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西藏大藏经
指西藏所传的大藏经,为藏文佛教根本要典的丛书。内分二部分,即《甘珠尔》与《丹珠尔》。此中,《甘珠尔》又名佛部、正藏、佛语部,收录经、律与密咒等三部份。《丹珠尔》又名副藏、祖部或杂藏,收录赞颂、经释与语言、文学、历史、医学等一般性的论书。
(一)《甘珠尔》(Kah-gyur)的主要内容︰在各种西藏大藏经的版本中,以奈塘新版、德格版、北京版较具代表性。奈塘新版,系十八世纪中叶,奉达赖喇嘛七世之命,于奈塘寺增补古版,出版《甘珠尔》与《丹珠尔》两藏。其中《甘珠尔》分二部︰(1)因乘般若部,又分目录一函、戒律部十三函、般若部二十一函、华严部六函、宝积部六函、杂经部三十一函、涅槃部二函;(2)果乘秘密部,分为瑜伽无上秘经、瑜伽秘经、修秘经、作秘经四种,总计一0二函六百余部。
德格版,系德萨国王于1730年以后,命康区(前之西康,今之昌都、甘孜一带)德格的奋多布典寺出版,内容最为充实。将《甘珠尔》分为律、般若、华严、宝积、经、秘密及总目录等七部,又于经部立大乘经及小乘经,秘密部附陀罗尼集二函与秘密时轮经注释二函,计收一百函七百余部。
北京版,乃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(1684)将明代永乐版再版,高宗乾隆二年(1737)予以增补,但只收《甘珠尔》。至清‧雍正二年(1724)补刊论疏的《丹珠尔》,甘、丹两藏始告完备。其《甘珠尔》部份共分六部,即秘密、般若、宝积、华严、诸经、戒律等六部,共收一0六函一千余部。
近世研究《甘珠尔》的版本目录者颇多,如丹麦学者哈尔(Eric Haarh)有《德格版和拉萨版甘珠尔比较表》(1962),巴达拉耶夫(R. D. Badaraev)撰有《论不同版本的甘珠尔》(1968),日本学者壬生台舜有《柴尼版、北京版、德格版和奈塘版甘珠尔分部比较表》(1959),河口慧海出版《奈塘版西藏大藏经甘珠尔目录》等。
(二)《丹珠尔》(Bstan-Ḥgyur)的主要内容︰4 《丹珠尔》之开版较迟。清‧雍正二年(1724)的北京版中,第一次收录《丹珠尔》,这比《甘珠尔》的奈塘古版(即十三世纪初叶开雕者)约晚四百年。其后所开雕的,仅有奈塘新版、德格版与卓尼新版。此中,德格版中的《丹珠尔》收赞颂部一函、秘密部七十八函、般若部十六函、中观部十六函、经疏部十一函、唯识部十六函、俱舍部十一函、律部十八函、佛传部及书翰部六函、因明部二十函、声明部四函、医明部一函、工巧明部五函、西藏撰述部及补遗论部九函、总目录一函,共二一三函。
奈塘新版收赞颂部一函、秘密部八十七函、经释部一三0函、声岩五函、目录一函,共二二四函。北京版收赞颂部半函、秘经疏部八十六函半、经疏部一二二函半、补遗经及西藏撰述、愿文等有十二函半,总计收二二四函。
(三)西藏大藏经的版本︰西元七世纪末,端美三菩提制造西藏文字,译出《百拜忏悔经》,此即西藏译经之始。自八世纪之赤松德赞王至九世纪之惹巴巾王之间,译经事业尤盛。大多数的藏文经典,皆于此期译出。为统一译语而编纂的《翻译名义大集》亦成书于此时。其后,十世纪末的大翻译家仁钦桑布,及1042年入藏复兴佛教的阿底峡,皆曾致力于佛典的翻译事业。
十三世纪时,元朝帝室笃信藏传佛教,遂促成藏译经典之编纂。十四世纪初期,以各地所搜集的经、律、密咒等书,在奈塘寺进行校勘与雕印,是为藏文第一部木刻本大藏经,世称奈塘古版。其后续有刊刻,前后共计十余版;兹分《甘珠尔》与《丹珠尔》两部分,依其刊刻年代之先后将各版表列如次︰
(一)《甘珠尔》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版 名 │开 版 年 代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1.奈塘古版 │元.皇庆二年(1313)至延祐七年(1320)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2.柴巴版 │年代不详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3.永乐版 │明.永乐八年(1410)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4.万历版 │明.万历三十三年(1605)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5.万历版续藏 │清.万历三十四年(1606)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6.康熙版 │清.康熙二十二年(1683)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7.里塘版 │年代不详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8.卓尼新版 │清.康熙六十年(1721)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9.奈塘新版 │清.雍正八年(1730)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10.德洛版 │年代不详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11.乾隆修补版 │清.乾隆二年(1737)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12.库伦版 │清.宣统二年(1910)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13.拉萨版 │西元1927年 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(二)《丹珠尔》
┌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版 名│开 版 年 代│
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1.北京版 │清.雍正二年(1724)│
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2.奈塘新版│年代不详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3.德洛版 │年代不详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4.卓尼新版│年代不详 │
└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此中,《甘珠尔》的康熙版与《丹珠尔》的北京版,又称嵩祝寺版;1950年代,日本曾据以影印流通。又,德格版亦于1980年代,在美国再版流通。此外,另有刻于不丹的布那克(Punaka)版;此版可谓西藏大藏经中的国外版,仅有《甘珠尔》部份。1991年,台湾南天书局亦出版藏文版之《西藏大藏经》。此版藏经系由美国学者巴博(A.W. Barber)主编,计七十二钜册,含四大部分︰(1)德格版噶玛派红字版甘珠尔;(2)德格版噶玛派红字版丹珠尔;(3)不丹宁玛派古怛特罗;(4)巴泊尔密玛派教法集。
(四)西藏大藏经的学术价值︰西藏大藏经的内容,除了拥有数量庞大的密教文献之外,并且含有甚多梵文原典已佚,或汉文大藏经所未收之重要佛典。譬如印度中观学派或瑜伽行派之中期或晚期之著述,即往往仅存于藏译之大藏经中。因此不只是研究西藏佛教,即使研究印度佛教,西藏大藏经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。
此外,由于西藏大藏经在翻译过程中,曾由国家制订译语、统一译事,因此其所译佛典亦较汉译本容易还原为梵文,较不致滋生因翻译而有的误解。
由于有上述这些原因,西藏大藏经的史料价值在二十世纪的国际佛学界,乃普获认可。有不少学者也都因能善于利用西藏大藏经,而在印度佛教研究上获得可观的成绩。
◎附︰关德栋〈西藏的典籍〉(摘录)
(一)大藏经内的佛典
藏译的佛教典籍,是由三百多位翻译僧,经过数世纪不断努力的结果。译出的经论数目是相当惊人的。这些经论具备了所谓经律论三藏的性质,普通称作《蕃藏》或是《西藏大藏经》。但是西藏语大藏经的收录方针,与汉语大藏经的收录方针是异趣的。西藏语大藏经主要是依实质而分类为两大部分︰佛陀所说的法,即经律集成的部份称为《甘珠尔》(Bkaḥ-ḥgyur);诸大论师的述作,论疏的部份称《丹珠尔》(Bstan-Ḥgyur)。《甘珠尔》可以解为“佛敕命”的意思,所以又名为佛说部;《丹珠尔》则是诸大论师的注疏,所以也可名为论疏部。
这些译述的典籍,最初流传的是写本,在今日康藏境内有名的寺院中尚多有收藏,然其内容不能为外人所知。间或也有一些流出的,也有一些被外国人设法攫取去的。由这些写本的外观看,我们可以知道是极其讲究的用绀纸金泥写成的抄本。这种先于雕版印刷的大藏经写本,在研究学术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,在研究西藏族的文化遗产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。
西藏语一切经的开版,恐怕是在受到汉语一切经开版刺激以后。汉语一切经的开版是在西元971年(宋太祖开宝四年),其后经过元、明、清代,都曾不断的进行这种大藏经的雕版印刷工作,因此,这种影响也是极其自然的事。
西藏语大藏经的开版是从律部开始。这工作的发愿者是十三世纪顷,在蒙古地方传道的西藏僧人Ḥjam-nag-gab-sis。他从他布道所得的资财里,取出一些,又得到学僧Dharmasimha的帮助,在将西藏译律部与汉译本相校勘后,在藏地的La-stod刊行。到十四世纪初叶有名字叫做嘉木样的,更将经论二藏加入,构成了三藏完备的大藏经。而在札什伦布(Bkra-sis-lhun-po)西南约六哩的奈塘(Snar-than)寺刊行。这就是被称为“奈塘古版”的西藏语大藏经。现在这版本已经湮灭甚少流传了,只是在西藏境内古老的寺院里,或许还有残存吧!据说在色拉(Serra)寺,就收藏有这版的残缺印本。
以后,就是“柴巴(Tshal-pa)版”的《甘珠尔》。奈塘古版完成后的不久,因多弃罗土等以它为底本并与异本校订后,在Dgah-ldan开雕刊印《甘珠尔》,这版本现在亦已湮灭不存。以后的奈塘新版、德格(Sdedge)版、北京康熙版的《甘珠尔》,其收录方针就是承袭这个版本而来的,所以这个版本在西藏语大藏经诸版中占有重要的位置。
在柴巴版以后,就是“里塘(Li-than)版”。Sakya rgyalmtshan等将柴巴版《甘珠尔》与诸本校勘后,在Hdsan yul开雕刊印,其后将雕版移置到西藏边境的里塘,于是后来就称之为里塘版。这版本的原刻版已在西元1908年的战乱中全部毁灭了。
以后,是“卓尼(Co-ne)版”,这有古版与新版两种。关于古版,我们不大明白。现在所见到的版本,是新版(玛昆尔衮普王敕雕),它是在Dmag-zor-mgon-po王的发愿下,在甘肃省临潭南边卓尼大寺开刻刊行的。这版本的内容收录顺序介于奈塘、德格两版与永乐、康熙两版之间,这种情形恰似卓尼的地理位置是位于西藏与北京之间。这版本的《丹珠尔》,据调查完全是德格版《丹珠尔》的覆刻。这版本的雕版,在西元1929年回汉冲突时,大半都已归于灰烬。
“奈塘新版”是在十八世纪中叶,第七世达赖喇嘛罗布藏噶尔桑嘉木磋(Blo-bzanbskazbzan vgyamtsho)的敕命下,以奈塘古版为基础,参照《布顿(Bu-ston gsun-ra rin-po che)目录》等,增补一些经论而在奈塘寺开雕的版本。这版本校勘精确,为学者所推许,是现在各地所藏西藏语大藏经中最普通的版本。一般人称之为“官版”,它包括了《甘珠尔》和《丹珠尔》(苏那木多布格王敕命开雕)两大部份。
以后是“德格版”,这是西康省德格(Sde-dge)的笨都补丹寺的版本。这版的《甘珠尔》是以里塘版为底本,《丹珠尔》是以Sha-lu gser-Khan藏本为根本,根据《布顿目录》加以增补,是由德格土司支持下开始雕版印刷的。这版本的校订,在文法上极其严密,雕造也极为考究,字体秀致,印刷清晰。据说这版的本身并非木质,而是金属版,不过恐怕这也只是在称誉它的刊刻精良而已吧!
“库伦版”的《甘珠尔》,这是西元1910年在现在蒙古的首府Ulan-Bator开雕的,它是德格版《甘珠尔》的覆刻。
“拉萨版”的《甘珠尔》,是西元1927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发愿,命喜饶嘉错等以奈塘新版为底本,以德格版等与其参照校勘开雕印刷的版本。这版校勘甚精,字体较大,为现存《甘珠尔》诸版中最优的版本。
除去以上开版于西藏、藏族聚居区域和一种蒙古的版本外,尚有几种开版于北京的版本,这种版本普通称之为“北京版”。
北京版最早的版本,是西元1410年(明‧永乐八年)在北京嵩祝寺内设蕃汉两经厂完成的“永乐版”。据说这版是奈塘古版的覆刻,在流传奈塘古版大藏方面,它占有主要的位置。在山西省五台山菩萨顶藏有这个版本。因为是明永乐帝时开雕,所以称之为永乐版。
明万历帝时,亦曾开版。这即是“万历版”。这版的内容就是永乐版的重刻。不过在这版《甘珠尔》的最后,曾添加有四十二帙续添藏,这不曾为过去学术界介绍过,虽然它在学理的研究上不占重要位置,但是在西藏佛教研究资料中,却是较重要的。
清康熙帝时开雕的版本,在北京版中是较普通的版本,所以就称这版为北京版。但是为了与乾隆帝时的修补版加以区别,我们称康熙时开版的为“康熙版”,称乾隆时修补的为“乾隆修补版”。两版均已毁于西元1900年。(中略)
此外,不丹的“Punaka版”、我国西康的“Cha-mdo”、甘肃省的“Sku-hbum版”等,因资料不够,内容无法说明。(更有Bshad-pa-rtfsal版及达赖第五世刊《甘珠尔》,详情亦不明)
关于以上各种版本之间的系统,大体可以说是这样︰在《甘珠尔》部份,可分奈塘古版系、柴巴版系,和在这两系之间,如同前面所叙述过的卓尼版另立的一系──卓尼版系。现在用表说明如次︰
甲系︰奈塘古版──永乐版──万历版──康熙版──乾隆修补版 乙系︰柴巴版──里塘版──奈塘新版──德格版──库伦版──拉萨版 丙系︰卓尼版
在《丹珠尔》部份,北京版、奈塘新版是同一系;德格版、卓尼版是同一系,因卓尼版就是德格版的覆刻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