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
  在佛典之中,“见”之一词,是从梵文的多种不同词汇(如darśana、anupaśyati、paśyati、dṛṣṭi、parijñāna、abhiniveśa、vyakta等词)所翻译而来的。此外,中国人所撰的佛教著述,对该词也有若干新诠释。因此,该词之意义甚为纷岐。兹依各种佛书所载,分别简释如次︰
  (1)见的作用。有关其梵语,《中论》卷三作darśana,卷二十四作anupaśyati,《瑜伽论》卷十六作paśyati。
  (2)知见的略称。指正确的认识。《中论》卷二十四之梵语作 paśyati。
  (3)体验。如《灌顶经》卷十二、《四教仪注》卷下所载。
  (4)观照的作用,照见。见《四教仪注》卷中。
  (5)显露、不隐蔽。如《顿悟要门》卷十一所载。
  (6)见解、思想、想法、意见、看法。梵语为dṛṣṭi。如《正法眼藏》〈辨道话〉、〈佛性〉中所载。
  (7)与“净见”同义。梵dṛṣṭi,巴diṭṭhi。诸法中具有出离义之善法,以及拣择、极拣择、通达、审察、聪睿、觉、明、慧与毗钵舍那之义者,即是“见”。如《集异门论》卷二所载。
  (8)意志推动外境的作用。如《大乘起信论》所载。
  (9)了知苦之本性是空,遍知苦谛,见苦。《中论》中之梵语作parijñāna或parijñā。
  (10)指错误的见解,错误的想法,邪见,不正确的见解,或在形而上学方面的错误见解,六十二见等。《中论》卷十三之梵语作dṛṣṭi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八十九云(大正30‧803a)︰“妄观诸行为我、我所。或分别起,或是俱生。说名为见。”
  (11)《宝性论》中所谓的偏见。梵语为abhiniveśa。
  (12)指以欲心看异性,或指见异性所产生的美感。《理趣经》中之梵语为dṛṣṭi。
  (13)恶见;错误的见解。有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等五见。《集异门论》卷八之梵语为dṛṣṭi。
  (14)“见道”的略称。
  (15)与“见惑”相同。如《四教仪注》中所载。
  (16)印度数论学派之“见”,为显现之义。此显现义之梵语,在《佛所行赞》卷三作vyakta,在《俱舍论》卷十九作dṛṣṭi。
  ◎附一︰《发智论》卷七(摘录)
  云何为见?答︰眼根,五见,世俗正见,学无学见。
  ◎附二︰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四五(摘录)
  问︰何故名见?见是何义?答︰由四缘故名见。(一)能观故,(二)推决故,(三)坚执故,(四)深入所缘故。能观故者︰谓见自性。问︰邪见,颠倒见,彼何所观?答︰是故说见自性。谓虽邪颠倒见;而是见慧自性;故说能观。如人随有所见,即名能观。非如盲者。推决故者︰谓能推求决定。问︰一刹那顷,如何推求?答︰性猛利故;说名推求。坚执故者︰谓诸见趣,僻执坚牢。非圣道力,无由令舍。深入所缘者︰谓于境猛入,如针堕泥。有说︰由二缘故名见。(一)照了性故,(二)推度性故。有说︰由三缘故名见。(一)有见相故,(二)成见事故,(三)于境无碍故。有说︰由三缘故名见。(一)意乐故,(二)执着故,(三)推决故。有说︰由三缘故名见。(一)意乐故,(二)加行故,(三)无智故。意乐故者︰谓意乐坏者。加行故者︰谓加行坏者。无智故者︰谓俱坏者。复次意乐故者︰谓修定者。加行故者︰谓寻思者。无智故者︰谓随闻者。
  ◎附三︰〈五见〉(摘译自《佛教大辞汇》)
  五见(梵pañca dṛṣṭayaḥ,藏lta-ba-lṅa),指五种不正确的见解。即︰萨迦耶见、边执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。亦即将根本烦恼中的恶见(此在唯识宗系指六烦恼中的恶见,在俱舍家则谓六随眠中的见随眠)开为五种。又称五染污见、五僻见、五利使。兹略释如次︰
  (1)萨迦耶见(satkāya-dṛṣṭi)︰即身见,谓于五阴中,妄计有身,强立主宰,恒起我见,执我我所。此见在小乘经部谓为坏身见或虚伪身见;在有部谓为有身见;大乘唯识则谓为移转身见,即我见。虽名我见,但其意较狭,不摄我所见,而萨迦耶见则广摄我、我所二见。《成唯识论》卷六云(大正31‧31c)︰“萨迦耶见,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,一切见趣所依为业。”执五蕴和合之依身为常一者,即名我见。坚执附属于所执之身的僮仆、器具等亦为我所有者,即名我所见。以此我见为所依之根本,得生以下诸见。
  (2)边执见(antagrāha-dṛṣṭi)︰又作边见,对于上述我见所执的五取蕴,但执“断无”一边,或但执“常有”一边,即名边执见。《俱舍论》卷十九云(大正29‧100a)︰“于所执我我所事,执断执常,名边执见,以妄执取断常边故。”在小乘,唯断唯常名边。若在大乘,边有多义,一者边侧之义,即障处中行(缘起智),违背不断不常之中道。二者边鄙之义,即违反殊胜之正见。三者后边之义,即于我见之后,执我之断常者,如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五(本)云(大正43‧395b)︰“我所及边见,依我见后生。”同书卷六(末)又云,此见摄六十二见中的四十七见,即常见有四遍常论、一分常论,开为四十见,断见有七断灭论,合四十七见。
  (3)邪见(mithyā-dṛṣṭi)︰ 4指拨无因果之见。《俱舍论》卷十九云(大正29‧100a)︰“于实有体苦等谛中,起见拨无名为邪见。一切妄见皆颠倒转,并应名邪。而但拨无名邪见者,以过甚故,如说臭酥、恶执恶等。此唯损减,余增益故。”按,凡一切颠倒之见,皆当名为邪见。然今以邪见为拨无因果之见者,乃依俱舍家之说,即唯损减之妄见名邪见,增益之妄见为余诸见所摄。
  (4)见取见(dṛṣṭi paramarśa)︰具称见等取见,略称见取。指执取劣法之身见、边见、邪见及其余非见等,而妄计为最胜者。《俱舍论》卷十九云(大正29‧100a)︰“于劣谓胜,名为见取。有漏名劣,圣所断故。执劣为胜,总名见取,理实应立见等取名,略去等言,但名见取。”此谓不仅执身、边、邪三见为胜法,且执其余非见之法为胜法,故具名应云见等取见,略名见取,此乃俱舍家之说。而唯识家则主张所取应局限于身等三见及所依之五蕴,不通于其他一切非见。
  (5)戒禁取见(śīla-vrata-parāmarśa)︰具称戒禁等取见,略称戒禁取。指就“戒禁”所起的谬见,即于非戒之中,谬以为戒,强执胜妙,希取进行。《俱舍论》卷十九云(大正29‧100a)︰“于非因道谓因道见,一切总说名戒禁取,如大自在生主,或余非世间因妄起因,执投水火等种种邪行,非生天因妄起因,执唯受持戒禁数相应智等,非解脱道,妄起道执,理实应立戒禁等取名,略去等言,但名戒禁取。”小乘俱舍主张见等取等取非见一切法,以为戒禁等取但取五蕴,不取其余非戒禁之法。
  以上五见,均以恶慧为体,其体无别,故唯识家合之为恶见,为心所之一。而俱舍家则将它摄于慧心所中,并不别立。又,此五见乃迷四谛之理而起,为惑性之猛利者,相对于“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”等五钝使,而称五利使。
  ◎附四︰印顺《中观论颂讲记》〈观邪见品〉(摘录)
  正观缘起,即能远离戏论,这是般若大慧的妙用。前品已明正观缘起,这品就再辨正观所远离的。一般声闻学者,也说观缘起,常见、断见、邪因、无因等即能远离,才能入于还灭。但他们,每遣邪见而存缘起的实有。不知观缘起的所以能离邪见。就因为是性空的。性空,在胜义谛中,当然离一切戏论;就是在性空的缘起中,也能远离。真能离一切戏论,那必然是悟入缘起的空性了。阿含经说︰何等是老死?谁老死?龙树解释为︰何等是老死,显法空;谁老死,显我空。遍观十二支,一一支无不是显示我空、法空的。所以在缘起观中,邪见也是空无自性所离的。《十二门论》〈观作者品〉,叙述裸形迦叶问佛︰苦是自作否?他作否?共作否?无因作否?佛一概说不是。一分声闻学者,以为种种原因说不是;龙树菩萨说︰这就是显示一切法空。所以,这不是大小乘的差别,是一分有所得的声闻学者,与性空者解说的差别。他们以有的遣除无的,离去无的,结归于实有,是他空派。以为空是无其所无,而不即缘起是空的。性空者即缘有以除自性,自性无而归于空,是自空派。所以,本品观邪见,即是《阿含经》的要题,也就是性空者的依据。众生有自性见,就着我着法,着我起我见,着法起法见。尤其有学问的,分别推求,起更多的分别见。诸见中,以我我所见为生死根本。正观缘起的时候,即以无此我见为观门。无我即无我所的,所以遍观一切法,法法是空的,不唯是我空而已。一分学者,听说无我,就以为离我有法,而执我空法有了。听说所取非有,就以为所取的外境界空而内心有,而执境空心有了。放此取彼,如猕猴的舍一枝取一枝,终不能见诸法真相。因此,唯有阐发一切法空,使心无所住,然后集中于一点,突破我我所见的自性蒙蔽,才不会舍一执一,也才能真悟诸法的实相。本品所破邪见,以我见的各种形式为主︰若破我见,即一切见跟着不起了。佛破邪见,以当时印度为对象的。他们的执见虽多,总不出十四不可记或六十二见,重心即不解无我而起的诸见。虽是宗派的分别我见、法见,然以观门观破此种自我的自性见,也就能破一切众生所共的自性见了。如来破见时,说这不是,说那也不是,显示这一切是世间戏论,也就是显示法空。佛为适应当时的时代,破这种种邪见;现时代下的各种不同的邪见,假使知道他的病根所在,也同样可以缘起无我观破斥的。
  邪见有通有别︰凡是不正见,都可叫做邪见,这约通说。邪见是戏论的别名;根本的,分别的我见、法见,蒙蔽障碍真知灼见,不能见到诸法实相,不论是外道、凡夫,就是佛弟子,有了这种见,就是邪见。经说二乘人是眇目,即说他所见的不正。所以《涅槃经》说︰“若以声闻心言布施不可得,是名邪见。”平常说︰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、戒禁取,此五见中的邪见,是特殊的,也就是约别义说的。这邪见,指不信三宝、四谛,否认因果罪福,否认轮回及解脱等,是外道所起的不正见。本品说的邪见,主要的是我见、边见,就是以自我见为根本,引发或断或常的边执见。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我见,即明我空。破除了执实有所起的断、常见,就是法空。我法的邪见远离了,就是涅槃。〈涅槃品〉中说︰“诸法不可得,灭一切戏论,无入亦无处。”本论开端说︰“能说是因缘,善灭诸戏论。”就是观八不的因缘,离常断一异……的戏论,体现空性,正见诸法无我,便得入于寂静涅槃。这在大小乘都是一样的,所以把此二品,局判为小乘,实在不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