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觉音(梵Buddhaghoṣa,巴Buddhaghosa)


  巴利语系佛教的大注释家,南传佛教名著《清净道论》的作者。又译佛音。西元五世纪左右之中印度摩揭陀国人,为佛陀伽耶附近的婆罗门之子。幼学吠陀,能诵七千偈,另通瑜伽、数论等派之学说。尝游历诸国,以议论为事。后为比丘Revata 所折服而归依佛教,并致力于三藏之研究。由于雄辩如佛,故时人以觉(佛)音称之。
  早年尝撰《ñāṇodaya》《Atthasālinī》,注《法僧伽》(Dhammasaṅghani)。后在Revata的鼓励下,入锡兰求三藏注解。时当Mahānāma王(413~435年在位)治世的时代。他住在Anurādhapura地方的“大寺”(Mahāvihāra),师事Saṅghapali、Buddha-mitta等人,学习该寺所传三藏注疏及长老之教示。时,长老们曾以二句偈试验其学识,他乃撰《清净道论》(Visuddhi-magga)以阐述佛教纲要。诸长老知其才识非凡,乃将锡兰注疏倾囊相授。此后,他住在Gantlākāra寺,致力于将佛教三藏译为巴利语,并作注释工作。
  他先应Buddhasiri之请,依锡兰所传《大义疏》(Mahā-atthakathā)、《Mahā pac-carī》《鸠伦陀》(Kurunda)等注释,参照长老们所说,编述律藏注《Samantapā-sādikā》。此书相当于汉译的《善见律毗婆沙》,其制作年代可能是西元433年左右。其后,又译述经藏及论藏,并亲撰注疏;巴利三藏的注解至此乃告大致完备。
  觉音的注释,并不仅止于本文的语义,且包含历史、地理、天文、音乐、动植物等诸多解说,以及有关印度古代风俗习惯的资料。
  关于他的晚年,锡兰佛教界相传,说他为礼拜菩提树而返回印度。逝世后上生兜率云云。缅甸佛传则说他是缅甸人,西元四百年自Thaton(即金地国)入锡兰,三年后持经典返国,致力于缅甸佛教的复兴。
  按,觉音从锡兰到缅甸应是事实,当时似乎也到过广州。果真如此,则《历代三宝纪》卷十一所载,南齐‧永明年中(约为489年左右),与僧伽跋陀罗持《善见律毗婆沙》到广州,旋搭船南返的三藏法师可能就是指觉音。其后,他可能是返回摩揭陀,并在当地入寂。
  关于他的著作,古来传说纷纭,除上述之外,可以确定的还有《Kaṅkhāvitaraṇī》(戒本注)、《Sumaṅgalavilāsinī》(长部注)、《Papañcasūdanī》(中部注)、《Sārat-thappakāsinī》(相应部注)、《Manora-thapūraṇī》(增支部注)。
  [参考资料] 《大史》;M. Winternitz着‧中野义照译《佛教文献》第五章;《Buddhaghosuppatti》;《The Life and Work of Buddhaghosa》;《A History of Pali Literature》;Sukumer Dutt《BuddhistMonks and Monasteries of India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