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讽诵
谓对经文、偈颂讽咏吟诵。又称诵经、读经、讽经、讽读。《法华经》卷三〈化城喻品〉云(大正9‧25a)︰“说是经已,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,皆共受持讽诵通利。”《无量寿经》卷上云(大正12‧268c)︰“设我得佛,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,而不得辩才智慧者,不取正觉。”《禅苑清规》卷九〈沙弥受戒文〉云(卍续111‧926上)︰“坐则禅思,起则讽诵,闭三恶道,开涅槃门。”
讽诵之法原系古印度婆罗门间所行的六行(ṣaṭ karmāṇi)之一,尔后佛教徒亦用此法。又,禅林的讽经依时间、对象、场合的不同而有多种,如每日于粥罢、斋罢、放参罢等三时上殿讽经,称为“三时讽经”;在早粥与午斋间讽经,称为“半斋讽经”;为无量贤圣、十六大阿罗汉,以及一切部类眷属诵经,以祈求山门镇静,国土安稳者,称为“应供讽经”;为南方火德星君、火部星圣讽诵,以祈祷消除火灾者,称“火德讽经”;为韦驮天讽诵消灾妙吉祥陀罗尼,以祈求厨库安宁者,称“韦驮天讽经”;从初二至初七日(亦谓十六日至二十一日),依序为土地神、祖师、火德星君、韦驮天、普庵及镇守讽经者,称“六讽经”。另外,尚有朝课讽经、晚课讽经、祝圣讽经、土地堂讽经(或土地讽经)、祖师堂讽经(或祖堂讽经)、普庵讽经等。
◎附︰冉云华着‧依闻译〈讽诵的力量〉(摘录自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》{48})
虽然在各种不同的宗教,讽诵经典是很平常的现象,但如果找寻这一方面的资料,会发现几乎所有标准的参考书中都不曾提及此事。就以J. Hasting的宗教百科全书为例,虽然有称名、圣歌、祈祷、念咒等等,但没有讽诵这个名辞。上面所说的许多名词与讽诵皆有关,但并不完全相等。比较宗教学方面的作品,讽诵的资料同样是令人失望的。大致说来,根本没有这一方面的讨论及资料可寻。
与讽诵最相近的字眼是“chant”,但这个字通常与音乐有关,尤其是讽颂抑扬顿挫的圣歌及诗句时。换句话说,它仅适于佛教文学中的诗文方面。因为,就我们所知,讽诵可应用于诗及散文中。
如果对宗教历史学者来说,讽诵方面的无资料可寻,似乎是很奇怪的事,中国宗教界的记录看来更是令人可笑。根据Analets,E. O.的文章,James推断在儒家的理论中“祈祷没有地位”(prayer had no place)。虽然他承认晚期儒家传统中有祈祷的存在,但他放下这个项目当做是不重要的资料。看看佛教方面的情形,T. W. Rhys Davids只有限的讨论了印度、锡兰的圣歌,完全排除了中国。其他的作者谈到有关问题时,曾经讨论过日本佛教的祈祷、西藏佛教的咒语,但仍然一点都没有谈到中国佛教。由于这一方面中国资料的缺乏导致下列问题︰中国人民都是绝对理性的吗?他们全不感兴趣,或在他们宗教的努力上全不须要其他的工具?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全部否定的。中国人,就像其他的传统一样,对宗教的努力作各种的适应,并且很感兴趣。
研究中国佛学作品后,可证实中国的佛教,早在日本及西藏的教徒之前,已充分的了解讽诵的力量。他们视讽诵为达到宗教目的有力的方法。《高僧传》中,慧皎(496~554),这位著名的佛教历史学家,收集了十一位高僧在〈经师篇〉中,还附录了其他八位在同一篇中,只是没有他们的传记。此种对专精于讽诵者之尊敬也出现于另一位优秀的历史学者,道宣所著的《续高僧传》中。道宣收集了在这一方面特优的十四位高僧,并附录了八位于其中。他将篇名从“经师”改为“读诵”。第三个历史学家是赞宁(919~1001),他跟随道宣的路子称这一部分为〈读颂篇〉,列举了五十名,其中四十二位有传记。这个数目字相当的高,从这里可以看出来,中国在第六到第十世纪当中,讽诵在佛教僧人中是如何的流行了。从学者的立场来看,如果不清楚的了解经文,只是靠讽诵本身是无法导致解脱的。然而,如果一个诵读者了解他在诵什么,比起一些散漫的知识来,他的宗教经验将会更实际而有用。甚至最有名的学者如赞宁,也认为从三慧──闻、思、修──中产生的智慧是入道要津,他认为“若人喜爱听闻及记忆,那没有比讽诵更好的方法了”。这当然也是学者的意见。一个讽诵者的经验以及他在宗教上的地位是很不相同的。如我们所将要知道的,他们会下很大的功夫在讽诵上,而不是在经本的知识上,在下面几段,将从三种传记中,各选出一部分例子来说明,在中国佛教中,讽诵是如何的对这些高僧产生力量。有一点必须注意,这些例子是从《高僧传》中选出来的。他们并不是理论上的或假设出来的,而是真实的经验。
根据自传的记录,早期精于讽诵的僧侣给人三种不同的印象︰第一,他们之间大部分念诵诗句或唱圣歌。他们音乐的天赋受到人们高度赞美,因而有利于宗教的传播。这种宗教歌曲的流行是来自梵文及中国音乐的融合。中国当时的佛教歌曲不是模仿而是从印度的圣歌中创新出来的。关于这一点慧皎解释得很清楚,“自从大法东来,有很多文学作品的翻译,但是圣歌的翻译很少。”这位历史学家指出理由如下︰
“由于梵文是多音节的,而中文是单音节的。以中国音调来唱梵文歌曲,就像要将许多音节配合在单一的音节中,因而使得两种语言都显得急促不堪。”
另外一件值得注意的是音调和经文间的平衡。传记中认为标准的讽诵“必须注意到音调和咬字。假如一个人只注意音调而不注意咬字,不能产生道。若只注意咬字而不注意音调,那就不能引起世俗的共鸣”。由于两方面的调和,佛教的讽诵者能在宗教生活中达到很高的领域。
第二个特点是声音,传记中记录有一位名叫法桥的僧人,从小就喜爱讽诵,但缺乏天才。他深为这个所苦,便决定绝食七天七夜。这段期间中,他忏悔并礼拜观世音菩萨,以祈现报。到绝食的最后一天,他感到喉内异常清爽。他漱过口开始唱,其声音清越,一里外的人都听得见,吸引了远近很多人来听他诵经。
另一位名昙籥,自称从天神学得讽诵的技巧。此后,制作新声,并以不可思议的声音唱出。
早期讽诵的第三个特点是具有一种神奇的色彩。根据传记所述有一位名叫僧辩的(493),从小就喜欢诵经,并曾接受两位老师的训练。在他的晚年,作了很多新歌,是齐最具盛名的诵读者。有一次他在一位居士家中诵经,忽然院中飞来一群白鹤,住足倾听,等他诵完一卷经后才飞走。另有一位名叫昙凭,早年就学得诵经的技巧,特别专精于诵读《本起经》。当他晚年,回到故乡,即现在的四川省。每当他梵音一吐,空中的飞鸟和驰骋的马儿,都停下来发出鸣声与他的讽诵应和。他也是当地最佳的制钟者。
传记的第二部分也有三个特点︰第一是经典的范围增广了,在前面的时期,只有三种经典被特别提及,即《本起经》《瑞应本起》及《维摩一契》。前面两种是叙述佛陀的生平,应该是歌颂佛陀的;后者是有名的大乘经典。与这个不同的是,传记的第二个部分,《法华经》被诵读的次数最多。《华严经》《观世音经》《大般若经》及《阿弥陀经》,都曾被提及。由于这些经典是散文和诗的结合,诵经似乎不是像以前那样,只限于诗句的诵念。
与前面自传中的收集比较起来,第二部分关于诵经有更多神异的记载。有些诵念者的舌、唇,或其他六根,当他们死后,保持不腐烂,这都是由于诵《法华经》的功效。有僧名法诚者,有光自其口出;另一名空藏者能使干枯的泉流出水来。除了《法华经》之外,《华严经》也具有神妙的效果。有一位叫法建的是很虔诚的诵经者。有一次他闭门绝食数日,人们对他的行为都很好奇,便在门外倾听。他们只听到他以低声讽吟。在外面听起来,就像一股涓涓细流的吟哦声。后来在一次政变中,这位僧人与其他僧众皆被军事当局所拘捕。他被监禁的房间忽然放出光来。狱卒前往查询是怎么回事,发现所有的僧众皆在睡觉,只有法建例外,他正在诵经,有光从他的口中出来。将军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,而特别尊敬这位僧人。当回答询问时,这位僧人说他诵的经是《华严经》。所有这些记录显示,在这一段期间神通力的增加是诵经的第二大特色。
根据传记的记录,这一段期间的第三大特色,是喜爱诵读宗教学术作品。然而也有一件例外,这件事相当戏剧化。其主角是慧恭,他有一个好朋友又是同学名慧远。在西元574年佛教遭受北周武帝之迫害时,慧恭逃往荆杨,他的好朋友则往长安参学,他在那里听闻不少的经典如《阿毗昙论》《迦延拘舍》《地持》《成实》《毗婆沙》《摄大乘》等均很娴熟。当慧恭从远游中回来时,慧远在当地已建立起很高的地位,受到人们的敬仰,供养极丰。两位老友久别相逢,便在一起整天整夜的说个不停。慧远滔滔不绝的报导自己的成就;慧恭却无言以告。慧远问道︰“离别这么久才得相逢,当此欢聚之时,你为何无话可说呢?我希望你的沉默不表示你毫无所得。”慧恭承认自己天性闇钝,都无所学。“就算大的问题不能解决,起码总念过一些经典吧?”慧恭答道︰“我只诵《观世音经》而已。”慧远厉色说道︰“这种经是小孩子念的,何必麻烦你来念它呢?你和我一样同时离开家乡,共同誓愿必得道果。你怎么能够虚掷三十年的时光,只读了指许大的一段经呢?这不是因为你笨,而是因为你懒。我要断绝我们的友谊,快离开我的寺庙,我不希望你的不净沾染到我身上来!”
听到这样愤怒的言语之后,慧恭说︰“这部经也许是很短,但乃是佛陀所传,尊敬而奉行者得无量福德;轻慢者得无量罪。我希望你暂息瞋怒,让我为你诵一段经,然后就离开此地。”他的朋友大笑道︰“观世音经和普门品相似,我讲过一百多遍了,不必你再来疲劳轰炸了。”慧恭答道︰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,你要至心听佛语,岂能因为我而扬弃佛法呢!”
这段谈话结束之后,慧恭在院中结坛,在坛中安置高座。他绕坛数周,顶礼升座。慧远不得已只好在旁坐下来听。当慧恭开始诵经时,异香遍满屋宇,天上作乐,有四色花朵缤纷而降,天乐响彻云霄,花朵遍地皆是。当他停止诵经时,音乐和花朵自然就停止了。慧远极度的被这不可思议的情景所感动,跪倒在慧恭脚下,泪流满脸,他道歉的说︰“我像死尸一般的腐臭,怎能行于光天化日之下?请暂留此地,我才有机会跟您学习。”慧恭回答道︰“这不是靠我的力量,而是佛陀的力量。”就立刻离开此地了。
在宗教的行持上,关于思想和修行方面的偏好,一直是很大的难题。这一段戏剧性的对抗,是对此种难题一充分的解说。在这里显然诵经的力量超过哲思上的慧解。道宣,写这篇传记的历史学家,在论到这个问题时,态度是严肃的。他对这种反文化的态度是很困扰的。为了平衡这一点,他在这一篇的后面,写了一篇评论。他指出“悟道的障碍是来自心理的因素。道是从障碍中解脱,而障碍是能阻止悟道的,焉有多闻而为道障?”
这位历史学家认为佛陀的各种教化是为了医治各种精神的病症。如果一个人不能由哲思得到悟解,那么诵经也不见能产生很好的效果。虽然现在作者不想讨论哲学家及宗教历史家之间的争执,但很有趣的是,中国古时就有这种戏剧性的场面发生。
宋朝的《高僧传》包括大量的诵读者。经由诵读而产生不可思议的神力的经典有《法华经》《金刚经》及《阿弥陀经》。所产生的神力也超过前期所述。
诵经最显著的事例就是逃脱死亡,并免死后入地狱之苦。最有效的经典是《金刚经》。释洪正的传记是这种效果的最佳例子︰他因久病所累,康复后便发誓每天诵《金刚经》二十遍。有一次当他晚上诵经时,隔壁有一僧正在禅坐。他看见两位鬼使手执公文走入房间。他们互相谈论道奉命来取洪的生命。另外一个说︰“他正在诵《金刚经》,有神灵在旁保护他,我们不可能接近他的。”为了害怕在限定的时间内,不能达成命令,这两位使者走了,并以另一同名同姓之僧取代之。第二天早上,目睹此事发生的僧人,就打听这件事,发现前夜真的有一位同名同姓的僧人去世了。从此,这位目击者改诵《金刚经》,不再诵《弥陀经》了。
另外一个戏剧性的故事是发生于三刀法师。他没有出家以前,就秘密的背诵《金刚经》有一段时间了。他将经文放在竹筒中随身携带。有一次,他被迫充当行军小将,由于不喜欢这个工作就逃走了。过不多久他就被抓回来,处以死刑。行刑时,刽子手挥刀三次砍他的头,每一次刀都断裂。人问他这是怎么回事,他回答道可能是经典的力量,为了确定此事,便搜寻场地,竹筒被找到了,上面有三条刀砍过的痕迹。刺史大吃一惊,便释放他,许他出家为僧。
免去死亡及死后受地狱之苦的力量,不仅可从《金刚经》中得到,还有其他的经典具此效力,《法华经》据说有相同的力量,这可由行坚的传记中得到证明。不过这件事情的记录不太清楚。
《阿弥陀经》不但有力量使诵读者死后不堕地狱,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往生净土极乐世界。这可以由一群修习此经的僧众得以证明,如法智、僧炫、怀玉、雄俊。这些人当中,以最后一位举例说明,传记中记述他是成都人,善于讲说而无戒行。所收供养皆不用于宗教事业。他虽狡诈但天性疏狂。他一度还俗从军,但后来回到僧团中来。当大历(766~799)年间,他忽然暴卒,阎罗王呵责他的行为不检,然后交给狱卒监管。雄俊抗议大声呼道︰“如果我被送到地狱去,那么三世诸佛都在打妄语。《观经》中说,下品下生者造五逆罪,临终十念尚得往生,我虽犯有小罪,但从未造五逆罪。至于我念佛名号,数都数不清。我暴死是应该的,但是我也应该往生西方才对。”他的请求应验,果然乘坐宝台往西方去了。
从口中发光的神通力量,在后期的《高僧传》中仍然可发现,《法华经》《华严经》及称佛名号都具有神通力。这些故事中,有一位来自洛阳的僧人,其遭遇最值得叙述。传记中说这位僧人是严守戒律的。他出外旅行,停在一小旅舍过夜。在那里恰好遇见一位身体强壮的僧人与他同房。那位僧人叫了一大堆酒和肉来吃。这位严守戒律的僧人就斥责他说︰“你身穿僧袍,居然在公共场合饮酒吃肉,难道你不知羞耻吗?”那人没有回答,这天晚上,那人漱过口便开始诵《华严经》。他一开始诵经,金光便从他的嘴角放出,听者皆感动落泪。当他继续诵到午夜时,金光闪闪如同点了无数灯烛。他诵到第五章时,金光渐渐从他嘴里消失不见了。那位守戒的僧人见了这事大受感动。他哭着礼拜这位高僧,请他原谅,从此以后也变成修行诵读者了。这是关于诵经的一个例子。
上述的故事皆明白指出一项事实,即诵经是中国佛教的一大法门。诵经者数量慢慢增加,其效果也由于时代的流转而予以渲染。被诵读的经典之发展是很有意义的,且被视为中国佛教的寒暑表。它显示出教理及修持方法的盛衰。在早期,有关于佛陀生平的经典最受欢迎,在中期以《法华经》占优势且有长久的影响力。《华严经》也有相等的地位。《金刚经》是晚期出现且颇富戏剧性,《阿弥陀经》也是同样的情形。注意《金刚经》也是极有趣的,它极受佛教僧侣的欢迎,不仅在教理上,在修持上也是一样。一些特殊的记录显示此经能有起死回生的作用,而其功效尚不止此。至少有一个例子提到,此经能够使鸟转生。据说释明度精通三学,即精于经论、禅定、戒律,并诵《金刚般若经》。贞观年间(627~649)他住在一庙中饲有两只雏鸽,它们筑巢于此寺中。在开始学飞时就摔死了,这位僧人将鸟埋葬了。大约十余日后,他梦到两个小孩儿对他说︰“我们就是那两只小鸟。我们非常感谢你,因为你为我们诵经及祝祷,得以转生为人。我们的家是离此寺往东十里的地方。”明度默记之,十个月以后,他去访问那个家庭发现生了一对双胞胎。因此称呼他们为“鸽儿”。
关于诵经所产生之不可思议的力量,也许会引起学者的争执,如同宗派间的争执一样。然而这在中国佛教是很受欢迎的现象,在这篇文章中可看出。讽诵早在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流行之前就开始了。根据实证者的观点,诵经的确有极大的功效,有时候,比思想上的了解或戒行上的完美具有更大的力量。
[参考资料] 《玄应音义》卷十四;《长阿含经》卷十五〈种德经〉;《慧苑音义》卷下;《敕修百丈清规》卷一〈祝厘章〉;《丛林校定清规总要》卷上〈新住持入院〉条;《禅林备用清规》卷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