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观佛
佛教观想法门之一。详称观佛三昧,又称念佛。即一心观想释迦、弥陀等佛身之相好及功德等。《观佛三昧海经》卷一云(大正15‧646a)︰“若能至心系念在内,端坐正受观佛色身,当知是人心如佛心,与佛无异,虽在烦恼,不为诸恶之所覆蔽。”《观无量寿经》云(大正12‧343b)︰“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。(中略)作是观者,名观一切佛身,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。诸佛心者,大慈悲是,以无缘慈摄诸众生。作此观者,舍身他世生诸佛前,得无生忍,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。”
《大智度论》卷二十一揭示修习念佛之次第,谓初念佛之十号,其次依序念佛之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及神通功德力;佛之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;佛之一切智、一切智见、大慈、大悲、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等。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卷九〈念佛品〉载,应念诸佛之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;次于卷十二〈助念佛三昧品〉载,念佛生身已,念佛之诸功德法;复谓初发心菩萨应先修色身观,证得中等效验后再修法身观,证得上等效验后更修实相观。
依鸠摩罗什所译之《思惟略要法》载,观佛三昧之法,应先观佛之相好,次观法身之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大慈、大悲等无量善业,后更修诸法实相观。《十住毗婆沙论》所载之修观次第,与此相同。
净影慧远《观无量寿经义疏》卷(本)谓,观佛有真身、应身二观。真身观即观如来遍法界平等之身,为法身实相观;应身观即观如来之色身相好,为色身观。吉藏之《观无量寿经义疏》载,念佛有二种︰(一)念佛之法身,(二)念佛之生身。此二说均将观佛分为法身、色身二观。
善导的观念法门,依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及《观佛三昧海经》阐明观佛三昧之法,谓观阿弥陀佛之真金色身圆光彻照,端正无比。日僧源信《往生要集》卷上(末)分为别相、总相、杂略三观。“别相观”即分别观想佛之华座、肉髻、白毫等诸相。“总相观”即总观佛之相好光明。“杂略观”即简单作部分观想。一般以观像作为观佛之方便。如《观无量寿经》第八观所示之像想观、《观佛三昧海经》卷九〈观像品〉所载者是。《往生要集》卷中(本)也主张初发心者先修色身观。
宋‧知礼《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》卷四依《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》,倡导约心观佛之义,谓弥陀之依正二报并不离心,故可托之观佛以显其理。
[参考资料] 《往生论》;《往生论注》卷上;《安乐集》卷上;善导《观经疏》卷三;《观经玄义分传通记》卷三、卷四;印顺《华雨集》第二册中编第六章第一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