尔巴主要传拏热巴、弥勒巴所传集密等瑜伽续,佛顶等瑜伽母续;廓枯巴拉则主要传龙猛派集密教授。经此四大译师弘传,西藏后弘期的密法,讲说修行,都已很完备。
此外,还有与宝贤同伴的俄善慧,弘传戒学的漾绒巴胜慧,请阿底峡的精进狮子、拏措戒胜,宝贤的弟子扎觉协饶、噶法贤、释迦光、玛善慧,都是当时著名的译师。
后来有俄善慧的侄子俄罗丹喜饶(1059~1109),幼年从伯父求学,十七岁往迦湿弥罗求学。经十七年,从利他贤、善根王学因明,从萨□那、廓弥其梅等学慈氏五论等显密诸法。回藏后翻译《因昆严疏》等,广弘因明、般若、入行论等,并曾协助绷茶松巴等翻经。弟子二万三千多人,以卓垄巴慧生和枳慧然为上首。
跋曹日称往迦湿弥罗留学二十三年,并迎请迦那□玛到藏,翻译中观宗月称派诸论,广事弘扬,应成派学说因此大盛。
吉觉月光翻译时轮、佛顶、金刚甘露、胜乐等法。
还有桑迦圣慧、宁盛称、克邬格巴轮称、□钥明称、□弥佛称、跋日宝称、罗甲慧积、梅觉慧称、卓慧称等,所译经论现存于大藏中,数量甚多。
以上是往外留学诸师返藏弘化的情形。
西藏佛法复兴时,各大译师各个弘扬于一方,弟子传承修行方式,因此也各有不同。从1042年阿底峡到阿里以后,百余年中,成立了多数的教派。
噶当派︰这一派起自阿底峡。“噶”是佛语,“当”是教授,这派说一切佛语(经论)都是修行的教授,所以名为“噶当派”。自从朗达玛灭法以后,西藏一般学佛的人,多重密轻显,重师教轻经论,也有人重戒律毁谤密法,致使显密形同水火。最大的弊病,是修行没有次第,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基本修证,就妄趋高深密法,没有通达法空真理,只依密法文义,作诛戮仇敌等事。不但违背佛意,也造成罪因。阿里王智光与菩提光(松内之孙),为挽救此等流弊,不惜身命资财,至诚迎请阿底峡来藏弘法。阿底峡到阿里后,为菩提光等广传甚深法轮。为整治当时西藏佛教混乱现象,特造《菩提道炬论》,说明修行次第和显密教义全不相违的道理。后由仲敦巴迎请,到卫藏各处弘传佛法。针对当时邪行密法、轻视因果的流弊,特重视因果,宣说皈依,所以有业果喇嘛、皈依喇嘛的称号。
阿底峡的一切显密教授,都传给了仲敦巴。圆寂后,门人都依止仲敦巴修学。1056年建热振寺,为噶当派的根本道场。仲敦巴弟子有朴穹瓦、博朵瓦、仅哦瓦、康垄巴等,继承阿底峡的教授,成为噶当派。其后广事弘扬,传承很久,到宗喀巴建立格鲁派后,就形成新噶当派,与黄教为一家。
噶举派︰“噶”指师长的言教,“举”为传承,“噶举”义指所修一切法门,都由师长亲语教授传来。这一派起自马尔巴。马尔巴晚年,赴东印亲近弥勒巴,依大印教授,亲证无生法性,又得萨惹哈加持,证得“万有一味”的境界。摄益门徒很多,上首弟子有四个人︰(1)梅村伯福幢,(2)俄法金刚,(3)粗自在,(4)密勒日巴。前三人传讲释经论的教授,密勒日巴专重修行的教授,四人中以密勒日巴为嫡传。
密勒日巴(1040~1123),幼年孤苦,备受伯父姑母欺侮,因为学旧派诛法,杀死伯父亲友三十五人,打算学法忏罪,于是到罗札亲近马尔巴。马尔巴用多种苦役折磨他,而他不生恼怒,才传给圆满的教授。密勒日巴返回阿里,先在帕比日静修六月,成猛利火,能抗饥寒。以后登吉绒山顶静修九年,对于“风”得到自在,证大印法性。于是渐次说法教化,八十四岁去世。继承教法的是冈波巴,发展遍于全藏,称噶举派。
冈波巴,将噶当派修菩提心教授与“噶举派”大印教授结合,名为俱生大印,传授门徒,成为塔布噶举系。
冈波巴的弟子噶玛都松钦巴(1110~1193),建噶玛寺(1159)和粗朴寺,弘传教法,成噶玛噶举系。
冈波巴又一弟子帕木竹巴金刚王(1110~1170),建帕竹寺(1158),成帕竹噶举系。
帕竹弟子凌惹(1128~1188)传藏巴贾惹(1161~1211),广弘大印教授于康藏各地,为主巴噶举系。
帕竹又一弟子止贡宝祥(1143~1217),三十七岁(1179)住止贡寺广弘噶举教授,成止贡噶举系。
帕竹又一弟子达垄吉祥德(1142~1210),三十九岁(1180)到达垄建寺弘法,成达垄噶举系。
此外,还有蔡巴、拔戎、雅桑、绰浦等诸系,不能列举。总之噶举派中,系统最多,传播也最广,握地方政权的也很多。起初和萨迦派抗衡争权的有止贡系,其后由帕竹系大悉都,尽夺萨迦政权,治理八十七年,称为盛世。到明‧宣德十年(1435),后藏仁绷巴善财在桑主则独立,前后藏政权分裂一五0年。到嘉靖四十四年(1565),噶玛璀敦多杰又推翻仁绷巴而独立。这些都属于噶举派。到崇祯十三年(1640),固始汗进藏,尽取前后藏政权,噶举派才失掉政治势力。其各系教派的传承,到现在未曾断绝。
萨迦派︰“萨迦”是地名,因在此地建寺弘法。所以称为“萨迦派”。这一派的创始人是卓弥释迦智,特别崇尚的教授是道果教授。卓弥摄受弟子虽多,得圆满教授的不过几个人。贡却杰布得其讲释经论的教授,继承其道果承传。
贡却杰布(1034~1101)四十岁时建萨迦寺,弘法三十年,六十九岁去世。他的儿子萨钦庆喜藏(1092~1158,即贡噶宁布),先从他的父亲得卓弥所传讲释经论的教授,后来从法然等学得卓弥所传的道果教授,成为卓弥教授的集大成者。萨钦住持萨迦寺四十八年,是萨迦五祖之首。称为“萨钦”,即萨迦五大喇嘛之意。其后法派相承,成萨迦派。
萨钦以后一百五十多年,世代相承,弘扬道果教授等显密教法。到八思巴(1235~1280)十九岁时,元‧忽必烈从受欢喜金刚灌顶,进帝师号,以西藏十三万户为谢礼,西藏的教政全权,都为萨迦所有。管理政事的大臣,以后有童自在、菩提金刚、阿伽伦三个人,在这三人的时代,常与噶举派中的止贡寺众争议。阿伽伦时并且曾邀元兵进藏,焚毁止贡全寺。此后内乱渐多,至正元年(1341)前藏诸区都被噶举派帕木竹巴系的大悉都菩提幢所占。又六年(1346),后藏地区,也都隶属悉都。萨迦的政权虽然失去,但其教法传承,到现在不见衰落。传授显密教法的大德,也遍布全藏。
觉囊派︰“觉囊”是地名,因悲精进在其地建寺弘扬他空见,所以称为觉囊派。这派的创始人名叫不动金刚,起初是在家瑜伽师,出家后名叫信王,从迦湿弥罗国卓敦曩拉则学时轮和集密的经论教授。由修时轮金刚法,见色空的天身从内显现,又依《如来藏经》等说“一切众生皆本具相好庄严的佛身名如来藏”等,于是生起“他空见”。信王将这种见和时轮教授等传给他的儿子法自在,法自在传虚空光,虚空光传虚空幢,幢传慧光,都对于时轮教法十分珍秘。慧光以下,弘传渐广。慧光传法身光,法身光传悲精进。悲精进建觉囊寺,传胜者智,胜者智传功德海,功德海传慧幢,慧幢著《了义海论》等,广弘他空见,于是形成觉囊派。
悲精进是八思巴的弟子,所以觉囊寺也是萨迦的属寺,住持大德也都是由萨迦学成后转入觉囊派的。
明朝末年,有一位名叫多罗那他的出家人,以当时执政权的噶玛敦迥旺薄为施主,建达敦彭磋陵寺,弘宣他空见,盛极一时,很敌视黄教。不久,噶玛失位,该寺势力也逐渐衰微。五世达赖时,将该寺改为黄教属寺,易名嘎登彭磋陵。其他如却陇降则等觉囊派寺院,也都改属黄教。现在西康藏塘地区,还有慧幢弟子宝祥所建的寺院,讲觉囊派的他空见。卫藏地区,早已没有弘传觉囊派他空见的寺院了。
其他各派︰
(1)希解派︰“希解”是能息灭的意思,就是说依据这个教授,能息灭业力或非人损恼所致的身心众苦,所以名叫“希解”。其教授内容,就是依般若空义对治我执烦恼,加上密法的观想,和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力,来息灭惑业苦等。这个教授由印度帕当巴桑结传来,初期传喀伽若那姑赫拉,由翁薄翻成藏文的有“息灭灯”和“大威德”等教授。中期传玛法慧、梭穹僧然、岗智幢等。其教授通括显密法门,数量很大。后期传荡巴卡勤、卡穹、班□卓达、荡巴滚嘎等,其内容为“大印无垢点行持”。从此三期所传的般若波罗蜜多教授,名希解派。
(2)觉宇派︰“觉”是“能断”义,就是说修这派教授,以慈悲菩提心能断自利心,以般若空见能断我执。此二种和合,能断四魔。又作“决”,是行义,指修菩萨方便般若行。这一派也从帕当巴桑结传来。帕当巴中期传法时,在后藏传与觉敦梭曩喇嘛和雅陇玛惹赛薄两人。玛惹传宁巴赛绒,宁传则敦、松敦,从此传下的名男系。由觉敦传劳准,以下多女众,名女系。这种修“觉”的教授,遍于全藏各宗派,到现在没有断绝。
(3)郭札派︰“郭札”是地名。这一派的创始人福幢(1182~1261,即郭札巴‧索南坚赞),起初从释迦室利学修菩提心法,又从金刚祥学旧派密法,后来在贡摩山静修,证得大印甚深义,又从宝铠受胜乐灌顶。在底斯山专修五年,现证如理如量智,如实见金刚身真理。后在仰垛建郭札寺,因此又称郭札巴。他遍学新旧各派所传一切法门,所以当时前后藏的大德,没有一个人不从他参学。他的学说不一定属于那一派。
(4)香巴噶举派︰“香”是地名。这一派的创始人是琼波,曾七度赴印度学法,亲近大善知识一五0人,以大金刚座、弥勒巴、鞠多瑜伽、罗睺罗鞠多、尼古空行母、乐成就空行母等六人为主。归藏后在香地建一0八寺,弘法三十年,摄受弟子八万余人,寿一百五十岁。他的教授都从印度学来,因此别成一派。
(5)夏鲁派︰又名布顿派。创始人布顿宝成(1290~1364),原是中兴律学的嫡派,后来又遍学噶当、噶举、萨迦所传的因明、对法、中观和各部密法,成为一代教主。三十一岁时住持夏鲁寺,兴建七十余种大曼陀罗仪轨,广弘四部密法教授,并且校订西藏所翻译的大藏经,编有《大藏目录》,著述三十多函流传于世。晚年建夏鲁山谷茅蓬,住着一六0位修行者,夏鲁寺常住僧三千八百人,讲说修行极一时之盛。弟子有法祥、童福、宝胜等,从此流传的教授,名夏鲁派。
这些派别中,希解、觉宇,时代稍久,两者的教授和修法,已经融入其他各派中,没有独立的系统可寻。郭札和布顿两派教授,都普遍摄入萨迦、噶举、格登等派中,尤其是宗喀巴,尽承两派遗轨。这两派现在也没有单独流传。
(6)宁玛派︰这一派就是前弘期中莲华生、无垢友、遍照护等所传的密法教授。在前弘期和灭法的期间,由娘智童、梭薄吉祥智、努佛智、功德海等继续传承,未曾断绝。到后弘期由功德海传仰慧胜,仰慧胜传仰智生,仰智生传素薄伽释迦生,再传素穹慧称。素穹的儿子卓朴巴释迦狮子广弘宁玛派各种教授于全藏。元朝末年有陇勤饶绛巴广学显密一切教法,后来传宁玛派宁提教授,并且造“胜乘藏”等七大藏论,广弘宁玛派。明末清初,有吉祥力胜在前藏建金刚崖寺,又有得达陵巴不变金刚建邬仅民卓陵寺,五世达赖也在尊胜利乐善说洲寺兴建宁玛派修法。是为宁玛派极盛时代。这些寺院后来虽然经准噶尔王一度摧毁,但不久就修复起来,世世代代有大德住持,至今未衰。西康的迦陀寺、佐勤寺等处,也世世代代有大德住持弘传,因此宁玛派教授也遍弘于全藏。
西藏因萨迦、噶举两派互争权势,真学实行的人日渐减少,到元末明初,显密教法都很衰微。除少数大德以外,几乎不知戒律为何事。虽然还有研究教理的人,仅仅能启发知识,而没有实义可修。尤其对于因明,误认为一种辩论方式,全不了解其中有证解脱与成佛的道果。对于密法,只知道乱受灌顶,偏修一部分教授,至于如何亲近师长,如何守护律仪和三昧耶等,全不讲求。此时具有卓绝见解整理弘扬佛教的,就是宗喀巴(1357~1419)。
宗喀巴,元‧至正十七年(1357)生于青海宗喀地区(即现在塔尔寺),十六岁进藏,先在极乐寺依吉祥狮子学《现观庄严论》。后来到后藏从宝胜、末底班禅等受学深法。后来到觉摩曩寺,从尊胜大师学六加行法(时轮法)。以后回那塘,从庆喜祥复习《现观庄严论》,从仁达哇童慧学习《中观》《现观庄严》等。后来回前藏,在觉摩陇寺从慧明学戒律,从措勤寺住持戒宝受比丘戒,从布顿高足法胜(或译法祥)受学《时轮金刚大疏》,从童福学布顿所传一切密法。后来遇到喇嘛中观师请问中观正见,闭关专修,获得中观甚深空见。又从住持噶当派教授的法依贤和虚空幢,受学阿底峡传来的菩提道次第教授。
自修见行圆满之后,就作化他事。为整治当时戒行废弛的流弊,首先提倡戒律,自己和徒众着割截衣,擎钵持杖,少欲知足,清净自活。又鉴于大乘愿行根本,在于发菩提心和持菩萨戒,因此广弘修菩提心教授,并著《菩萨戒品释》,率领徒众切实履行菩萨学处。又因修行密法必须如法依止善知识,严守三昧耶戒,方有成就,因此广释《事师五十颂论》和《密宗戒》,为学密法的徒众,讲授修学。又为抉择始从凡夫直至圣果的修行次第,著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和《密宗道次第广论》。五十三岁时(1409),在拉萨大昭寺兴建广大供养法会,此后每年举行,流传至今。又在这年建立甘丹寺。六十三岁在甘丹寺示寂,大弟子贾曹杰继位十三年,以后由克主杰继位八年,流传到现在,每代都有大德继承法席。
宗喀巴的上首弟子妙音法王依其嘱咐,在1415年建立哲蚌寺,第二年落成;大慈法王在1418年建立色拉寺,也在第二年落成;和甘丹寺通称为拉萨三大寺,是宗喀巴在世时所建黄教根本道场。后来根敦主巴,在1447年建立后藏札什伦布寺,广弘教法。又有阿里的慧贤,于芒城建达摩寺,他的侄子又建立敕色寺,宗喀巴的教法因之弘布于西藏极西。又昌都的慧贤,在昌都建慈氏洲寺,更有许多大德,分别在西康南北各处建寺弘法,不胜枚举。
安东(即甘青等处)方面,起初有义成宝在妙翅鸟崖建寺,后来在宗喀巴降生处建立塔尔寺。第四世达赖时,又派人建滚陇寺,讲弘教法。妙音笑金刚在甘肃夏河地方建拉卜楞寺,广弘显密教法。乃至蒙古地区,都有宗喀巴广布教法。
这一派因为宗喀巴常住甘丹寺弘法,所以称为甘丹派,又名格鲁派。又因宗喀巴弘扬戒律,着黄色衣帽,于是称为黄帽派,或简称黄教。
朗达玛灭法时,有一部分佛典被焚,后来不可复得;有一部分由藏饶萨等携到西康;又有一部分由当时在家信徒保存,没被毁坏。后弘期即在这些余存佛典的基础上,又经诸大译师尽量翻译补充,而成为现在的圆满大藏。其中显教经典,几乎都是前弘期所译。如︰初法轮摄的小乘经目中,除宝贤等所译的几种以外,在前弘期都已译出。第二法轮的《般若》《宝积》等,也完全是前弘期所译。大乘经集中,除宝贤译的《小涅槃经》《问无我经》,善慧译的《观音问七法经》《菩萨别解脱四法经》,日幢译的数种小品经外,其余都是前弘期译出。后弘期新译的很少。
论藏中,瑜伽方面无大变化,唯独慈氏五论之学,尤其《现观庄严论》,经俄罗丹喜饶极力弘扬,到现在还盛行。龙猛学方面,前弘期有《中观论》《无畏疏》《佛护释》、清辩《般若灯》和大疏、《七十空性论》《六十正理论》《回诤论》及注、月称《六十正理论释》、静命《中观庄严论》、莲华戒《中观明论》、智藏《二谛论》等。其余中观诸论和月称的大部著作,都是后弘期中所译。因明学在前弘期有法称的《正理滴论》《因滴论》《观相属论》《成他相续论》和这几部论的注释。像陈那的《集量论》、法称的《释量论》《决定量论》和所属的注释,都是后弘期所翻译宏传。大小乘对法和律学方面,多承前弘期所传,发展很少。至于密宗经论,后期所弘,远非前期所可比拟。尤其是无上瑜伽部密法,前弘期禁止翻译的,后弘期尽量译传,几乎占大藏经份量的一半。
本期的戒学,在宗喀巴出世以前,曾经一度废弛,经宗喀巴的倡导,才纠正了当时的流弊。关于定学方面,由各派密典的译传,修证的法门也是丰富多采的,尤其在慧学方面,各宗见解很多分歧。因所研教理浅深和各人根智的利钝有关,因此属于显教的正见,有大小、性相之分。前弘期所弘传的正见是中观宗顺瑜伽行的见解,也兼有清辩顺经部行的中观见。后弘期中,百家争鸣,见解有多样。如宝贤初弘般若学,所传当属中观见。卓弥所亲近的寂静是唯识见,卓弥或者也是唯识见。马尔巴亲近的拏热巴和弥勒巴,都是应成派中观见,所以马尔巴师徒就是月称派的中观见。阿底峡所传的也是月称派见。俄罗丹喜饶所弘是清辩派中观见。到跋曹大量翻译月称的著述,广事弘讲,应成派中观见因之大盛。后来黄教复兴佛法,也是应成派中观见。萨迦派中见解最纷歧,如萨迦派四祖庆喜藏是自续派中观见,仁达哇是应成派中观见。后来的释迦胜等,有的是中观见,有的是唯识见,也有的是他空见的。
在密宗方面,噶举派的大印,是以应成派中观见为基础而修密宗的各种法门。萨迦派道果教授,有“空明无别”和“生死涅槃无别”之见。觉囊派是依他空见,修时轮金刚的六支加行。其余各派所传父续母续诸密法,就依各派的见解而修生起、圆满二次第等,以期证得佛果。(编按︰本文中之译名曾作若干改动)
◎附三︰彭英全编《西藏宗教概说》附录后弘期兴起的佛教派系示意表
┌宁玛派(红教)
│萨迦派(花教)
│噶马派(白教)┌香巴噶举┌噶玛噶举
西藏佛教┤ │ └达波噶举┤蔡巴噶举┌止贡巴
│ │ │拔戎噶举│达巴
│ │ └帕竹噶举┤主巴
│格鲁派(黄教) │雅桑巴
│希解派 │卓浦巴
│觉宇派 │修色巴
│觉朗派 │耶巴
└霞鲁派 └玛仓巴
萨迦寺寺主表
(1)贡却杰波(1034~1102),1073年建萨迦寺。
(2)□噶宁布(1092~1158),1111~1158任寺主。
(3)索南孜摩(1142~1182),1158~1172任寺主。
(4)扎巴坚赞(1147~1216),1172~1216任寺主。
(5)萨班贡噶坚赞(1182~1251),1216~1251任寺主。
(6)八思巴(1235~1280),1252~1279任寺主。
(7)达磨波罗(1268~1287),1280~1286任寺主。
(8)霞巴绛央仁钦坚赞,1287~1304代理摄政。
(9)达钦桑波贝(1262~1322),1304~1322任寺主。后,1323~1325 三年寺主空位。
(10)南噶雷必坚赞,1325~1343任寺主。
(11)喇嘛当巴索南坚赞(1312~1375),1344~1346任寺主。
(12)达文罗卓坚赞(1332~1364),1347~1349任寺主。1354在萨迦派失去卫藏地区统治地位。
元代历任帝师表
(1)八思巴(1235~1280),1260~1276任元世祖忽必烈帝师。
(2)亦怜真(仁钦坚赞,八思巴异母弟,1238~1279),1276~1279任元世祖忽必烈帝师。
(3)答儿麻巴刺乞列(达磨波罗,1268~1287,八思巴同母弟恰那之子),1279~1286任元世祖忽必烈帝师。
(4)亦摄思连真(益西仁钦,1248~1294,八思巴弟子),1286~1294 任元世祖忽必烈帝师。
(5)乞刺思巴勿节儿(扎巴悦色,1246~1303,八思巴的侍从,替他供佛的人),1294~1303任元成帝完泽笃帝师。
(6)真坚藏(仁钦坚赞,1257~1305,萨迦派喇嘛),1303~1305任元成帝完泽笃帝师。
(7)相儿加思(桑杰贝,1267~1314,第五任帝师的侄,萨迦寺堪布),1305~1314任元成宗完泽笃、元武宗曲律、元仁宗普颜笃三朝帝师。
(8)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(□噶罗追坚赞贝桑波,1299~1327 ,八思巴侄孙),1315~1327(?)任元仁宗普颜笃、元英宗格坚、泰定帝三朝帝师。
(9)旺出儿监藏(旺秋坚赞),任泰定帝帝师(待考)。
(10)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(□噶雷必君乃坚赞贝桑波,1308~1341,八思巴侄孙),1325起任泰定帝帝师。
(11)辇真吃刺失思(仁钦噶希),1329年起任帝师。
(12)公哥儿监藏班藏卜(□噶坚赞贝桑波,1310~1358,八思巴侄孙),1333~1358任元顺帝妥欢帖木尔帝师。
(13)喇钦‧南罗追(1332~1362,八思巴侄曾孙),1358~1362任元顺帝妥欢帖木尔帝师。
(14)喃加巴藏卜,1362年后任摄帝师,入明代后封“炽盛佛宝国师”。
帕竹噶举地方政权第悉表
(1)大司徒绛曲坚赞(1302~1364)
(2)释迦坚赞(1340~1373)
(3)扎巴绛曲(1356~1386)
(4)索南扎巴(1359~1408)
(5)阐化王扎巴坚赞(1374~1432)
(6)扎巴君乃(1414~1448)
(7)桑结坚赞
(8)□噶雷巴(?~1457)
(9)仁青多吉(?~1513)(下略)
(帕竹地方政权于1481年为仁蚌巴所败,1618年完全丧失权势。)
噶玛噶举两个主要活佛世系表
(一)历世黑帽活佛
第一世 都松钦巴(1110~1193)
第二世 噶玛拔希(1204~1283)
第三世 襄君多吉(1284~1339)
第四世 乳必多吉(1340~1383)
第五世 得银协巴(1384~1415)
第六世 通哇顿丹(1416~1453)
第七世 却札加措(1454~1506)
第八世 弥觉多吉(1507~1554)
第九世 旺曲多吉(1556~1603)
第十世 却英多吉(1604~1674)
第十一世 益西多吉(1676~1702)
第十二世 绛曲多吉(1703~1732)
第十三世 堆督多吉(1733~1797)
第十四世 台乔多吉(1798~1845?)
第十五世 喀恰多吉(1846?~1923)
第十六世 日贝多吉(1924~1959年出走印度,已故)
(二)历世红帽活佛
第一世 札巴僧格(1283~1349)
第二世 喀觉旺波(1350~1405)
第三世 却贝耶歇(1406~1452)
第四世 却札耶歇(1453~1524)
第五世 □乔演拉(1525~1583)
第六世 却吉旺秋(1584~1635)
第七世 耶歇宁波(1639?~1694?)
第八世 却吉敦朱(?)
第九世 却吉尼玛(?)
第十世 却朱加措(?~1791)
(却朱加措是六世班禅贝丹益西的同母异父兄。他勾结廓尔喀军两次入侵后藏。1790年乾隆派福康安入藏破廓尔喀,却朱加措畏罪自杀。乾隆下令以叛国论处,将其骨殖分挂各寺示众,没收其寺庙羊八井寺的财产,并特诏不许红帽活佛转世。)
[参考资料] 《西藏佛教》(一)、(二)、《西藏佛教教义论集》(一)、(二)、《汉藏佛教关系研究》(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》{7}5~{79});《青史》(一)、《丝路佛教》《布顿佛教史》(上)、(下)、《西藏密教研究》(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》{38}、{55}、{69}、{70}、{75});山口瑞凤(等)着‧许明银译《西藏学与西藏佛学》;王森《西藏佛教发展史略》;王辅仁《西藏佛教史略》;青木文教《西藏文化の新研究》;岩井大慧《西藏‧印度の文化》;桥本光宝译《西藏の喇嘛教》;长尾雅人《蒙古学问寺》《西藏佛教研究》;山口瑞凤《吐蕃王国成立史研究》Giuseppe Tucci《The Religions of Tibet》(有耿升之汉译本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