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见道(梵darśana-mārga、dṛṣṭi-mārga)


  指观察四谛的阶段;或指切断“见所断之烦恼”的过程。此外,初见无漏圣道而入圣者位,也称见谛道。小乘称预流向为见道,大乘称初地为见道。依《俱舍论》所述,在世第一法后立刻起无漏正智,依十六心次第观三界的四谛,其中的前十五心即见道。唯识家则谓五位中第三位的通达位是见道。
  ◎附一︰杨白衣《俱舍要义》第四篇第四章
  修完三贤四善根七方便,于世第一法的无间始入见道的圣者位,而以无漏的真智断尽八十八使的见惑,这种观证四谛的修位叫做见道。于见道所起的无漏智有二种,即法智与类智。法智就是观察欲界四谛法的无漏智,类智是类似法智而观察上二界的四谛的无漏智,即于苦谛观非常、苦、空、非我;于集谛观集、因、生、缘;于灭谛观灭、静、妙、离;于道谛观道、如、行、出等十六行相的。法智和类智又各分“忍”和“智”两种。忍是信忍四谛理的智慧,有断惑的作用;智是能证四谛理的智慧,有证理的作用。忍位又叫无间道,智位叫做解脱道。无间道就是于今之一刹那能断去烦恼之意,解脱道就是已断烦恼而证得真理的阶位。即解脱“惑”得到择灭之意。因四谛各有法智和类智故,总共为十六心。此中苦法智忍和苦法智,都为观欲界的苦谛。即于忍位断十种见惑,于智证苦谛的真理。苦类智忍和苦类智是观上二界的苦谛,同断十八种见惑证得上界的苦谛理的。集法智忍和集法智是观欲界的集谛,断七种见惑,证集谛理的。集类智忍和集类智是观上二界的集谛断十二种见惑,同证集谛理的。灭法智忍和灭法智、灭类智忍和灭类智及道法智忍和道法智、道类智忍和道类智,都同样的观欲界和上二界的灭谛和道谛,而各断灭、道二谛下的见惑,证二谛理的。即以八忍断三界的见惑,以八智证三界四谛理。十六心中以前的十五心为见道。第十六心的道类智则摄于修道。于见道,虽也仅以十五刹那迅断迷理的见惑,但修道之迷惑,则不容易断尽了,因此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渐渐地断除。这种情形叫做“见惑顿断如破石”、“修惑渐断如藕丝”。
  ◎附二︰杨白衣《唯识读本》第六篇第五章第三节(摘录)
  (一)修行状况︰我人自无始以来被无明烦恼覆障,致使无法如实了知诸法实相,因此颠倒妄想,起惑造业,沉沦苦海,受诸苦恼。自从发心学佛,经历多劫修行,一直到达上面的加行位。可惜!仍未能通达真理性。不过,自世第一法,已能通达唯识性故,叫做通达位。此位就是所谓的见道。此位是世第一法的次刹那,为十地中的初地──极喜地。菩萨在此体悟唯识的实性,使以前所修的观力奏效,而发生无漏真智。菩萨于此舍断︰以前在加行位时所泄漏的分别起的二障种子、习气,以及前六识相应的俱生起的烦恼障的现位。正智的发得,当然是本有的无漏种子,经长时间受熏的现行。真如本为甚深微妙之法,决无法藉言语、思虑、分别等说明。此智与真如平等毫无增减故,叫做无分别智。此智又为诸智的根本故,一名根本智。若以分别的深智,先亲证法性,然后再以分别的浅智,了知依他如幻的俗事,即叫后得智。见道的菩萨就是以此二智缘真俗二境的。
  (二)二种见道︰见道位是证得根本、后得二智,悟入唯识性相的。因以根本智断惑故叫做真见道。反之,以后得智修习的,即叫做相见道。真见道是︰以根本无分别智证见二空,伏断分别起的二障种子的。这复有无间道和解脱道的二种分别。无间道是︰于加行位的无间,发“生”、“法”二空的无分别智,并断除分别起的二障种子的阶位。就是以生空无分别智,断分别起的烦恼种子,并以法空无分别智,断分别起的所知障。解脱道是︰于无间道断二障的种子所显的真理。即︰舍二障习气的阶位。此二道虽然分为二刹那,以示别相,但其断证均等无异故,总名一心真见道。相见道就是︰使观心熟练,再发后得智,以学习真见道的断惑证理的学习位。相义共有︰相(状)义(观唯识相)、类义(根本智之类)、似义(似实断证)等三义,故叫相见道。这复有︰三心相见道、十六心相见道的二类。三心相见道就是︰以依他的相分,观“非安立谛”的真如。安立是施设义,即︰对于真如的道理,施设差别、名言之意。因真如是不能差别故,叫做非安立。三心是︰内遣有情假缘智、内遣诸法假缘智、遍遣一切有情(实我)诸法(实法)假缘智。内遣有情假缘智是︰缘有情内身为假而无体的智慧。即所谓的生空智观。菩萨可依此断粗分别的烦恼障。内遣诸法假缘智是︰缘一切诸法为假而有实无的智慧,即所谓的法空智观。菩萨依此能断粗分别的所知障。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是︰总缘我法为假的智慧,即所谓的俱空智观。菩萨依此能断微细的分别二障。盖这是仿学之观故非真实断证。就是说,于第一心法无间道的生空智的见分,起生空观,学习断我执相。于第二心法无间道的法空智的见分,起法空观,学习断法执相。于第三心法解脱道的二空智的见分,起二空观,学习证二空理相。法就是仿似、模仿的意思。为什么只法见分,而不法自证分呢?关于这,《述记》说,因见分的行相与真如境不同故,要仿学,而自证分与真如真境体义不异故,不必仿学。三心中,第一和第二,叫做法智,第三叫做类智。(中略)
  十六心相见道是︰观安立谛的四谛的阶位。安立已如上述,为施设义。安立谛就是观四谛差别的意思。这有二种差别。一名观所取能取,二名观上下八谛。所取能取十六心观是︰于苦、集、灭、道等四谛,各有法智忍、法智、类智忍、类智等四心故,合共为十六心。就中,法智忍和法智是︰缘三界四谛真如的所取观。类智忍和类智是︰缘前的能缘正智的能取观。苦法智忍是︰观三界的苦谛真如,断除迷执苦谛分别起的烦恼。苦法智是︰重观前法忍所证的真如,复证其所断的烦恼的解脱。苦类智忍是︰各别缘证前之法忍和法智。苦类智是︰再印可前之苦类智忍。如此,于集、灭、道三谛亦同样地缘观四种忍、智故总共有十六心。
  上下八谛十六心观是︰于三界中,观︰下界(欲界)的四谛,各有法忍、法智;上界(色界、无色界)四谛,又各有类忍与类智,故共有︰上下八谛十六心。因色界和无色界,为定地故,不再分出。此中,法忍、类忍是法无间道的见分法智,类智则是法解脱道的见分。可见十六心观是偏缘四谛理,不法自证分了。
  ◎附三︰〈见所断〉(摘译自《望月佛教大辞典》)
  见所断(梵darśana-prahatavya,藏mthoṅ-bas spaṅ-bar bya-ba),谓在见道所断者。详称为见道所断,略称见断。为三断之一,相对于“修所断”、“非所断”。《俱舍论》卷二云(大正29‧10b)︰“八十八随眠及彼俱有法,并随行得,皆见所断。”《俱舍论光记》卷二释云(大正41‧47c)︰“见断随眠及相应法,迷理起故,四相与得,是彼见惑亲发起故,皆见所断,无修断相不通修断,非无漏故不通非断。”
  此谓八十八使的见惑,及其相应俱有的大地法等心所,和四相、随行之得,总为见所断。但见道十五心中,随着依次见四谛之理的差别,所断亦有不同,故见道的苦谛所断名见苦所断,集谛所断名见集所断,灭谛所断名见灭所断,道谛所断名见道所断。《俱舍论》卷十九云(大正29‧99b)︰“十随眠中,萨迦耶见唯在一部,谓见苦所断,边执见亦尔,戒禁取通在二部,谓见苦见道所断,邪见通四部,谓见苦集灭道所断,见取疑亦尔,余贪等四各通五部,谓见四谛及修所断。”即其意也。
  在唯识大乘方面,则将随眠分为分别起、俱生起二种,以分别起为见道所断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九云(大正31‧48c)︰“如是二障分别起者,见所断摄;任运起者,修所二断摄。”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》卷四云(大正31‧711a)︰“云何见所断?几是见所断,为何义故观见所断耶?谓分别所起染污见疑,见处疑处、(中略)及见等所发身语意业,并一切恶趣等蕴界处,是见所断义。”此外,俱舍家认为见所断惑是八十八使,唯识宗认为见所断的分别随眠有一一二种。
  [参考资料] 《解深密经》卷三;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三、卷四、卷五十四、卷七十五、卷九十五;《成实论》卷一、卷十五;《杂阿毗昙心论》卷五;《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》卷七十三;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五十五;《显扬圣教论》卷十七;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》卷九、卷十三;《成唯识论》卷六、卷九;《大乘义章》卷十七(本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