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论事(巴Kathā-vatthu)
南传佛教之巴利七论之一。收在《南传大藏经》第五十七、第五十八册。又译《论事论》,此外,亦称《论事说》(Kathāvatthu-ppakaraṇa)。据南传史传记载,本书系阿育王时代第三结集时,由目犍连子帝须(Mog-galiputta-tissa)所撰。然而一般认为应成立于阿育王以后至西元前二世纪末之间。全书由二十三品二一七论组成,系以锡兰大寺派之分别上座部立场,对诸部派之不同说法,加以批评驳斥的论书。
日本学者水野弘元认为,本书是南传七论中,属于中期的作品,比后期的《双论》《发趣论》较早出现。但也有人根据论藏的正统传说,或经典的批判研究,而主张本书是论藏中最后成立的论书。
书中所驳斥的部派,根据觉音《论事注》(Kathāvatthu-ppakaraṇa-aṭṭhakathā)所载,有中、南印度的案达、北道、大众、正量、说因、化地、方广、有部、犊子、迦叶遗、鸡胤、贤胄等部。本书所传南传之异说,与《异部宗轮论》《大毗婆沙论》《俱舍论》《顺正理论》《显宗论》等书所载北传诸部派之异说,有相互关系,可以说都是研究部派教义不可或缺的资料。又,本书与《弥兰陀王所问经》,在教理上有许多相互一致之处。
此外,本书各论使用八种辩驳形式,做为合理的说明方法,因此,其与印度论理学、西洋论理学间的关系,也成为学者研究的对象。
本书有日文、英文译本。但目前仍未有汉译本。
◎附一︰吕澄《印度佛学源流略讲》第二讲第一节(摘录)
在佛教记载的材料里,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此时召集的一次结集。南传对这次结集有记载,北传没有。据说,阿育王当时在鸡园寺每天供养上万的出家人,有许多非佛徒也混杂在内,弄得不团结,因而引起了重新结集,整理三藏。地点是华氏城,参加者达千人。这次结集,传说编辑了一部《论事》。论事,就是议题,把各派不同的论点列举出来,并刊定其是非,正反面意见各五百条,总计有千条。现存二一六条,都是反面的,是帝须一派不赞同的。我们认为此书不一定是那时出的,因为其中例举的派别甚多。不过,第一次分裂后又经历了百余年,继续会有分裂,是可以肯定的。《论事》第一品就提出了补特伽罗有、无的问题。随世俗讲,可以承认有,但按佛教胜义讲有没有呢?这次讨论,非常详细,并使用了八面论法(类似后来的因明)。公开主张补特伽罗有的是犊子部,其他各派虽未公开承认,却是默许的。坚决反对的是目犍连子帝须,他是当时会议主持人,属化地部。这次争论,由犊子部与化地部把补特伽罗有无问题就明确地揭开了。有无这样一次结集,尚待研究,但是,这次争论是肯定存在过的。
◎附二︰印顺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六章第二节(摘录)
《论事》︰是铜鍱部(Tāmraśāṭīya)七部阿毗达磨之一,传说是目犍连子帝须所作。全书二十三品,二一六章,每章都引述别部的宗义,然后依自宗而加以破斥。破斥的部派,有犊子部、正量部、说一切有部、饮光部、化地部、贤胄部、大众部、鸡胤部。东山部、西山部、王山部、义成部,这四部又合称安达罗派。此外,还有说大空部、说因部、北道部。北道部,可能就是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北山部。《论事》对大众部,特别是大众部末派──安达罗派四部,被破斥的异义最多,大概是《论事》成立于南方的关系。目犍连子帝须时,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大众末派。传说摩哂陀在锡兰结集三藏──西元前232年,可能创作此论。自宗的见解,从目犍连子帝须传来,也就说是目犍连子帝须所作。不过那时不可能那么完备,南传第五结集时(西元前43~17),以巴利文记录圣典,又有所补充吧!这部书,对大众部及安达罗派的见解,提供了很多的资料。
[参考资料] 《南传大藏经解题》(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》{24});A. K. Warder着‧王世安译《印度佛教史》第九章;水野弘元《南方上座部论书解说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