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警策
此词原有“警醒策励”之意。在文学上,系指一篇文章之核心,或指某一段精美文句而言。此外,骑马时用以驱马前进之马棰,即谓之“策”。
在禅宗寺院,此词之用法,类似马棰,系指禅堂中之一种用具。此用具被用来纠正僧众坐禅时之怠惰、瞌睡与姿势不正。此种用具,一般皆由□木制成,呈长扁平状,长约四尺二寸,上幅稍宽,然不逾二寸,柄部为圆形。
在禅堂坐禅时,若有僧众打瞌睡,师家即持警策轻打其右肩(临济宗打左右两肩),以示预告。若瞌睡者沉睡而鼻息大,则再重打,令其警觉。受者须低头合掌谢之,不可生瞋恚之念,而打者则横持警策问讯。又,警策亦用于早晨诵经、问答或驱逐挂搭僧时。有时师家也以竹篦代替。另外,《十诵律》所举的禅杖,也是警醒坐禅中瞌睡者的工具。
近世中国佛教之禅堂中,或禅七法会中,都称“警策”为“香板”,然香板虽可作警策用,但同时也是禅寺中对于干犯纪律者之处罚工具。在禅宗丛林之住众心目中,香板也是纪律与权威的象征。
◎附︰Holmes Welch着‧阿含译《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》第二章第三节(摘录)
在禅七期间,跑香结束或中止前的二、三分钟,僧众围成同心圆在堂内经行。维那以高扬拉长的调子喊“起”字。持巡香板的僧人唱和,也齐声喊“起──”。
[注]也就是说,所有跑香的僧众加上两位巡香。班首不必一起喊,他的香板上刻的是“警策”二字。巡香与监香有各自的香板。维那用的香板有三种︰一种在跑香时使用,作为权威的象征,刻著「维那”二字。一种在禅堂中用来处罚禅僧的小错失(比如说,交头接耳),上面刻著「堂规”二字,通常是打三下。另一种由他或知客使用,以处罚禅僧较严重的缺失(饮酒或女人),刻有“清规”二字,这种情形,打的次数就不止三下了。
跑香的时候,由班首持香板的姿势就可以判断他的阶级。如果是上仰的角度(水平以上三十度),他是一位堂主(副班首)。如果是下垂的角度(水平以下四十五度),则他是首座。资深与资浅的班首所用的香板是类似的。方丈的香板上只简单的画上三道水平条纹,他行进的时候,香板多半垂直向下,随着身体而前后摇摆。
[参考资料] 《行持轨范》卷一〈日分行持〉;《圆鉴日用轨则》;《黄檗清规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