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
  (一)指佛陀所证得之觉知︰梵语bodhi(音译菩提),旧译为道,新译为“觉”。亦即成就涅槃之智慧。佛陀之觉知系究竟至极,故称究竟觉、无上觉,又称正觉、大觉。地上菩萨之觉知系一分未满,故称随分觉;依大乘佛教的观点,三贤及二乘之觉知相似于觉悟,然未真得,故称相似觉;凡夫无法真实觉知,故称不觉。
  (二)指佛︰即梵语buddha(音译佛陀)之意译。据慧远《观经义疏》卷本所述,觉有“觉察”与“觉悟”两义,即圣者能觉知烦恼障而不受其害,故称之为觉;无明之昏闇如睡眠,但圣慧乍起则朗然如得寤,故名为觉。
  (三)心所名︰为梵语vitarka之旧译,新译作“寻”。即以寻求推度为其性,令心□遽而转于粗性的精神作用。《成实论》卷六〈觉观品〉谓(大正32‧288b)︰“若心散行,数数起生,是名为觉。又散心中亦有粗细,粗名为觉,以不深摄故。(中略)初禅未深摄,故名为觉。”其中,又有善觉、恶觉之分,如出觉(即远离觉)、无瞋觉、无恼觉(与前者无瞋觉均为安稳觉)三者,属于善觉;少欲、知足等八大人觉,亦属善觉。相对的,欲觉、瞋觉、恼觉、亲里觉、国土觉、不死觉、利他觉、轻他觉等,均为不善觉。
  (四)十二因缘之一︰同于“受”(vedanā)。即指感受作用。《中阿含》卷五〈智经〉云(大正1‧451c)︰“若诸梵行来问我言︰尊者舍梨子,云何为爱?世尊。我闻此已,当如是答︰诸贤,谓有三觉,乐觉、苦觉、不苦不乐觉。于中乐欲著者,是谓为爱。”
  (五)指对心之本性的觉知、智慧︰系“不觉”之对称。即心性完全远离一切差别妄念,照用朗然。此与真如、如来藏无异。《大乘起信论》谓万有之本体(根源之心)有“觉”与“不觉”二义,觉又有本觉与始觉之别。并谓不觉、始觉、本觉之关系,谓人之本性本来具悟性,此即“本觉”,但于现实世界,此本性于无始以来即为妄念所覆,而生于迷惑之中,此谓“不觉”,若依修行得智慧而破迷,觉了无差别平等心之本性,是谓“始觉”。此亦即破迷始悟之义。
  [参考资料] (一)《般若心经幽赞》卷下;《慧苑音义》卷上。(二)北本《涅槃经》卷十八。(三)《杂阿含经》卷二十一;北本《涅槃经》卷二十三;《菩萨地持经》卷一。(四)《中阿含经》卷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