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识身足论(梵Vijñānakāya-pāda,藏Rnam-śes-kyi-tshogs)
十六卷。印度‧提婆设摩造,唐‧玄奘译。全称《阿毗达磨识身足论》,又称《说一切有部识身足论》。为说一切有部之六足论之一。收在《大正藏》第二十六册。
本书相传为佛入灭后一百年之作品,由七千颂构成,分为六品,即〈目乾连蕴〉、〈补特伽罗蕴〉、〈因缘蕴〉、〈所缘缘蕴〉、〈杂蕴〉、〈成就蕴〉。初品破斥目乾连之过未无体、现在有体说,建立说一切有部的教义。第二品破斥补特伽罗论者之有我说。第三品以下,渐次叙述繁杂的教义,阐示我空法有之说。
◎附︰印顺《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》第四章第七节(摘录)
《阿毗达磨识身足论》,传为提婆设摩(Devaśarman)所造。玄奘于贞观二十三年(649)译出,共十六卷,分为六蕴。在六分阿毗达磨中,极为重要,受到毗婆沙师的推重。《识身论》的内容,是以六识为中心的。先弹破二家,其次分别二事。所破的两家︰(1)“沙门目连”的“过去未来无,现在无为有”。就是〈目乾连蕴〉第一。(2)“补特伽罗论者”的“谛义胜义,补特伽罗可得可证,现有等有,是故定有补特伽罗”,就是〈补特伽罗蕴〉第二。但〈补特伽罗蕴〉的第三嗢陀南,说到唯有六识身聚、十二缘起、心性无常、苦集苦灭的正观;六识有四缘。对上文说,这是说明没有补特伽罗,仅有以六识身为中心的缘起、苦集苦灭的正观。如对下文说,六识身有四缘,引起下文的四缘论。
《识身论》弹破的第一家,是“目连沙门”,就是从根本上座部分化而出的分别说系,阿育王时代,目犍连子帝须(Moggaliputta-tissa)领导的部派。这一系,无论是传化到锡兰的铜鍱部,或流行印度本土的化地部、法藏部、饮光部(略折中说一切有说),都是主张过未无体、现在是有的分别说者。这与三世实有的说一切有者,尖锐的对立。《识身论》以三世一切有的立场,反覆的难破他,主要是以彼此共许的佛说来证明。《识身论》有四项基本原则︰
(1)二心不能并生︰如观贪不善根等,不可能观现在贪,非过去(或未来)的不可。如观现在贪,那能观与所观,就同时有二心了。也就因此,意根不可能是现在的。无间灭入过去的意,为缘而能生意识,怎么可说没有过去?
(2)业与异熟果不能同时︰业已灭而能感异熟果,所以非过去有不可。
(3)佛说我们的了别──识,一定有境为所缘︰过去未来的,可以观察,可以了别,所以过去未来是有的。
(4)成就的可以不现前︰如有学现起缠心,而还是成就五根的。现入灭尽定的,还是成就少欲、羞惭、触、意思、识食。不现前而是成就的,那一定是过去未来有了。“目连沙门”仅提出了“有无所缘心”,以为过去未来虽没有实体,但可以成为认识的境界。
弹破的第二家,“补特伽罗论者”,就是从上座部说一切有中,分化而出的犊子部及正量等四部。犊子部以为︰“有为可得,无为可得,补特伽罗亦有可得。”有补特伽罗,才能造业受苦乐;为慈悲的所缘。《识身论》自称性空论者,即无我论者,反覆的责难他。
(1)从前后的关系说︰如有真实的补特伽罗,那从这趣而另生他趣,或从初果到二果等。如前后是一,“彼即是彼”,就犯是常是一的过失。如“彼异于彼”,就犯是断是异的过失。假如说︰“不可说彼或(是)彼或异(彼)”,那也就不该说这“不可说彼或彼或异”的话了。
(2)如有补特伽罗,怎么知道呢?佛说六识所知的,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并没有补特伽罗;不能说六识以外,别有了别补特伽罗的第七识。依性空论者的见地,“诸法性有等有,由想等想,假说有情。于此(慈缘有情)义中,慈缘执受诸蕴相续”。上二蕴,成立三世有的自宗,遮破补特伽罗实有,过去未来无体──二大系。从教理上,简要的表示了说一切有部的主要思想。
次明二事──“因缘”、“成就不成就”。
(1)以六识为主而广论四缘︰〈因缘蕴〉第三,明因缘。〈所缘缘蕴〉第四,明所缘缘。〈杂蕴〉第五,明等无间缘与增上缘。论“因缘”,含有《发智论》的五因。从六识的三世、三性、四性、三界系(三界四性,成十心)、五部断(三界成十五心);而论为因,为缘,随眠随增,断等。论“所缘缘”,也约三世等六识(加学无学,成十二心),论所缘,随眠随增,断等。论义非常繁密,比起《品类论》的〈辩随眠品〉,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。
(2)〈成就蕴〉第六,明成就不成就,也是约十二心、十心等作论。
上座部阿毗达磨的根本论题,是自相、共相、摄、相应、因缘。《品类论》的〈辩七事品〉,与《界身论》,明摄不摄,相应不相应。〈辩摄等品〉与〈辩千问品〉,是共相分别──“问分”的说一切有部论。《识身论》,就是明“因缘”,与铜鍱部《发趣论》《舍利弗阿毗昙论》的“绪分”的意趣相合。说一切有部,明六因、四缘,《识身论》就是据此而造论的。说一切有部是三世有的,因此发展出一宗特殊的论门──成就不成就。
提婆设摩造论的传说,如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五说(大正51‧898c)︰“鞞索迦国……城南道左,有大伽蓝,昔提婆设摩阿罗汉,于此造识身论,说无我人。瞿波阿罗汉造圣教要实论,说有我人。因此法执,遂深诤论。”
鞞索迦(Viśākhā)为正量部的化区。说一切有部与正量部,以这两部论为代表,而引起二部的诤论,当然是事实。然《识身论》是深受《发智论》影响的,思想极为圆熟精密,传说佛灭一百年中,提婆设摩造《识身论》,是绝无可能的。约为西元一世纪初的作品。
《识身论》深受《发智论》的影响,但对世友(Vasumitra)的《品类论》,风格更为接近。论烦恼时,以“一切结、缚、随眠、随烦恼、缠”作分别。论五无间罪时,说“众同分,处得,事得,生长处得”。所举的法数,与〈辩五事品〉相合。《识身论》虽隐用六因说,而以四缘说为主,这与《品类论》的〈辩摄等品〉、〈辩千问品〉相同。
《识身论》深受《发智论》的影响,但立义每与《发智论》不同。如《大毗婆沙论》引《识身论》说︰“身语恶行……是随烦恼。”使毗婆沙师苦心的为他解说。但现存奘译的《识身论》,已依毗婆沙师义,改为“非随烦恼”了。《识身论》所说的十二缘起,与《发智论》不同,《大毗婆沙论》称之为“远续缘起”;虽没有取为正义,但也没有加以责难。总之,识身论主是《发智论》的学者,在六论中有崇高的地位。但与偏宗发智论者不同;与世友的《品类论》一样,有自己的立场与独到的见解。