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观法
禅定观想法。即指集中精神以作禅观行之法门。观想的内容有法义、佛身、凡夫色身等种种差别。依不同的修持目标而有不同的观法。譬如为对治淫欲,则修不净观;欲对治瞋恚,可修慈悲观等等。
古来所译的印度禅观典籍计有数十部,收在《大正藏》第十五册。此等典籍大体可分为禅经类与三昧经类二种。禅经类包含大小乘禅观行典籍,三昧经类则纯属大乘。此外,天台宗、净土宗、密宗等宗,也都有属于各派的观法。
除了对治类的观法之外,为求开启正智,趋入解脱之门的观法也有多种。此种观法皆以对法义之观察为主。兹将各宗派所较强调者略举数例如次︰
(1)小乘观法︰四谛观、十二缘起观。
(2)唯识宗︰五重唯识观。
(3)三论宗︰八不中道观。
(4)华严宗︰一心法界观。
(5)天台宗︰一心三观。
(6)密宗︰阿字观。
◎附︰蒋维乔〈“思惟略要法”与“坐禅三昧经”之禅法〉(摘录自《中国佛教史》卷一)
其说大乘禅观者,以《思惟略要法》最易明了;此书谓初入禅解法空者,应先修诸观;试举其例于次︰“佛在恒水边坐禅。有一多闻比丘,自怪无所得,而问于佛。佛言︰‘取恒河水中小石,以君迟水净洗。’比丘如教。佛问︰‘恒河水多?君迟水多?’答︰‘不可为喻也。’佛言︰‘不以指洗,虽多无用也。行者当勤精进,用智定指,洗除心垢;若不如是,不能离法也。’”此即言多闻无益,当先修观以除心垢;否则不能离于迷惑。
(一)四无量观法︰慈、悲、喜、舍之四无量心,即以爱念一切众生视为平等而救济之,为其观法;于亲,于怨,于非亲非怨三种人,毫无间隔;于一切众生,忍辱不瞋,谓之众生忍;进而得法忍;法忍云者,所谓诸法不生不灭,毕竟空相是也;能信受是法忍,则谓之无生忍。四无量心中之慈悲喜舍四心︰慈心者,与众生以乐之心也;悲心者,拔众生之苦之心也;喜心者,见众生之离苦得乐,相与共喜之同情心也;舍心者,于一切众生,无爱憎之别分,一视同仁,达于同体之谓也。
(二)不净观法︰贪欲、瞋恚、愚痴三者,迷之根本也;欲断贪欲,则观我身不净可厌;贪欲既去,则瞋恚愚痴自随之而去;例如破竹,初节最难。
(三)白骨观法︰白骨观者,除去吾身皮血筋肉,而观骨骨相拄成一骨人;既见骨人;当观骨人之中,其心生灭相续,如线穿珠。复观外人之身,一切如是。此观可入初禅。
(四)观佛三昧法︰此即念佛观之初步;盖众生罪恶,自过去世以来,积罪重重;初入禅定,若有困难时,则诚心念佛,当为佛所护念,心自不乱。所谓︰“令无量劫重罪微薄,得至禅定;至心念佛,佛亦念之;如人为王所念,怨家债主不敢侵近;念佛之人,诸余恶法,不来搅乱。”即此意也。其观佛法,先就佛像自顶至足、自足至顶观之;终至闭目开目,常了然如见像在眼前而修行之。
(五)生身观法︰此法较前之念佛观更进一层;前所观者为佛像,此则观佛之生身,如观佛坐菩提树下成道;或鹿野园之初转法轮;或灵山会上为大众说般若法诸状态是也。
(六)法身观法︰此为观佛之功德;既于空中见佛之生身,当因生身观内法身;法身云者,对佛之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大慈大悲、无量善业、诸无形之力以为观者也。观生身而后观法身,譬如先念金瓶,而后念瓶内之摩尼宝珠也。
(七)十方诸佛观法︰先观东方,廓然明净,无山无河,唯见一佛,结跏趺坐,举手说法;一佛化十佛,十佛遂化百千佛、无数佛;现其微妙之相,光光相接。更自东南而南方、西南方、西方、西北方、北方、东北方、上下方,顺次环观,终见十方八面皆佛。闻佛说法,疑网尽消,得无生忍;若宿罪深者,不获见诸佛时;须一日一夜六时忏悔、随喜、劝请,当能见之。
(八)观无量寿佛法︰愿往生无量寿佛之极乐国者,修此无量寿佛观。其修法,依利根钝根而有区别︰利根之人,先观空中大放光明,晃然于空净之中,得见无量寿佛;钝根之人,则观人额上除去皮肉之赤骨;复观此骨一方寸中,变为纯白,洁如珂雪;更观其身体,总成白骨,亦洁如珂雪;且观其骨身成琉璃光色,此琉璃骨身,放白光,光明遍满世界;光明之外,不见一物;乃于光中,观无量寿佛,如紫金山,西向结跏趺坐。
(九)诸法实相观法︰一切诸法,皆因缘所生,毕竟空相;以此为观,谓之甚深清净观;对此空之诸法,虽起种种烦恼;但烦恼不由内生,由外缘而起;烦恼亦不由外起,盖所谓外者,元来空相也;求诸内外,则烦恼不过迷影不已;此观名之曰淫怒痴实相观;淫怒痴即贪瞋痴,三毒无相,故名之曰实相;精心思惟,了得实相本不生者,名得无生法忍。此诸法实相观,亦与前观无量寿佛法欲生极乐国者所观相同,故云“观诸法毕竟空相;于众生常兴大悲;所有善本,尽以回向;愿生无量寿佛国,便得往生”是也。
(十)法华三昧观法︰此以《法华经》〈见宝塔品〉为观者。所说释迦佛与多宝如来坐七宝塔中;以十方分身化佛,遍满众生国土之中;欲证实法,出其舌相;音声遍满十方世界,宣说《法华经》,惟一大乘,无二无三,所谓无生无灭,毕竟空相;习如是观者,即得禅定;名曰一心精进如说修行正忆念法华经。
又罗什所译《坐禅三昧经》分为上下卷︰上卷分为五门(《五门禅经要用法》所列五门,盖即此也)︰第一、治贪法门(淫欲多者,用不净观),第二、治瞋恚法门(瞋恚偏多者,用慈心法门,即慈悲观),第三、治愚痴法门(愚痴偏多者,用思惟法门,即因缘观),第四、治思觉法门(思觉偏多者,用阿那般那三昧法门,即数息观),第五、治等分法门(治等分行及重罪者,用念佛三昧,即念佛观);下卷说明色界(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),进说四念止观(即四念处观,谓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也)、暖法(常勤精进;诸烦恼如薪,以无漏智火烧之,名为暖法)、顶法(从暖更进向上,能除种种苦患及老病死,名顶法;亦名顶善根)、忍法(更勤精进,观五阴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于心能忍,不悔不退,是名忍法;亦名忍善根)、世间第一法(言在世间禅中为第一也)。更以法忍、法智、比忍、比智,自初心至十五心为断道(观五阴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中心忍受,名苦法忍,由是生智名苦法智,更有苦比忍,苦比智;苦是四谛之一,每谛有法忍、法智、比忍、比智四心,共十六心,在十五心能断诸烦恼,故云断道),以十六心为须陀般那(须陀洹,即小乘初果)。又就息忌陀伽迷(斯陀含,即小乘二果)、阿罗汉(即小乘四果)详加说明,进及辟支佛与佛。再明十方三世诸佛之生身观、佛之功德智解观(此即念佛三昧),并举不净观、慈心观、因缘观、阿那波那观(数息观),最后说明生忍、柔顺法忍、无生法忍三种;以悟诸法实相者,为无生法忍;所谓诸法实相云者,乃龙树系之口□,即“非有常,非无常,非乐非不乐,非空非不空,非有神非无神”,及“不生不灭,不不生不不灭,非有非无,不受不着,言说悉灭,心行处断”之说是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